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
始于1996
立即申请

复旦大学校长(二)


值得纪念的人——校庆节怀李登辉先生


注:本文原载于1980年5月25日复旦大学校刊
文华 笔树

    每逢校庆,总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李登辉老校长的怀念。这是因为,李登辉先生不仅是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 而且还是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李先生致力复旦大学的建设凡四十年 ,以其博大精深的学问、正直诚实的人格、诲人不倦的态度和爱校如家的精神,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 。无论从那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不应该被复旦大学的师生员工所遗忘的。 
    李登辉先生,字腾飞,福建同安人,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出生于荷属爪哇岛(今印尼)。1883年,赴新加坡读书,1891年,赴美入 威斯雷阳大学,旋转入耶鲁大学 ,1899年,得文学士学位。其后李先生回南洋任教,于1905年返国来上海。这年秋天,震旦大学的爱国师生在马相伯先生的带动下,为反对法帝教会对学校 的控制,脱离该校,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 ,李先生被聘为总教习,不久严复等人来复且任监督,李先生遂为教务长。1912年,因复旦公学的吴淤校址毁于战火,遂迁入上海徐家汇的李公祠。次年,校董 事会成立 ,董事孙中山先生等推选李先生为校长。1917年,复旦正式改组为大学,设文、理、商三科。但当时复旦开办未久,基础未奠,尤缺基金,又因李鸿章后裔屡兴 词讼。想把复旦逐出李公祠 ,为此李先生在是年冬以复旦大学校长的身份赴南洋各地向华侨募捐。时南洋侨胞景慕李先生盛名,群遣子弟入学,因而李先生很快在南洋募得巨资,次年回国后, 就开始在江湾购地 ,以期另辟校址。到1920年,购得土地七十余亩,次年开工建筑,到1922年建成教室、办公室和宿舍各一幢,于是复旦大学正式迁往江湾(今校址),徐家 汇原校址改为中学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复旦大学西迁重庆北碚黄桷树,部分师生因困于环境不能成行,李先生就在公共租界内开设复旦大学补习部,坚持教学 。1947年11月19日,李先生因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李登辉先生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的热情非常强烈,早在南洋任教期间,他就加入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活动。在吴泌复旦公学期 间,有一天,李先生坐火车去吴宋 ,在车上听见有一妇女呼叫。闻声赶去,见三四个美国水兵正在调戏一位中国村妇,李先生气愤地用英语斥水兵无礼。但其中一个水兵蛮不讲理,竟抢了李先生的手 杖扔出车窗 。李先生愤不可遏,撕下这个水兵的肩章,水兵遗帽仓皇逃遁。事后,李先生在报上撰文揭露此事。据说后来美领事只得道歉,并处罚了水兵。五四运动期间,李先 生站在爱国主义立场上 ,任国民外交后援会及华侨联合会会长,对救国运动不遗余力,而且还旗帜鲜明地支持复旦学生运动。当时复旦大学学生联合上海其他学校致电北京政府,抗议北京 政府镇压学生 ,李先生等人对学生说:如此力量是不够的,应该联合上海各大中学校,有一个比较永久的组织,方足以应付未来。复旦学生根据李先生的意见,就派人联络各校, 很快地成立了上海学生联合会 。难能可贵的是,在九一八事变后。李先生不仅提倡抵制日货,并且还同情和赞助学生发动对日武力抵抗的要求。大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占领上海,计划收买李先 生。李先生面对敌伪威胁引诱 ,毫不动摇。他以"三不主义"昭示师生:一,不向敌伪注册;二,不受敌伪补助;三,不受敌伪干涉。"三不"不行,则宁可停办学校 。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李登辉先生对复旦大学的建设所化费的心血和作出的贡献也是令人难忘的。在购置江湾土地和建设新校舍时,李先生经常往返徐家汇和江湾之间。当 时上海市区与江湾之间尚未开筑公路 ,李先生为勘察复旦新校址,只得先坐淞沪铁路到江湾镇。然后再坐手推独轮车,行半小时许才能到达现场。当时校址内外丛塚遍野,渺无人烟,不少人认为这里不 宜建校,但李先生坚持自己的远见 ,经过多年经营,终于使学校初具规模,奠定了今天复旦大学的基础,在主持复旦大学补习部期间,为躲避敌伪的压力,坚持教学,李先生带领师生三迁校址,最后 在赫德路〈今常德路)赁屋开学 ,直至抗战胜利。抗战期间原复旦大学校址为伪上海大学占用,多所损毁。抗战胜利后,复旦迁回上海,与补习部合并,两地师生人数骤增,原已有损坏的校舍远不 能满足需要 ,李先生就带领全校师生用数月功夫拓建新校舍。其后,李先生虽已患盲疾并辞去大学校务,但仍随时关心学校。直至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复旦大学和附中的教 学。据顾仲彝教授回忆 ,1947年九月初的一天,他去看望李先生,李先生抓住顾的手用已不很清楚的话说:"我知道你很忙,不过附中必须你去帮忙,我叫教务处排上课了,你千万不 要推辞 。" 
    复旦大学的老校友常常以崇敬的口气谈起李登辉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博深的学问。李先生不慕荣利,以毕生从事教育文化事业为己任,为此他几次辞谢 高官,而把全部精力献给教育事业 。在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尽管校务繁忙,但仍先后担任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进化学、拉丁文、德文、修辞学等诸门课程,教学之余,他又编撰了许多 教材和专著 。李登辉先生主张"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要求学生"至诚,纯洁,无私,博爱",他还倡导了"牺牲,服务,团结"的"复旦精神"。尽管这些主张和观点都属 于资产阶级思想的范畴 ,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毕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李先生培养的学生中有竺可桢同志那样的杰出的科学家,不能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正因为如此, 当李先生逝世的噩耗传出 。全国文化教育界皆为震惊,特别是散在国内外的复旦校友纷纷致函电吊唁,就不难理解了 。已故的陈望道校长与李登辉先生共事二十多年,他在追悼李登辉先生时曾撰文说:李登辉先生"是复旦传统的象征",他"专为青年的发展、中国的进步办教育 ",这样的评价是并不过分的。 
    解放后,由于党和国家对高教事业的重视,复旦大学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中著有成绩的 ,应受到尊重"。李登辉先生正是这样一个应该受到尊重的,特别是应该受到复旦师生所尊重的人。"老复旦"都知道,我校的大礼堂,原名登辉堂,它的原址是李 登辉先生在1922年建造的复旦宿舍,由于在抗战期间毁坏 ,1946年复旦拓建新校舍时,为纪念李登辉先生对复旦大学的贡献。遂在此建大礼堂以登辉命名。在"四人帮"横行时,李先生被诬为"洋奴买办",由此也废 除了"登辉堂"之名 。我们认为,如今应该推倒强加在李先生头上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辞,并建议为"登辉堂"恢复名誉,以纪念李登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