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管理学流派》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苏勇教授
 

采西域之珠行东方之路

前言

西方管理学,若从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算起,迄今为止,约为百年。100年来,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诸国,工业水平日新月异,生产效率蒸蒸日上,而其中,管理思想功不可没。闪烁着科学智慧光芒,吸取多学科丰富成果的西方管理思想,与企业管理实践共生共长,相伴相随,对综合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对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对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管理水平,对组建灵活高效的企业组织,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管理学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而正是伴随着现代组织的发展,管理学才会呈现出多姿多彩、各具斑斓的丰富内容。作为管理实践的一员,每一个组织的管理与被管理者,通过各自的实践活动,用具体行为演绎着一幕又一幕管理的生动场景;而我们现在所认识的那些管理思想家们,有的本身就是管理实践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而有的则从研究者角度,来探索和寻觅管理的真谛,试图从中找到能够妥善解决管理难题的智慧。无论是作为参与者抑或研究者,这些学者们都颇为成功地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和手段,将众多管理智慧凝练而成管理学思想和理论,并经过近百年的历史检验,积淀而成为人类丰富的文化成果。

我在11年前出版的一本著作中,曾经这样写到:“管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首先,管理知识是一种文化积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们通过无数的社会实践,积累起来对管理的理性认识,经过科学的概括和提炼,形成了种种管理理论。这样一种文化积累是当今管理科学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而管理方式进步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标志之一。其次,任何一个时代,当时的各种管理理论和具体的管理方式,又是各时代人们的一种文化创造。管理既渊源于文化,同时又创造着文化。每种管理理论的诞生,都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有着十分密切和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又为当时的社会文化增添新的内容”。[]今天,我依然认为自己当时的这一论断没有过时。而且还必须补充一点:因为文化是不能割裂的,所以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任何一种管理学理论、一个管理学流派,都为其后的管理学发展奠定着不可或缺的基础。管理学科的发展,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是在科学理性、制度理性和道德理性三者之间寻求一种“最优解”。或许对每一个企业来说,这种寻求最优解的实践活动永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但这却丝毫不会降低有效管理活动的意义。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自管理学诞生以来一直具有争议的话题,其实这也是在管理的具体过程和最终成果、管理行为的人文性和最终状态的科学性之间寻求一种“最优解”。

在今天,我们了解西方管理学思想的发展,不仅是为了理清西方管理学的发展脉络,更好地将西方管理学精华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走出中国之路!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中国企业如同中国经济一样,正处于飞速发展和变化之中。这种飞速的发展变化,给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既带来巨大机遇,又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面对发展之中的不确定性,如何将西方管理学理论与丰富多彩的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探索一条既符合管理学原理,又具备中国人文特点的管理途径,是许多中国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正在苦苦探究的命题。

闪烁着西方管理学家智慧光彩的管理学流派思想,为我们展示了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我们期待着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能够编纂出体现中国文化光芒、凝聚中国管理学家睿智的中国管理学流派发展史。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诚如彼德.鲁克先生所言:“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识’,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让我们以此共勉,采西域之珠,行中国之路,为开创中国管理思想和中国管理实践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本文是作者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当代西方管理学流派》序言,该书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77月出版)


[]参见拙著《中国企业文化的系统》第1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