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际MBA项目

Fudan International MBA Program

 

踏上“复旦—耶鲁”的双梦想之旅

人未到,声已至。五位复旦MBA学子推开门,脸上都挂着明快鲜亮的笑容——他们的确有理由高兴和骄傲:今年暑假,他们都将远赴重洋,在耶鲁大学开始新的挑战和生活。一年之后,他们将同时享有复旦MBA和耶鲁管理学院高级管理硕士(MAM)双学位。
这五位佼佼者当中,有致力于服装行业的沈晓燕,从事电子商务的管琳瑶,以及出身工科的周沁园、吾雪飞和马咪咪。对于他们而言,一段复旦-耶鲁的双梦想之旅才刚刚展开。正如吾雪飞所说:“大家的背景都各不一样,却相遇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是因为我们都要在这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
走进复旦,创造无数可能性
在上海出生长大的周沁园笑称,自己从小是在“周围人对复旦的称赞声”中成长的。“复旦是一所口碑非常好的大学,在上海人的心中尤其如此。”
吾雪飞则从更实际的层面谈起了选择复旦MBA的初衷。几年工作下来,虽然整体状态稳步前进,但他并不满足于既定的职业生涯,希望有更多的自我挑战和发展空间。“局限在单一领域,视野会比较窄,如果有机会拓展一下接触面,看的东西多了,未来的路也就会更宽阔。”
进入复旦后,吾雪飞才进一步意识到这个平台真正的多元化:班上的同学们不是来自全国各地,而是来自全球各地、来自全然迥异的文化社会,聚在一起,处处都是思想的碰撞和火花。在这里,吾雪飞不仅感受了挪威人的活泼开朗,也体会到美国人的坦率直接:“他们对待功课非常认真,上课永远坐在第一排的位置。”某种程度上,这也鞭策着吾雪飞不断自我充电,不断突破前行。
“复旦是一个提供可能性的地方,会遇见优秀的人,满足最好的期待。”卧虎藏龙的校园里,马咪咪见识过各种“优秀的人”:有在麦肯锡、高盛就职的大牛,有激情充沛的创业者,也有星空讲座的创始人。与这些人沟通讨论时,他们的谈吐举止、思维方式常常给马咪咪意想不到的启发。“你会看到这些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看待社会的,再反观自身,很多道理突然就明白了。”
课堂内外,无一日不充实
刚到上海时,马咪咪有不少时间出门玩、结识朋友,然而一开学,这些闲暇时光就一去不复返了。每天既要集中精神上课,又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往往一周几十页案例文献,周末加班加点已成家常便饭,无一日不充实。
在复旦MBA所有课程中,让马咪咪印象最为深刻、收获最多的是任明川老师讲授的会计课。“任老师是我心里偶像级的老师,非常儒雅。他善于归纳总结,不会一味地按着教材来讲,有自己的思路,也就不容易让人走神,能够分分秒秒抓住你的注意力,让你不想错过任何一点知识。”
除了理论上的学习,还有“接地气”的复旦MBA商业实验室(iLab)咨询项目,让学生们得以将知识运用到商场实战中;有的班级还会自发组织企业访问。回想起做项目的日子,五个人先是异口同声地说“累”,继而又相视一笑。“虽然累,但很有意思。”沈晓燕刚刚结束芬兰某家装床品公司的咨询项目,她和几位同学一起合作,帮助该企业制定了一份进入中国的详细战略。从找寻合适的商业模式到市场分析,再到推广定价,每一步都让她获益匪浅。
“做项目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团队负责为庞贝企业做线上策略,原本对这块根本一窍不通,现在却有了大致的基本了解。”随着项目的进展,周沁园团队有机会采访到了Facebook的员工,“通过采访,我们知道了目前线上策略大概有哪些渠道,应该有什么创意。这些都是与牛人交流所得到的启发”
学会做梦,过程>结果
沈晓燕准备报考复旦时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复旦是个做梦的地方。“我想,一个人学会做梦是很重要的,于是我就来了。”
陆雄文院长曾说,复旦管理学院培养的是“士”,对此周沁园深以为然。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心中充盈着急躁和焦虑,很多人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职业生涯,关心将来能赚多少钱。“很多人觉得,任何事情一定要有了结果才是好的,然而我们不应只看到结果。MBA学习本身并非针对某一具体的行业,而是要去提炼公司的整个商业模式和管理架构,所以我们现在学的很多知识不能马上‘有用’。知识是整体的,你从事的可能只是部分,但在将来的某一瞬间,你或许会把这些都连接起来。”
