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荣耀毕业:千名商业精英 从复旦再上征程

对于每一届毕业生而言,复旦就是他们人生的港湾:伴随着宁静而充实的时光,这里的一草一木见证了他们的努力与成长。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将从这里扬帆远航,踏上充满激情的征程,创造各自辉煌的未来。

在沉甸甸的毕业行囊里,装着忘不了的复旦情结、抹不去的青春记忆。背起行囊,便背起了属于当代学子的使命;心灵深处所闪耀的,将永远是厚德惠人的精神印记。

纵然求索之途漫长,母校深恩将如温暖春晖,时刻赋予我们奔跑的能量,也必将引领我们未来的方向。 

勇于离开舒适区

毕业生:复旦大学-BI挪威商学院MBA项目 沈肖雄

良好的校誉、优越的地缘优势、浓郁的学术氛围使得沈肖雄选择了复旦-挪威商学院的MBA项目。他对该项目结合复旦与挪威两方权威教学资源的特点十分满意,“我们的项目一共要修15门课,其中10门课由挪威商学院的资深教授负责,5门课由复旦知名教授负责,是真正的中西合璧。来自挪威的教授拥有丰富教学经验,擅长将理论和案例结合在一起讲解知识,场景式的教学设计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吸收知识,并增长实践经验;来自复旦的教授资历背景都很专业,既有学术大牛又有实操企业家,他们的教学贴近现实,让我们获益匪浅。”

沈肖雄的同学里有财务方面专家,所以在讨论之前,他们会从专业的层面分享许多宝贵的知识与经验,这让沈肖雄受益匪浅,“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想法,这很能激励人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我觉得自己基本掌握了财务基本知识。”

复旦-挪威商学院MBA项目还有游学内容,在美国UC伯克利大学,沈肖雄收获了新的冲击。来自当地知名的两位导师负责讲授创业课程,他们本身既是企业家,也是天使投资人,学术领域就是创业设计,由他们来讲授创业的模式、团队、资金等方面再合适不过了。这次经历让沈肖雄切身体验到了国际化的、专业化的创业课程对一个人的启发程度能有多高,这也播下了创业的种子,或许不远的将来在复旦会多一个深谙东西之道,富有创业家精神的创客。

挑战者永远年轻

毕业生:复旦大学EMBA项目 杨鹏

他对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教育早有耳闻,一直以来对这一学术圣地存有向慕之心。“说来也巧,我当时坐飞机从青岛到上海公司来,在飞机上正好看到了复旦管院EMBA项目的招生册页,下飞机后二话不说就报了名”。考虑到每个月都要来上海公司处理事务,EMBA项目每月四天的集中授课方式也很对他的胃口,他感叹道:“真正的是上课、办企业两不误,也圆了我的复旦梦”。他希望通过两年时间的学习,能够掌握管理学方面的系统知识,指导自己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实践。

复旦吸引他的,不仅仅止于学术上的声誉,更重要的还有厚重纯粹的校园文化。“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很多都是突出培养自身知识、技术、专业”。尽管在商言商,但他还是对复旦浓厚的人文情怀满怀憧憬和向往。“学历固然重要,但如何做人更重要”。正是这些因素皆促成了他与复旦管院的千里结缘。

管院也未曾一刻辜负过他的期待。“从各位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态度与方法,胸怀更广了,包容更强了,眼界更远了”。边学习、边工作的经历使他的生活变得无比充实。

EMBA项目一共有十八门课。“在两年的学习时间中,我总共只请过一天假,没有任何迟到早退的记录”。他自豪地说,自己的出席率在班上同学之中是数一数二。之所以不愿意错过任何一堂课,是因为他经常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且收效颇丰。

时光匆匆敢想敢为

毕业生:复旦大学MBA项目 姚杨

自从2012年进入复旦管理学院就读MBA项目之后,姚杨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次完美的蜕变——他称之为人生的“转折点”和“加速器”。入学前,他就已在公司乃至行业中小有成就,但金融机构的温床亦不能束缚他的向上和奋进,年轻的昂扬和对“旦复旦兮”的向往终究让他与复旦结缘。

在复旦MBA的学习生活中,一次次的精彩课堂让他回忆起校园生活的味道,一年年难忘的Orientation给了他美好而丰富的难忘回忆,一个个优秀的行业精英更使他感知了社会不断前进的脉搏。“在复旦这个平台上,我认识了一群精英,发现这个世界非常大,有着无限可能。”他坦言,MBA的同学都是行业的佼佼者,每一个人都在工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在复旦,所有人都会撕下伪装,摘下面具,没有工作中的焦心费力,没有职场上的精疲力竭,有的只是对知识的热爱、对朋友的真诚和对生活的热情。

