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经济舞台中心》

当中国由封闭落后的经济在短短二十年间迅速成长为全球经济十强,并逐年攀升至今天全球第四大经济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中国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版图,并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区域经济是中国经济迅速成长的重要动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又是其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长三角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2%,却贡献于全国GDP的22%;长三角16个城市的GDP超过5千亿美元,逼近香港和台湾两地的GDP之和;长三角周边地区的城市纷纷期望加盟长三角,长三角已事实上成为区域经济的一大名牌。这一切都是长三角赢得世界范围内学者和企业家关注的重要理由。
长三角地区在隋唐年间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开埠以后又成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基地,农业富饶、贸易繁盛、金融发达,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远东的金融中心。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三十年间的计划经济时代,虽然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受制于高度集中的命令经济体制的约束,但它仍然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中心。然而八十年代以后,由于上海的彷徨和保守,以及承负改革与转型过程中稳定整个中国经济的重责,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滞缓,产业结构调整步履维艰,其间虽有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星光闪耀,然而受制于行政区划的分割,其经济活力的影响仅限于当地局部,同珠三角改革开放与迅速增长的活跃状况相比,长三角大大地落伍了。虽然整个八十年代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不乏民间的鼓噪和政府的意向表达,但是整个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为上海卸下历史重负,上海迅速引入了大量外资和世界级企业的进驻,并以其溢出效应激活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潜能,长三角地区省市的政府也逐步由竞争和防备的导向逐步转型为竞争和合作的共识。
今天的长三角在各个经济总量指标上都已经超过了珠三角,同珠三角经济并行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在中国经济面向未来二十年发展的战略考量过程中,所有的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都会关心这样的问题:中国各区域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演进?谁能提供更强劲的动力?谁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谁能为别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指示的作用?我们怀着学者的使命和热忱,试图通过我们的研究提供我们的答案。
我们历时三年有余,检索了国内外几乎有关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所有有价值的文献,其中包括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公开发表的558篇论文和研究报告,描绘出了长三角近二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轮廓和脉络。我们认为构成长三角经济的主要基础和强劲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对代表性企业进行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405份。我们相信这是迄今为止对长三角区域经济最大规模、最全面的实证研究,揭示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渊源、实际状况、增长动力和所面临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基于我们的问卷调查,结合我们的文献回顾和理论研究,我们得出了有关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基本结论。
第一,长三角区域经济近十多年来突破性发展的基本和主要的动力来自于市场的力量,对于江苏而言就是大规模引进外资后所形成的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经济,对于浙江而言就是“国退民进”政策实施后所涌现的活跃的民营经济,而上海的开放给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布局的机会,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突破了行政区划的阻隔,使经济活动的内在关系得到联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融合和活力的喷发。
第二,    政府为长三角经济的活力重现和蓬勃发展积极创造了适宜的宏观环境,包括吸引外资的低税收政策、鼓励民营经济的优惠和折让、大规模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切合实际的产业规划的引导和多种开发区的设立、市场管制和经济控制的放松等等。然而,政府并没有成为长三角经济区域融合的基本动力,原因在于他们在主观上并不愿意快速放弃对经济控制和资源分配的权利,在客观上也难以逃脱经济总量增长的符咒,在各省市政府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整合的若干设计和捏合的实验中,我们都看到了其失败的必然。
第三,    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远未完成,而且还只是刚刚起步而已。一体化的进程必须基于政府的意愿和作为,但又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的意愿和作为。它的起始需要政府放松对经济管制,促进市场的自由化,以释放经济的内在潜能,而它的实质性演进必须依赖于企业和企业家追逐利润的意愿和作为,以此形成资本和生产要素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和市场空间进行分配和重新配置,以形成区域经济的活力,逐步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互补与改善,从而促进整体区域经济的融合与发展。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和结论,我们不得不站在历史高度来审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转型以及未来的走向。我们认为制造业是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历史基础,也是其成长为中国经济中心的战略路径,但它反映的是历史和现实的状况,不能代表其未来的前途。任何发达的区域经济要承担起引领整个国家乃至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有发达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支持。长三角的服务业只占整个经济的40%多一点,这显示了整个经济结构的落后,但也喻示了整个服务业发展的潜力。上海的服务业比重刚刚超过50%,无论是从历史脉络、现实基础和未来战略的需要出发,上海都必须承负起超越自身发展、引领区域经济并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使命。上海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不仅是其产业结构升级以快速进入发达经济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唯一的战略路径。因此,上海必须放弃一些以追求短期GDP增长为考量的制造业布局,以担当区域经济龙头的历史勇气和智慧来大力投入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有研究表明,上海地区生产服务业每增长1%就能贡献于长三角其它区域制造业0.9%的增长。当整个长三角经济结构变得更加相互支持和融合,整个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其所蕴含的经济成长潜力才能得到彻底释放,而这又会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各产业朝着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如此,背依中国大陆和海外两大市场,就能使之发挥出巨大的溢出效应,引领中国经济进一步快速稳定地发展。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点,看到长三角又重新回到了经济舞台的中心。对于其未来的转型和成长,我们同样抱着深切的期待。
 
王于渐、陆雄文、
陶志刚、蒋青云、
邵启发、孙一民
二○○七年四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