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校园》

我是怀着几分激动的心情编完这本书的。我隐隐感到,一本可能受到全国研究生、大学生、中学生及家长们欢迎,受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几十万同学、校友喜爱的书出现了,她可能会像一朵春蕾绽开在21世纪初中国的大地上,给人们带来一阵微微的春风。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如果说,全国一千多所大学是镶嵌在祖国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的话,那么被人们称为中国大陆的三所亚洲级大学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则更是其中最耀眼夺目的三颗。这也是我花了几年时间征集在三校就读的高考状元及部分优秀学生撰稿汇编成此书的原因之一。
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但是恐怕很少有人有幸像我这样在短短的几年内,在这三所大学都学习、生活过。先是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亲耳聆听了许多名家大师的教诲,潜移默化地沐浴到了湖光塔影的圣地的科学民主之风,为一生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基础。后来又借调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两年,加入到这所以严谨、扎实、认真、博厚著称于世的大学之中。清华同学天资聪慧,刻苦勤奋,努力向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更长的时间则是在阳光灿烂的江南第一学府复旦大学教学、治学。这里汇集有江南最多的科学院院士、著名教授,有江南最多的才子佳人。近百年来,这三所大学培养了数不清的优秀人才,他们活跃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
怀着对三所大学深深的爱,我一直想出一本题为《心中的校园》的书。先想自己写,根据自己的生活线索写,提纲也拟好了;后来则发现实在太忙:既要上很多课,又要带研究生;我的老师也劝我:“你还远未到写回忆录的年龄呢。”后来改成编,为此寻找、搜集了很多感人肺腑的历史、校史、人物、故事;还征集了几百名同学(大多数是各省的状元和前几名)谈学习、谈高考的文章。但此书篇幅高达100万字,显然不可行,而且也没时间编辑。2000年8月起,根据复旦大学的规定,教授每过三年有半年学术交流假,我可以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交流半年,总算有了进一步突破的可能。但是,这无数感人的故事和文章必须一一征求原作者的意见,却一时很难找到作者的地
址和电话,而且我又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讲授“金融市场学”与“证券投资学”两门课,教学任务很紧张。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只好忍痛压缩,先出版目前这本书,希望它成为《心中的校园》的第一部。
本书实际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的文章既有大作家、大诗人的散文,也有研究生、本科生对母校的怀念、赞美,以及学生的小报文章。著名作家、诗人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是思想性、艺术性极高的珍品,本应放在最前边,但征求同学们意见,觉得朱先生文章的分量太重了,还是放在最后压轴为好。我们这一代代年轻的莘莘学子,不正是在无数朱先生这样的博爱的目光下成长起来的吗7    .
第二部分是文理科同学均极为关心、重视的“英语海洋”——“英语状元谈英语"。英语是学习世界最新科技的武器,英语是通往世界的桥梁。在中国即将完全与世界融成一片之际,学好英语更具有紧迫性与重要性。我们邀请了复旦、北大多名同学专门谈谈英语学习的体会,希望能有助于同学们今后的发展。黄英娜、陈霆同学对近年来北大、复旦博士生英文试卷的分析与体会是两篇力作,值得一读。但这已经是过去的试题,实际上每年考试的题型与难度都一直在变,对此应予以注意。
第;部分是部分博士、硕士生谈如何投考博士、硕士生。在北大、清华、复旦读研究生是人生一大幸事,它将成为人们终生难忘的加油站,为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部分是北大、清华、复旦多名高考状元及优秀学子谈学习、谈高考、谈人生的文章。
第四部分的作者多数是各省第一名或前几名,也有一些普通的优秀同学。他们的文章既充满对母校的爱,又实实在在地介绍了学习、复习、高考的经验体会。篇篇文章文情并茂,感人至深,饱含着求学的艰辛与挚诚的追求,充满青春的活力与美好的理想。我相信,它们一定会有助于正在复习的全国中学生们,同时也会引起无数在校大学生以及北大、清华、复旦校友们的喜悦、振奋与共鸣。
令我深感遗憾的是,至少还有三分之二的同学的文章由于篇幅所限而未能选用。在此谨向投稿的同学表示深深的歉意。我将努力在以后其他书中用上这些文稿。
令人高兴的是,我的老师,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欣然同意为本书作序。厉先生高瞻远瞩,他对大学生、中学生的谆谆教诲与学习指点,定然会令同学们读了之后豁然开朗,思路洞开。
在本书的编写中,清华新闻中心、北大党委宣传部、复旦校长办公室的老师们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张立民、陈谦余、宋军、张长起、孙哲、郭海军等许多老师提供了水平很高的照片、文章。此外,还有很多同学作出了许多工作与努力,他们是陈波、韩菲、王伟华、王秋祥、陈霆、赵晓康、丘元青、黄靓、王申、江岚、严欢、刘峙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特约编辑马文莉女士为本书的出版,日夜加班,辛勤工作,在此也深表感谢。
由于时间紧张,本书的编撰工作十分仓促,一些文章还比较粗糙。我希望它仅仅是一个引子,是第一部,以后还会有《心中的校园》的精品,有第二部、第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