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益行”在路上
流云漫过山野,群山连绵不绝,崎岖的小路时隐时现,路旁的怪石和青翠的树木不断掠过车窗,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DP“益行”组织正在颠簸中通往他们这次的目的地——攀枝花米易县白坡乡。短短十天,他们走过了两县、三乡、八所学校,为无数的孩子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益行”,这个将公益与行走结合在一起的公益组织,在复旦管院诸多校友的关怀下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年头.这次他们将延续往年的目标,向大山深处的学校走去,为那些花儿般的少年带去欢乐、关怀和爱心。大山里崎岖不平的石子路上、泥泞不堪的土路上、葱郁的青草旁、荒芜的石岩上,“益行”此次的8位成员将自己的足迹轻轻地吻在这一处静躺于天地之间的村落,它因僻远而风景迤逦,又因僻远而贫困挣扎。
公益之路,修行之旅
2013年,“益行”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攀枝花的山区,投向了在这里生活、梦想着的孩子们,以及那些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的课堂。早在此前的公益之行中,“益行”便伸出了援助之手,一对一资助了103个孩子,为温泉乡的哚古小学、四呷咗小学,以及国胜乡的民胜小学和大石坊小学建立了图书室。2014年4月18日,“益行”更举办了公益晚宴,义卖共筹得18950元的善款,全部用于为山里的孩子购买衣物、鞋子以及物资。
2014年5月10日,“益行”的志愿者们再次踏上了征程,向着攀枝花山区的深处,向着更多的需要被关注的学校进发,帮助那些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完成自己的梦想。5月山区的骄阳残酷地炙烤着大地,在高达39度的野外,“益行”的8人行踏上了期待而又艰苦的道路。为了这次的十日之行,他们都毅然地放下了手头的工作,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并自己出资,为此次公益之行前前后后做了许多准备。其中总裁十期班的邹宇辉作为攀枝花人,自告奉勇地担当起了联系人的角色。前期联络学校,线路安排,车辆安排,志愿者的吃住行,他都细致考虑,周到安排。此外,花旗五班的赵武校友企业品胜电子,不仅参与一对一资助,而且全程资助了本次活动的车辆,解决了队伍里最烦忧的难题。并表示在后期的资助活动中,还希望资助项目,并委托“益行”的志愿者为其寻找。
通往白坡乡的道路崎岖不平,8名“益行”的成员一路上相互扶携,一般的轿车根本不能适应复杂的路况,而志愿者们乘坐的越野车也只能开到山下,大部分艰险的道路都需要志愿者们顶着酷烈的阳光徒步行进。而这些崎岖不平的道路也是山里的孩子们上学必经的道路,有些路段碎石子满路,走起来十分扎脚;而有些路段陡峭异常,光靠双脚根本无法保持平衡,志愿者们和当地的孩子一样,只能手脚并用,翻过艰险。
用图书铺出通往世界的大道
在探访过米易县条件稍好的中心小学后,“益行”的志愿者来到了稍微遥远的团结小学,这所小学坐落在菁河僳僳族乡岩门村。这里是僳僳族聚集的中心位置,四面环山,地势崎岖,受碍于高山屏障,各方面都十分落后。学生都来自于附近的贫穷落后的山区,条件十分艰苦。
团结小学的学生都是走读生,在校生一共59人,其中学前班21人,二年级16人,四年级仅23人,全部都是僳僳族和彝族子女。他们中住得远的,家离学校有六七公里,每天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不论多大的孩子,都得靠自己的双脚翻山越岭,攀爬过艰险的山路来学校上学。学校里只有3名教师,其中有一位何老师,乐山人,一个非常阳光的大男孩,最开始是作为支教老师,后来专为正式老师,在这个学校已教书5年。一个城市男孩,将自己最美好的5年时光给了山里的孩子,何老师的精神让所有人肃然起敬。
学校的条件依旧是简陋,所有人都只能挤在狭小的三间教室里,虽然经过翻修,但依旧还是破损厉害的老桌子、老椅子,摇摇晃。此外,学校里虽然年初配备了一台电脑,但由于这里没有网络信号故也不能正常使用,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设备了。这里水资源不易取,没有便利的条件供师生洗澡,所以孩子们大都蓬头垢面、灰头土脸。志愿者们在了解了当地的情况后,当下便决定回来后筹措资金帮助胜利小学搭建一个蓄水池,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这里的师生创造便利的洗澡条件。
