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 管国华:去还是留,曾经是一个问题
我是复旦大学管院前身管理科学系工经班78级学生。今天复旦管院已经跻身全球100强;还多次蝉联全球最佳商学院大陆榜首;年度中国最佳EMBA排名前十。在荣耀的光环下,今天在复旦可能已经无人记得,1978年10月复旦管院曾经遇到一个问题。哈姆雷特说: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对于管院来说,1978年10月遇到的问题,就是生还是死的问题。对于工经专业31名学生来说,就是去还是留的问题。当然,此处借用哈姆雷特的话,纯粹是字面意义上的,因为管院和工经班遇到的问题的实质和结果与哈姆雷特都是完全不同的。
我是1966届的初中毕业生,文化大革命开始就中断了学业。好在文革前的中学教学质量是过硬的,所以在1978年7月高考时,我以湘潭市文科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复旦大学录取。当年是公布成绩以后再填志愿,每人可填5个重点大学和5个非重点大学。我总共只填了3个志愿,第一是复旦大学工经专业,第二是北京大学,第三是武汉大学。来湖南招生的经济系老师说,从我的志愿看到了我上复旦,学工经的决心。
1978年10月,我带着家乡师长和亲友的期望跨进了复旦大学那张至今想起来仍然激动的大门。但是迎接我们的却是当头一棒:工经班全体学生和经济系部分教师要成建制转到上海财经学院去。现在想来,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当时上海财院正在恢复,还不是重点大学。由于工经专业当时在全国只有复旦一个班,所招31名学生的高考成绩都是非常好的。复旦又是世界有名的学校,进复旦是大家梦寐以求的。这个消息立刻在31个同学中炸开了锅。大家决心向校领导反映同学们的愿望。
在那个阳光灿烂的上午,31名学生来到校党委办公楼的楼下,大家推举夏嘉华、娄超和我当代表上楼去求见校党委书记夏征农。其余同学就在草地上席地而坐。三位代表上楼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工作人员态度很强硬,打着官腔说,这是组织决定,只能服从,夏书记不可能见你们。说完把我们往楼下赶。我们拉着工作人员走到窗前,指着草地上的同学说:我们3人下去,就会有31人上來。当时还没有维稳的概念,但工作人员也知道,3个人比31个人好对付,态度登时软下来。也不知是工作人员去通报了还是听到了动静,夏征农书记走了进来。夏书记当时已经有70多岁了,个子不高,穿着非常朴素。他听完我们简短汇报后,和蔼地说,你们的意见我知道了,党委会重视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过了两天的晚上,经济系主任张熏华和几个老师来到工经班宿舍听取同学意见。我们反复陈述为什么要留在复旦的理由以后,提出两个方案:第一,最好保留工经专业;第二,如果复旦不开工经专业,我们就转到复旦的其他专业。张教授带着我们的意见走了没过两天,系里正式通知我们:校党委讨论决定:在复旦大学成立管理科学系,将计算机系77级一个班,经济系工经专业班划归管理系。同时根据志愿,将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8个同学转到管理系工经班。任命数学系郑绍廉教授为管理系系主任,史景星教授为付主任。从数学系、计算机系、经济系抽调教师作为师资力量。
由于夏征农书记的民主作风,由于校党委对世界管理科学的前瞻眼光,当然也由于工经班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管院得以诞生,工经班39名同学得以成为终生的复旦人。今天我们回忆这段往事,是想借她为“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做一个小小的注脚。
管国华
2017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