行走复旦,人文气息处处可寻。管琳瑶用了“商儒”二字形容复旦:“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中和了商业的味道,也提醒我们放缓脚步,放一放功利心,将来才会走得更加长远。只有把过程做好了,才能有水到渠成的结果。”
在复旦MBA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俱乐部的精英成员会前来进行演讲,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尽管活动通常只有一两个小时,对后辈们仍然颇有触动:“他们愿意牺牲宝贵的时间来与我们交流,这本身就让人反思。讲座不光是职业发展上的训练,更是精神上的熏陶,甚至人生层面的指导。我们也会将这种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而不是只埋头于个人利益。”沈晓燕表示。
直击耶鲁,细数申请攻略
去美国交换一学年的想法,大家都是在听了学院举办的耶鲁大学双学位宣讲会后萌生的。申请共分为三批,第一批申请1月份便早早启动。1月15日之前,所有网上材料必须提交完毕,主要包括两篇命题的500字英文短文,填写相关的社会活动经历,以及两封推荐信。周沁园说:“今年的第一篇题目是‘如何利用耶鲁大学丰富的资源来提升职业规划’,第二篇是考察你读MBA期间最惊喜的收获,但每年的作文题目是不一样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 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申请者有GMAT成绩将会加分。
在推荐信方面,一般而言一封来自学校老师,一封来自工作上的领导。马咪咪建议,如有意向申请,则需要他人做的事情要尽早去安排,如推荐信和成绩证明等。这一次,五位学生的推荐信都是孙龙老师写就的。“孙老师给每个人写的推荐信都很认真,他非常支持我们申请交流项目,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沈晓燕特别提到,“孙老师还把信签发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加一些对我们的个人评语,使推荐信更全面饱满。”至于工作上的推荐信,最好的选择是让直接领导负责:“尽量选择和你有最多联系的人,对你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刻。”
过了材料关,接下来就是全英文的面试环节。面试采取一对一形式,由耶鲁招生官skype远程进行,通常在30分钟左右。面试问题大多围绕个人简历上的经历而展开,涉及方方面面,“凡是招生官感兴趣的问题都会问”。此外还会有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怎么处理社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等等。周沁园总结道:“开放性问题注重考察申请者的领导力,之前组织或策划过一些活动的话就会比较有优势。”
面试结束后,就只剩下等待了——短则两三天,多则一个月,耶鲁大学将以邮件形式为申请者发放offer。至此,长达四个月的申请圆满落地。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总体建议的话,最重要的是你要对自己的目标很清晰,知道自己要什么。”吾雪飞认真地说,“不是因为你不知道你才来,而是你知道才来。”
“而且,还要做好延期毕业的准备。”周沁园补充道,“很多人担心交流找不到工作就放弃了,其实我个人以为是不值得的。要知道,你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回过头来读这两年MBA了,那么你就应该好好把这两年利用好,让这里的时间价值最大化。”对于即将展开的这段学习生涯,周沁园信心满满,“我相信交流的收获会厚积薄发地体现在今后的二十年、三十年里。只要个人能力在那里,机会就不会走。”
离飞往美国仅有短短两个月,对于充满未知的一年,五位学子怀有各自的梦想:有的期待与世界级的学者大师碰见,聆听其洞见;有的渴望吸收最新的商业知识和经验,为向金融业转行做好铺垫;有的向往全方位体验美国文化,开拓视野,接受多元的洗礼……刚总结完“申请攻略”的他们,已经开始准备书写下一步的“交流攻略”了。未来从脚下延展,未来属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