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讲堂聚焦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2016年12月19日,上海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徐毅松作客问学讲堂,作了题为“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2040上海城市总规划”的演讲。陆雄文院长主持了整场活动,并与徐毅松副局长就上海城市总规划展开对话。

徐毅松副局长介绍,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2040上海城市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2012年开始启动,由国土局牵头,集聚了上海多方面的心血,历时4年,上个月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总体规划,今年12月底准备正式报国务院审批。

徐毅松副局长首先介绍了上海历次总规编制情况。十多年来,上海始终在坚持中心城功能优化和有机疏散的基本思路、沿着区域发展基本辅线和区域节点进行城市空间布局的思路、探索清晰城镇体系和相应规划编制体系的思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上海计划”引入了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的理念,1953年和1959两次总体规划让上海逐步转变为重工业主导的生产性中心城市,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1986上海市的总体规划明确了中心城、卫星城、郊区小车、农村集镇四个层次,浦东开发后明确把上海建设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系统化、整体的思维下,上海四个中心的框架逐渐形成,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各项建设有序推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城市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随后,徐毅松副局长为大家介绍了了规划编制的七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新环境:全球进入协同发展的城市网络时代改变了城市发展的模式,上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须肩负国家使命。发展的趋势向着深度的信息化、深度的市场化、深度的全球化迈进。

第二,新理念。规划突出人本化、生态化、网络化、数据化,发展的理念,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强化五个统筹,尊重和适应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顺应城市生态文明背景下资源环境紧约束的趋势;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理念要求;构建开放协调的发展格局,呈现开放市域,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视野;坚持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两规融合,多规合一,建立空间体系;适应网络发展的趋势,建立信息平台和城市发展数据库,随时监测和修订;突出公共政策属性,体现战略性、结构的控制和实施管控的成果体系;规划特别提出了城市性质:2040要把上海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第三,新方式。此次规划上海成立了总体规划编制的领导小组、专家顾问委员会,启动了各个区的总体规划的评估和战略研究,人大、政协多次听取意见,沟通汇报。成立了公众参与自选团,规划编制部门发挥几个设计院的特长,形成一个联合的综合编制团队,改变了组织方式。

第四,新模式。即底线约束:规划建设用地的负增长、城市人口的严控、生态环境改善、城市运行安全;内涵发展:立体、高效、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弹性适应:判断趋势,为将来发展的变化留下弹性的空间。控制常住人口为2500万,服务体系要按照更高的配置。人口结构适应新的产业发展的需要。用地结构的优化,划定永久工业用地,倍增绿地、市政交通、公共服务设施。

第五,新空间。面向区域,以都市圈承载国家的战略和要求;面向市域,以城镇圈作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形成一个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把闵行、宝山、虹桥、川沙纳入到主城区,打造中央活动区;把五个重点新城嘉定、松江、闵行、青浦、南汇培养成全球城市当中具有综合性辐射带动能力的节点城市;新市镇强调协调城乡一体,服务农村;乡村考虑到保留江南水乡特色名村;把郊区新城中心都作为城市的副中心,具有独立的对外交通功能。

第六,新策略。实现三个维度,三个目标:创新、人文、生态。建设科创中心,提高经济辐射力,文化影响力。综合交通体系,在市域里面考以城际铁路为核心,实现郊区十万人以上的新市镇都有轨道交通站点支撑。以15分钟生活圈和文化战略资源保护来建设人文之城。人均公共绿地倍增,规划海洋、大气、环境、水污染来应对气候的变化。从市政基础设施支撑安全底线。

第七,新体系。规划也具体到了实施操作层面,落实区、各个部门的维度行动大纲,有具体的策略和核心指标支撑。规划成果在网上展示,界面友好,公众参与的读本通俗易懂。通过规划体系把指标逐步落实到详规。重视多规合一在时间维度上的同步,注重行动规划、十三五、十四五的规划和经济规划的对接,空间的落实。

主题演讲之后,徐毅松副局长和陆雄文院长就行政区划、城市空心化、房价、土地、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交流和探讨。

复旦问学讲堂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最高层次论坛之一,旨在分享中外知名专家学者的新发现、新成果和新思想。讲堂有效整合中外学界、产业界、政界的合作资源,以“兴邦立业 问道治学”为宗旨,以传播前沿管理思想和理论为己任。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

2016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