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神秘以色列,拓中国创新路

“许多人包括我们,这次探访以色列就是希望获得那梦寐以求的秘籍,究竟是什么孕育了以色列的科创产业。”这是胡宇恺在内以及所有前往以色列参加暑期海外课程复旦MBA学生最迫切渴望了解的。

以色列,虽地处世界中心却资源稀缺、周边关系恶劣。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仅有2万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的“小国”,以色列在创新创业层面却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超级大国”。据介绍,以色列拥有近6000家创新科技公司,初创企业总数仅次于美国硅谷,创业密度世界第一。仅2016年,以色列便涌现了1000多家创新科技公司,平均每天诞生3家。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为150家,且几乎全部为高科技企业,数量仅少于美国、加拿大和中国。今年暑假,复旦MBA学生们踏上以色列这片神秘土地,进行“战略思维与创新”课程的学习,寻找这个国家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得以长足发展、生生不息的答案。

 

在特拉维夫大学,教授手绘的“世界中心”地图

 

如果将创新创业比喻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那么国家在这个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培育花朵的土壤,极尽所能提供可行的外部条件。以色列的科创氛围主要得益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并搭建了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建立了体系化、模块化的创新生态链。此链条不但包括各类创业公司及跨国企业的创新主体,也包含了由各类风险投资公司、机构投资者组成的各种创新孵化器。在以色列,创业公司的成立往往非常方便,在各种优惠政策以及各类孵化器的帮助下,创业企业只需专注产品与技术的研发与公司发展。具有丰富投资和投后管理经验的本土或国际的风险投资公司为其提供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和支持,是创业企业的直接助推器。具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投资者为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提供配套资金,却不参与具体的投资和管理。除此之外,还有具有充足市场资源和研发能力的跨国大企业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发展对接。所有主体都是在政府完善的规则体系和有效引导下运作,从而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牢牢占据了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上游——研发和设计,这正是著名的“产业微笑曲线”中最具竞争力的左端位置。与许多国家搭建以科技为基础的合作关系后,以色列与欧美的跨国企业形成了产业链的上下游对接,大力进行科技出口,打开世界市场的大门,实现了创新创业的最大价值。

 

产业微笑曲线

 

国民个人供给创新养分

 

有人曾说,以色列人就像天生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对一切事物进行质疑、探究;不囿于等级、阶层,敢于打破常规、与人争辩;开放、思辨却又专注,永不满足于现有成果,不断坚持创新……这个创新系统的国民之魂正是由军队文化、危机意识、思辨教育共同铸就的。

 

注:基布兹农庄里的滴灌技术

 

首先,军队文化塑造了以色列人的实干精神。“如果一个以色列男人想要与某个女人约会,他会在当晚就叫她出来;如果一个以色列商人有一个生意上的点子,那他在一周之内就会将它付诸实践。“义务兵役制度为以色列培养了许多敢想敢做的实干家,服役期间对于高科技的学习奠定了他们刻苦钻研的品质,这些在未来的创业过程中都是难得的精神财富,为这个创新生态系统注入了最能动的养分。

其次,常年生存危机帮助以色列人筑起了勇气高墙。战火中的犹太民族有血性,他们始终保持警觉,以时刻准备的姿态完成生存与发展的命题。危机感让他们警醒、勤勉、顽强,不惧冒险,活在当下。不断创新与突破是文化、是常态、是未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选择创业在这个国度不足为奇。

除此之外,以色列的思辨教育也在培养国民的挑战精神。以色列的教育常把“疑思辨”挂在嘴边,可以“犯上”的员工,可以质疑的学生,能被挑战的真理…..打破对“权威”的服从,主张“肆无忌惮”的勇敢,这种勇敢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以个体面对人生机遇、困难等层面进行思考后的决断,创新注定跟随他们长久的人生路途。作为为数不多的实现义务兵役制的发达国家,以色列的军队文化不仅培养了国民的实干精神,它也继承了”质疑和不服从“的国民基因。在以色列的连队中,低级士兵也可以向高级军官发起“挑战”,因此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没有等级观念的军队。

 

在lighthouse创新工厂里的创业者

 

遥看中国创新路途

两千多年的颠沛流离并没有磨灭犹太人浓烈的家国情怀,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四周环敌的恶劣条件也没有让他们有丝毫退却。以色列的历史和国情,让它的国民们相信:在危机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才能活下去。创新点燃了无数朝圣者的激情,更复活了这个国家。以色列国父本-古里安说:“如果你生活在以色列,就不会相信奇迹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于同样源远流长并信奉集体主义的华夏文明来说,以色列的创新经验无疑有许多可取之处。 创新创业的土壤是先进的科研产业链,内生于便利的科研环境和高素质科研人才、外相于集聚的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这就是以色列经验展现给同学们的关于产业链升级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企业需要弥补的短板。原有的中国经济,占据了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制造装配,享有“世界工厂”的称号,也带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腾飞。但时至今日,生产加工的市场已走到极限,经济增长亟需新的动力引擎,国内企业不得不沿着产业链的“微笑曲线”向上攀爬。目前国内涌现出不少世界一流的企业,都是携大规模生产制造和广阔国内市场的大势与跨国企业竞争,并重新占据竞争优势。这个过程将会是未来中国企业迈上新台阶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荆棘之路上,原有的大型跨国企业将会成为那些顶尖中资企业的垫脚石。联想、华为等品牌击溃了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等跨国大企业而成长;中国远洋刚刚踏着韩进轮船的累累尸骨负重奔跑;中国中车也是吸收了川崎、日立、阿尔斯特等的技术而砥砺前行。未来,这样的例子将会更加频繁,中国企业的利润率也会越来越高,从而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真正转型。

反思国内目前鼓励的“万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胡宇恺同学认为中国科创产业的集聚,更多是源于跨国企业设立科研中心的溢出效应,而不是靠那些刚刚毕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的大学生。所以只有持续地推动科研的开放和交流,培养大批科研人才和工程师队伍,才能吸引更多的跨国企业在国内设立研究机构,形成科创集聚的氛围。正在上海求学的他认为国家极力打造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便是在创新创业的精神下推动贸易便利化,推动上海成为科创中心的重要举措。以便利化的政府服务和金融服务,自贸区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将研发总部设立在自贸区内。他建议自贸区能够给予投融资便利化、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同时开辟一系列的政策监管的创新试点,例如少量进口科研试剂的备案免审方案,例如无批文的境外医学药品的临床试点方案等。

 

 

复旦MBA以色列暑期海外课程同学合影

 

此次课程让复旦MBA的同学认识到以色列的确拥有其独特的创新优势,这也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国家战略。但是,他们同样也警醒着这里的市场狭隘、宗教纷争和民族割裂。胡宇恺同学观察到:“以色列是一个小国,只需要和欧美的跨国企业形成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即可保证国民生存幸福。而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拥有广袤的国土和丰富的劳动力市场,一旦中国企业攫取了产业链的核心能力,将会‘横到边竖到底’地牢牢占据整个产业链的所有价值,从而完全挤占国外‘友商’的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这个情况,大概就是中国获得‘发达国家粉碎机’的称号来源吧。

王琦同学同样对中国未来的创新之路充满信心:“相对于以色列,我们不仅有着极大的技术创新空间,还有着充满想象力的商业模式创新机会。只要我们搭建起适应自身国情的创新创业生态和科学的社会激励体系,相信我们民族的创新潜能和社会的创业激情也必将被充分激发,正如我们有条件,也有实力快速成长为世界制造大国那样,也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快速成长为世界级的创新大国和强国。”

 

 

 

©2020 Fud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