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际MBA项目

Fudan International MBA Program

 

听陈锦淳讲述:IT男征服MIT之路

四年前,本科毕业的陈锦淳考研失利,选择去汇丰当了一名软件工程师;一年前,工作上渐有起色的他又急流勇退,选择来到复旦继续深造。就在最近,陈锦淳又拿到了MIT斯隆管理学院的offer,即将去到这所世界顶级的名校攻读第二学位。
当同龄人纷纷结婚生子、或在固定的工作岗位上渐行渐远,陈锦淳却走上了一条和他们不同的道路——去实现心中的“名校梦”,去见识更广阔更美丽的风景,在更远的远方拥抱理想。
从计算机到商科:学习带来的改变
陈锦淳出生于广东佛山,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在校园书香的熏陶下,年幼的他就爱上了读书。从全封闭寄宿制式的中学毕业后,他在填写高考志愿上出现了疏漏,与南京大学物理专业的第一志愿失之交臂。幸好,高分保护政策让他进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这所广东四大名校之一。“尽管我选择了当时最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但刚进大学时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理想职业是什么。”陈锦淳坦言。而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他先后接触了一些经济类课程,大感兴趣,于是在大四时选择考研,目标就是中山大学经济学院。
然而出于各种原因,陈锦淳最终考研失利。对于他而言,这曾是一次相当重大的打击。如今回忆起来,陈锦淳已经能够坦然面对,“上帝关了一扇门之后总会为你开一扇窗。”正是大四下的实习和毕业后去汇丰的三年工作经验,为他积累了丰富的职业经验、也加强了他对行业的深入理解,这些都成为日后他被复旦大学MBA项目录取,乃至征服MIT面试官的制胜筹码。
日常生活的陈锦淳是一个相当安静的人,平常男生喜欢的运动、游戏、动漫等他几乎都没有什么兴趣,只喜欢静静看书。当软件工程师时,他对着电脑的时间要比对着人的时间多得多,因此常觉得自己在沟通和表达上存在短板。“来到复旦后,密集的课堂报告和课堂讨论迫使我不听地站到前台,无论是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陈锦淳感叹,尽管他现在依旧个性内敛,但与人侃侃而谈却丝毫没有压力,这是来复旦MBA之前不曾想过的事情。
3点后睡觉:不打无准备之仗
陈锦淳的一些朋友评价他“想太多”,因为他是一个习惯不遗余力投入前期准备的人。然而陈锦淳自己却认为,正是这样“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坚持,让他得以从复旦MBA起航,飞往更广阔的天空。
在当初报考复旦MBA项目的时候,陈锦淳就明确自己要读第二学位。无论是MIT还是Yale,都符合陈锦淳心中对名校的定义。这一份憧憬与向往让他决心要实现心中潜藏已久的“名校梦”:“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名校意味着世界最前沿的学术机构、最尖端的人才结构、最高端的职业起跳平台。复旦是如此,MIT也是如此。”
当去年3月知道自己被复旦录取后,陈锦淳就开始了申请第二学位的准备工作。一边在汇丰进行最后的工作,一边抓紧时间学习GMAT,8月份更是脱产加入了一个GMAT培训班。“这不仅仅是为了尽可能快地提升英语水平,也是为了让自己适应从上班族到学生的节奏。”他解释道。
11月,陈锦淳第一次参加GMAT考试,取得740分的高分成绩;紧接着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MBA的课程学习中,为的是能交出一份完美的成绩单。到寒假之前,他几乎从没有一天在3点前入睡,偶尔一次早睡甚至会让他产生一种“罪恶感”。最终,陈锦淳的GPA(平均绩点)在全项目学员中名列前茅。
申请季:繁琐之中有迹可循
如果说之前是漫长的准备工作,那么学期结束之后的申请就是上战场的真刀实枪了。考完试后,陈锦淳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申请材料:一封简洁、详实、结构清晰的简历;一份专业、精彩、融合了学术观点与工作经验的Essay;以及来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们的推荐信。