面对着满目疮痍的教室和桌椅,志愿者们发现这里的孩子依旧认真地在读书、写字。纯真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对远行而来的叔叔和阿姨们的好奇和善意。狭小的空间、破损不堪的环境,与那些满面灰尘但不乏灵动的生命形成了难以言表的对照,冲击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无不为这触目惊心的贫困感到心酸,也都为这些孩子们活泼的天性而感动。
通往胜利小学的道路更加艰险而遥远,“益行”的志愿者们放弃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选择了坐船40多分钟越过湖泊、徒步攀爬半个小时的陡坡,才得以到达。胜利小学的硬件尚可,这里曾作为中心小学,因乡政府的改制,变为村小。师资力量相对其他学校要好,这里没有网络、没有电视,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有的只是条件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宿舍和23个孩子。
山的另一头,择木龙小学情况更为特殊,这里的学生家庭差距很大。在对学校学生的家访过程中,志愿者们发现,一位一年级小朋友具有语言障碍,他的姐姐今年15岁但患有先天残疾,手脚都不能动,至今都没有上过学。另外一名学生的脚患有残疾,上学极为不便。在走访的4个家庭中,志愿者们都发现了一系列令他们感到心酸又震撼的事实。看着坐在空荡简陋的土房子里的一家人,一种静默的来自于命运的压迫感漫上了每个志愿者心头,在镜头后,不知道多少志愿者都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志愿者用镜头记录了孩子的现状,并决定为三个小学捐建图书室,以及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的资助。
困难之外,希望仍在延续
“益行”的此次旅程除了发现并资助新的学校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对昔日探访资助过的学校进行一一回访,从而使得赞助人对自己赞助对象的现状有所了解,并及时反馈新的情况和问题,以便及时得到帮助。
盐边县温泉乡的哚古小学是这次回访的第一个对象,去年的“益行”志愿者们为这里捐建了图书室、书柜还配置了1-5年级的课外书籍。令志愿者们感到惋惜的是,去年资助的孩子中有1个女孩无法继续读书,不得不辍学。经了解后才知道,这个女孩订婚了,受制于贫困的家境和当地的封建习俗,还有很多当地的女孩被迫放弃了学业,过早地成了家。
四家咗学校条件最差,这里位置偏远,交通极为不便,由于原来的道路在修缮,本来可以花费1个小时就到的路程,现在需要花费3个小时。这里的杨老师从教31年了却还是没有获得民办教师的编制,由于地形复杂、路途遥远,他有时一个月都下不了一次山。这里的孩子也存在辍学的现象,志愿者们曾经资助的一个女孩因为家里重男轻女,而被迫远下广东打工,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志愿者们在回访的过程中,纷纷拍照,一为留念,二为传回微信群,使得资助者能够清楚了解到资助对象的成长现状。
告别了温泉乡的若干学校,“益行”志愿者们来到了国胜乡的民胜小学,这里是这次公益之行的重点:志愿者们用义卖筹集来的善款购置了冬衣和球鞋等物资,还为这里的孩子带来了1-5年级所用的图书,文具,教学用具等等物资。在物资发放的现场,家长、学生和老师都高兴地合不拢嘴。志愿者们为每一个家庭合影留念,并将珍贵的全家福照片邮寄到他们的手中。面对孩子们开心活泼的笑容和真诚的道谢,志愿者们也倍觉欣慰。
这所学校的教师资源也是奇缺,学前班老师因为找不到人,只好委托一名初中生来担任,本来工资待遇只有600元,根本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来经过志愿者们的帮助,将工资调升至1500元才算留住了这位小老师。
十日的旅途匆匆而过,许许多多的见闻和感触充斥在每个志愿者心中。他们爱上了这里秀丽的风景,也爱上了这里心地淳朴的人,更是心系这里灵动的孩子们,希望能够帮助孩子们走在走出大山的道路上,用知识、爱心来改变他们的命运。
经过商量和实地考察,“益行”的志愿者们决定在探访的学校中捐建3所图书室,并建造一些基础设施,对贫困的、需要帮助的56个孩子实行一对一的资助。志愿者们相信,这只是爱心传递的一个开始,他们还会回来,带着物资,带着更多的有公益之心的志愿者回来,为这里带来欢乐和希望。
随着活动的深入,资助的规模越来越大,如何更好地坚持下去,成了“益行”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益行”,了解到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益行”的工作人员决定依靠校友的平台,搭建一个公益的网站,让资助人能够便捷地了解资助对象,从而更好地实现一对一的资助,将公益之爱带给每个需要帮助的孩子和地区,也让公益的足迹一直延伸人心里最温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