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 时晓杰:晓畅时代之先,争做开拓之杰
小虫科技创始人
2011级复旦IMBA-Asia校友
小虫科技创始人时晓杰先生和多位合伙人均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小虫科技是名副其实的复旦大学校友级企业。时晓杰曾任职于拼车网,永利宝等国内优秀企业;并且涉猎广泛,曾参与过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栏目录制,跻身BOSS团成员;并曾参与拍摄国内首部养老题材微电影《翠谷》并担任男主角。
校友级企业
成立于2017年3月的小虫科技,是一家以大数据、渠道、流量为基础,拥有信贷技术、风控输出、征信咨询、不良资产管理、精准数字营销能力的科技公司。小虫科技以“快速学习,不断突破”的企业文化来要求自己,以期将企业做大、做强,更好地回报社会,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数据科技公司。
科技让生活更有趣
小虫科技旗下有小虫背调、靠谱征信、小虫算算、小虫窝窝、任我花、人人花、易催催等产品,分别服务于企业大数据应用、精准营销、科技金融三个领域。企业愿景是用大数据与科技解码数字中国,让国内的信用环境更美好
Q&A
Q:就本次项目而言,小虫科技作为创新创投领袖营课程的第一家参访企业,而您作为复旦大学2017届毕业晚会的校友赞助企业,我们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驱使您一次次选择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从高中时代开始,我就对复旦有特别的向往;因为复旦作为上海最好的高校,能考上它是很多人的梦想。2013年,我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全职MBA毕业,对复旦收获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包括师资力量到整个教学氛围,都非常适合我的性格,塑造了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另外,也有很多杰出的校友,活跃在各个创投领域。所以我就想,如果有一天学校开设了相应的创投培训,我也想积极地参与,能够与众多优秀的校友、被复旦吸引力感召来的领军企业家做深入交流,既荣幸又能学到很多东西;对我们初创期的小虫科技来说,也会是进步的源泉。正好有机会赞助复旦2017届毕业晚会,我也一直希望校友企业能对学校报以反哺、能对学弟学妹们提供所需的帮助和正面的影响。
Q:在复旦MBA毕业,您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对现在的事业有哪些具体的影响?
A:我们的创业团队百分之五十以上都取得了各大高校的硕士学历,大部分都有过MBA的经历,而且我们核心的合伙人团队成员基本是复旦MBA。要说我们的收获,除了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之外,就是在这里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大家在毕业后怀抱一致的理想、一起做着改变世界的努力。就我们的事业来说,整个复旦的校友资源非常丰富,且有相当比重分布在金融、创新领域,这些优质资源本身就会对我们提供很大帮助,比如在外交流遇见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圈子的人,彼此之间的距离很快就能缩短,能够放心地展开合作。
Q:您的事业紧扣创新,自己更是追求“创新改善生活”的先锋,在这条创新道路上,有什么难忘的经历、难得的体会吗?
A:难忘的体会更多是创新创业路上、经过煎熬之后取得成果的那种喜悦。我们创业的路上一直都在想,做一个平庸的企业可能可以赚点钱,但对整个社会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我们更希望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这个社会一点点变好。比如我们现在所做的金融科技方面的创新,就是想借助科技的力量驱动金融的革新,让更多人享受到普惠金融的好处,让更多生活在二三四县小镇的青年获得更多金融支持与更多选择的机会、有更好的方式来提升自己和认识这个社会。
Q:您主张创新为生活服务,对生活要热爱、要活出自己的精彩,那么您参与拍摄微电影《翠谷》并担任男主角、登陆第一财经《梦想下一战》、参与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栏目录制等,是您生活态度的反映吗?能否分享一下您的生活观?
A:我喜欢新鲜的东西,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人活着就是一种体验,体验不同人的生活十分可贵。比如说演戏,就是去体验不同人的生活状况、性格以及面对世界的状态。总的来说,如果一辈子只是从事一种职业或者只是面对一群人,那么这样的人生就太单调了,我希望人生多彩一点。我们创新行业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打败行业的永远是行业外的人。”这便是在呼吁我们走出自己固有的角色,打破思维的定式,去发现外面的世界。
Q:面对创业创新浪潮,您有何建议给管理学院学子们参考?
A:分两个层面来说。对本科毕业的同学讲,我希望大家能多到创业公司历练,能够更全面地锻炼自己的技能;对MBA的同学讲,我想说,大家经历了多年工作的积累,可以尝试做些创新型的创业,也是向社会展现顶级学府学子能力的方式。
Q:本次参访是管理学院校友中心与您、小虫科技共同努力促成,在沟通合作的过程,您对管理学院有何看法或建议?
A: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校友中心的服务非常到位,不单是你在校期间帮你谋划将来,而且在你离开校园后仍和你保持不断的沟通和关心,基本上陪伴了每一位管院人从准备离校到离校之后的全部生涯。只要继续发扬这一点,我相信校友中心一定能成为全体管院人温暖的家。
Q:今年是复旦大学商科教育100周年之际,值此新纪元,请您送给母校一句祝福吧。
A:我寄希望于母校,能够更多培养出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创业家,能够从他们身上展现出一座顶级学府应有的魅力。
Q:除了晓杰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其实还有很多方面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改善。比方说,像你这个阶段、这个年龄层、这个行业范畴的校友,对学院、对校友工作还有哪些新的期待?
A:主要是线上平台这一块,我希望我们的网站可以更新得快一点。因为每逢人才招聘、合作企划,我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在管理学院网站上搜集相关信息,但总发现信息量不足、更新速度跟不上发展节奏。
Q:就这个问题,目前学院正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校友信息检索方面,国外像MIT这样的高校都建立了快捷的检索系统,但我们出于信息安全的顾虑、还需要做更多考量。那么,除了线上板块,你对线下龙舟赛、健康跑等多样的校友活动又有哪些意见或建议?
A:龙舟赛、健康跑这些活动很好,但对我们把重心放在企业发展上的人来说,受益不大。我个人更希望“一针见血”,一方面为学院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另一方面从学院索取必要的优质资源。我觉得校友中心的工作可以更多为这个双向受益的过程开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