陈锦淳并不想给教授很大压力,因此他是在考完试后拿着自己的简历去找教授的。经过一个学期的相处,教授们都对这个看似安静,但颇有想法的学生印象深刻。教数据模型与决策的郁文教授肯定了他对数据的敏感,以及根据数据做出决策时的机敏;教信息管理系统的许博教授则结合陈锦淳昔日的计算机学业,强调了他拥有的坚实的学术背景。
除了内容中肯的推荐信外,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选拔中脱颖而出,陈锦淳还要面对更艰难的面试环节。2014年3月,MIT的MBA主任携团队赴中国亲自考察申请人。在新天地的五星级酒店中,陈锦淳见到了这位年过四十却极具魅力的MBA主任。
从不打无准备之仗的陈锦淳早早在网上收集了所有被公布的面试题目,并且对每一题都作了结构化的详实分析。和国内的许多面试不同,MIT的面试并不关注what will you do(你将要做什么),而是强调what did you do(你做了什么),通过考察面试者的过去经历,得出他的能力、潜力等等相关因素。这种面试也被称为行为事例访谈(behavior event interview),面试者不能说一句空话,也无法说谎。
针对这一访谈形式,陈锦淳回顾了自己从前的各种经历——读书、工作、文娱,如同串珠般用一条线索串起,这条链子便是对方所要求的特质。陈锦淳最后总结出了两点这样的特质:第一点,坚持不懈,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他从不会放弃,认定的事情一定会尽全力去完成;第二点,优秀的自学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开放心态,作为一个昔日的IT从业者,自学几乎是必备的素质,而在商科的学习更是强化了他的开放心态。
当面试官对着他连连微笑点头时,陈锦淳知道自己离梦想已经很近了。
等结果:小技巧终圆大梦想
做事谨慎的陈锦淳在申请MIT第二学位的同时还申请了Yale的第二学位。在Yale的Skype面试中,由于网络故障,陈锦淳发挥得并不理想,内心不免有些忐忑。而世事就是如此多变,一个月后收到了Yale offer的陈锦淳,却被排在了MIT的waiting list上。
尽管都是世界顶尖名校,但相比于Yale,陈锦淳更倾心于MIT。“MIT是每一个理工科男生心中的殿堂。我不想轻易放弃这个目标,我还想争取。”他坚定地表示。
五一放假,回佛山的陈锦淳刚下飞机就接到了一个电话,当对方告诉他“I am from MIT”时,陈锦淳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
他终于成功了!
感恩:永远的复旦人
“如果不是复旦MBA,我不可能在激烈的申请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梦想。”陈锦淳诚恳地说。他庆幸当初自己选择了复旦:作为中国一流的学府,复旦大学集中了上海这所城市近乎所有的城市魅力,而百年的历史积淀与深厚的人文背景让这里的商科教育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底蕴。
陈锦淳还记得自己刚刚来到复旦的欣喜:业界名人、学术明星、行业大佬,这些平时难以接触的资源在复旦俯仰皆是;不同学科在这里碰撞、交汇、有机互动,国际化程度之高也让普通学员有机会“满世界跑”。
回首过去,陈锦淳感激每一个帮助过自己教授和同学,也总结出自己在申请过程中的一些弯路。“我在面试之前因为时间不够没有进行模拟面试,所以面试过程中还是有些紧张,如果之前模拟过,应该会发挥得更好。我希望学弟学妹可以吸取这个教训。”
展望未来,陈锦淳已经明确了一个提升方向,那就是将自己的IT背景与商业知识结合,以长补短,提升二者的效率。“我不打算再做一个传统的软件工程师,而是希望借助MBA的学习能够更专业、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学术背景。”正因如此,咨询行业对陈锦淳来说可能是个最佳选择。
下周陈锦淳就将去哈佛参加MIT要求的语言类课程,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在MIT选了若干门IT类课程,并报名了一个会在圣诞假期开展的project。排得满满的日程表也预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明天。陈锦淳还有更多期待,会在将来的日子里一一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