复旦案例课堂2019第一课走进科勒

2019年4月30日,复旦案例课堂2019第一课在科勒上海体验中心举行。本次案例课堂以《科勒:如何拥抱中国未来20年》为主题,30位学员在学院导师的带领下就科勒进入中国的前20年战略进行深度复盘,并就科勒未来20年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讨论。

参观完科勒上海体验中心后,复旦案例中心首先介绍了复旦案例课堂和科勒案例的开发背景,以及科勒班学员的在线学习情况。

课堂上半场,企业管理系吴哲颖副教授结合科勒案例调研和写作体会,复盘科勒通过并购进入中国市场的策略和阶段性发展产品线的战术,并总结了科勒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三个内在文化根源:对优雅生活的追求、勇敢和企业家精神。科勒厨卫集团人力资源全球副总裁刘晓辉复盘了科勒进入中国市场的三个主要策略:收购、产品开发的本土化、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

为什么科勒在20年前选择并购工厂的策略进入中国?拥有不同行业背景的学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通过记录和分析,吴哲颖副教授引导学员得出海外市场进入的原则,首先要符合公司战略,其次要比较和定位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延伸,而确定海外扩张的价值和目标符合自身的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尤为关键。

面对未来竞争,科勒如何拥抱未来20年是案例课堂下半场的主题。学员围绕“科勒为什么选择多元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的边界在哪里”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吴哲颖副教授对此总结表示,科勒之所以采取多元化战略,是因为其核心价值和能力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协同效应克服外来者劣势,为中国的消费者带来更加全面的生活价值提升和品牌溢价;而科勒未来的多元化发展的边界要考虑协同效应边际递减的影响。

在核心议题之外,学员和案例导师们还探讨了科勒在中国的渠道策略、科勒中国的人才管理和本土化融合、科勒的营销和品牌策略,以及科勒如何应对未来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和竞争者的多样化趋势等。

作为本次案例课堂的最终总结,吴哲颖副教授分享了她对于科勒案例复盘的深度思考:和之前普遍认同的“世界是平的”全球化趋势有冲突的另一个特征是,全球化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试图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遇到的“外来者劣势”也逐渐呈现增长的趋势。因此包括科勒在内的国际化企业首先要关注的是如何强化和复制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采取合适的竞争战略克服“外来者劣势”;其次是要平衡企业竞争战略中的“进取”和“舍弃”两方面态势,企业只有不断地根据新市场、新产业和新客户的变化,在进取和舍弃的竞争战略中取得一个动态的平衡,才能确保自身全球化发展的基业长青,而这也正是包括科勒在内的企业界所需要面对的下一个重要挑战。

商业知识发展与传播中心

2019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