“复旦的名师很多,MBA的课程让我有勇气去尝试新的东西,让我有更坚定的底气面对全新的社会。”三年MBA的光阴,他不断调整自己,用心打造属于自己的MBA生活。于是,他成为了复旦2012届MBA最优秀的毕业生之一,也成为了那个最合适的自己。复旦给了他改变的机会,而改变让他遇到更好的自己。

“复旦MBA的三年点燃的不仅是我以前的那份对生活的激情和勇气,更拓展了我的人脉,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有无限美好等待着我去探索和发现。”如今,离开以前的公司,正在创业路上奋斗的姚杨不无感慨,课堂给予他的无限勇气让他敢于用自己的方式闯出一片天地。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多年,在三年前重新回到学校课堂上的姚杨,一定像相遇老友那般幸福并快乐。

以创新的形式

毕业生:复旦大学会计硕士专业学位项目(MPAcc) 曹永烽

每一次来到管理学院,曹永烽都会在李达三楼的一楼走走,到史带楼的一楼看看,每周都有不同的论坛活动、讲座信息。在安永、德勤、证监会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曹永烽看来,大多的论坛和讲座都围绕着当前的热点进行讨论,如金融危机后中国如何应对的问题,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等,大家都在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不少前瞻性的观点让他深有感触。

大学毕业之后,理科出身的曹永烽在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参与了中国工商银行上市的项目,那是当时全球最大的IPO项目,随后他到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参与了中国农业银行上市的项目,超越工商银行,又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大的IPO项目。在这四五年的时间里,曹永烽作为专业的审计人员,充分地了解了中国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情况。经过公务员考核,他成功地进入了证监会总部机关,从市场的参与者转变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管者,从中国整体资本市场出发,视野更为扩大。
之所以选择复旦,曹永烽的初衷是希望系统地梳理相关的专业知识。虽然有着十几年的从业经验,理科出身的他,还是希望弥补专业背景的不足。没想到两年之后,他不仅收获了专业的知识,更收获到了难得的友谊,远远地超出了当初的预期。

在这两年中,学业从未间断、工作不停奔波,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曹永烽一直在找寻着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工作十几年后,他的心情更为释然,即便压力再大,也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轻松地面对。毕竟,心态和心情是相辅相成的,迷茫和焦虑不能改变什么,好的心态才能有好的循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快乐都需要重新定义,也许刚开始工作时,升职加薪是快乐的源泉,但工作到一定的年限,则更要关注内心的情感,更加重视亲情和友情在生命中的分量。

深深的水 静静地流

毕业生: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 徐梦祥

回想18个月来,在复旦大学与华盛顿大学的点点滴滴,徐梦祥感慨万千。他所认同的复旦大学的精神,用一句话概括,就像“深深的水,静静地流”。

为了在上海开办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最好的EMBA课程,复旦大学和华盛顿大学通力合作,已经经历了14年的历史。前途无量的学生、出色的教学团队,两所东西方顶尖大学共同建设国际一流的管理课程,使得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英文)目前在全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七。

徐梦祥回忆道:“当初能够申请成功,可能是管理水平的优势,弥补了英文水平的缺陷。曾经选择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的初衷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如今的收获,可谓远远地超出了预期。”

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12班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因为班级的同学大多由世界500强的高管组成,虽然专业不同,但各有专攻。徐梦祥记得在“数据模型”这门课程学习之前,非常精通IT的Jason吴晖同学给大家进行了课前辅导,课堂上就更容易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

多样性的班级活动,也是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12班的特色之一。来自爱尔兰、巴西、马来西亚、美国及中国香港等地的45个同学组成了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12班。刚开始因为文化的差异,异国同学表现得比较拘谨,与中国同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随着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的不断深入,大家渐渐地打成了一片。

你总要逼自己一下

毕业生:本科 杨雨凡

提到学院里对自己影响较大的老师,她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孙霈老师的名字。“孙老师的课是硕博课,叫做《企业管理》。”最开始的时候选择这门课,仅仅是参加的一个学术兴趣班的要求,但是真正开始认真钻研了之后,这种研讨性质的课程让她受益匪浅。“每周读三四篇文献,然后上台做报告。孙老师的课搭建了一个学术框架,从理论出发,介绍不同流派。”她认为这么好的课也同样应该对本科生开放,让更多的人在本科生的阶段就开始接触学术的理论和框架,“另外老师的人格魅力也给这门课增色不少。”

提起在管院生活的时光,她总是充满着感激,“学院非常鼓励同学之间的交流,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你能够不断产生思维碰撞,然后去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的环境。看一看别人,他们是怎么样看待同一个问题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是有局限性,如果你自己只是一条路闷着头走的话,你很可能会失去很多很多的意外的创新”。特别是自己的毕业论文,她特别感谢负责自己毕业论文的老师田澍,如果没有她,她可能只是简单写一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每周都要向老师汇报进度,论文也是改了又改。“当时我就觉得,我的天,好累。但是,回想起来还是很感动,因为很少有老师会对一个本科生有这样高的要求,这么认真地去一遍一遍沟通。”

自我修行的成长之路

毕业生:硕博连读项目博士 王妤扬

就读博士期间,师门是王妤扬的港湾。她的博士生导师是苏勇老师,在求学生涯中如父亲般关心、支持自己的学生。两年过去了,在回顾这两年的邮件来往时,王妤扬所有的回忆都涌上了心头:“毕业之际打开文件夹看到满满的工作总结时,会发现这些都是自己的积淀,展现了这两年所有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最近我收到了苏老师2015年5月的回信,老师表达了对好学生毕业的不舍,也表达了对我开启新生活的祝贺。”

在学术上,苏勇老师也非常认真负责。当王妤扬将厚厚一沓24万字的论文初稿交给导师时,导师承诺一周之内给予答复。一周之后,苏勇老师不仅仔细地指出了她论文中的细节错误,还提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见,这些意见也正是预答辩中老师们指出的问题。博士学位答辩时,由于研究问题比较前沿,评委们都非常感兴趣,提出了很多问题与王妤扬探讨。最终答辩优秀通过,老师透过人群回头跟她点头微笑,“一瞬间觉得心都平静了”。

博士带给王妤扬的,不在于学位的高低,而在于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她做事能够更加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和严谨性。做事要从全局出发,同时要关注细节,并且要合理准备备案,以防突发情况的发生。

“人们常说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自己最痛苦的岁月,只有走过了这些旅程,事后才觉得幸福。五年硕博连读的生涯,正是我最辛苦也是最幸福的时候,随着博士袍加身,这也将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

世界那么大 想和复旦去看看

毕业生:复旦大学—香港大学IMBA项目 毛晓东

说起选择复旦—港大IMBA项目的原因,毛晓东将之视作一件最理所当然的事。“复旦是我的母校,尽管毕业后一直在社会上打拼,但我一直记得母校曾经带给我的感受,并希望能够重温当年的学习生活。”

复旦—港大IMBA项目E-Stream介于MBA与EMBA之间的精准定位也让他备感惊喜。从项目学生的职业背景来看,80%以上都是来自外企的中高管人员。“这一数据与我本人的职业发展、工作背景非常吻合,同时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相信在未来的课堂上大家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和视野,从而获得更多感受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契合。”此外,同学们多元的行业分布对他的吸引力也很大。囿于后台运营业务的他渴望了解更多诸如销售、财务、营销等其他部门的作用流程。

香港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所带来的海外助力也不容小觑。“港大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更偏西化,复旦则是本土高校商学院的佼佼者,两所顶尖高校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既熟悉本土商业环境,又有西方理论视角,让中西方商业文化的融合变得更加顺理成章。”两所院校采取择优推送的方式遴选出最佳教师,为项目学生进行授课,师资队伍之中,不乏海外名校背景的青年教师,更有许多经验丰富、学术精湛的资深教授。“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又在外资企业工作,这样的项目文化和理念之于我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毛晓东看来,项目的模块化教学也是课程设计的亮点之一。“由于我是在职攻读IMBA项目,平日里的时间非常有限。模块化的授课方式非常贴心,而且集中授课的效率也很高。”四天一个模块的学习架构,也极大地便利了他在工作、生活方面的安排。

我爱复旦这片热土

毕业生:金融硕士 陈星合

陈星合的本科就读专业是财务管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微观的金融学”。在复旦的学习生涯中,他不仅收获了稳扎稳打的专业基础,也获得了很好的交流资源去拓展眼界,这其中就包括了他大三获得的去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换学习的机会。“这是管院提供的很好的资源,于我而言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珍贵经历。”在这半年的交换经历中,陈星合结识了许多有趣的人,“有一群法国朋友非常有意思,法国人很喜欢骑自行车。我们在这方面有共同话题,于是聊得很投机。”陈星合讲到去交流的经历时眉飞色舞。

“实习可以让我明白我想做什么,但复旦让我明白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作为一个商科学生,在复旦受到的人文教育让他拥有更加感性丰满的思维。“现代社会多少还是功利化的,这下面就会出现许多专业素养很到位,但是几乎完全缺乏人文素养的‘高素质的野蛮人’。而作为一个复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该是这样的。”陈星合说。通过复旦的文化熏陶,人文培养,他在学习中思考,在进步中沉淀。比如,当一个重要的选择摆在他的面前时,他会先去思考这个选择对于自己的意义,而不是先去权衡利弊,他认为前者才更加重要。一个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走向社会之前所必须具备的,陈星合还在努力地学习与进步中,但他已经是一个优秀的复旦人了。

“做一个有情怀的人,我认为非常重要。”陈星合坚定地说。对于这样一个有思考、有见地的年轻人,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未来会是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