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 周理:学到静处,把握大方向,勇于坚持
周理,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金融与证券投资二十多年,曾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高级经理、国泰君安公司固定收益证券总部董事总经理、招商基金公司总助兼固定收益投资总监、美国雷曼兄弟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和高级副总裁、长江养老保险公司首席投资总监等,熟悉国内外证券市场,尤其擅长固定收益投资和量化投资。现任上海理石投资执行董事兼总裁。理石投资成立于2012年2月。
管院的学习历程
我1988年9月上运筹学专业的本科,以及后来1992年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和2001年管理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都在复旦管理学院修读,本硕是统筹系,博士是管科系。那时候复旦的学习氛围很好,大家都很踏实勤勉,每天都会晚自修到9-10点才回到寝室。那时复旦辅修(二学位)第一次开设,我和几个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同学一起辅修了基础数学专业,毕业时拿到了辅修证书。
对于学生工作,我本科在学院学生会、研究生在团学联工作,曾任院学生会调统部长、研究生团学联副主席。
对于勤工俭学,我是校内校外都做。本科一入校就应聘在光华公司(那时叫科技开发中心)信用社任出纳,后来又去学生自助商店任出纳。研究生时在南区娱乐厅担任财务经理并最终担任总经理。光华公司的经历让我很难忘怀,不仅初步积累了工作经验,有了些生活补贴,而且结识了一帮有理想有干劲的老师和同学,不少人成为了终生朋友。在校外,我做过一些家教的兼职,有时候管院会有有偿在本市或去外地调研的任务,我也会参与。
学习、学生工作、勤工俭学,加上课余踢球等活动,以及经常去3108听讲座,我在管院的大学和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很充实,难以忘怀。
为何选择了金融行业
本科的时候,管院刚开始举办证券模拟大赛,我们班上有同学去参与还获得了大奖,我虽没有参加但受影响也开始关注证券并看了这方面的一些书籍,算是有了启蒙。
那时候中国的股票交易所刚刚开始运营,大柏树附近有个证券公司营业部,1991年我们八个同学就凑了4000元,鼓足勇气跑到那个营业部后门那里的黑市购买了两张连号的股票认购证。我们比较运气,认购证后来总共中了三只股票,平均每人赚了大约3000元,而当时我们每个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就50-60元。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可以说是我人生第一次正式参与了股票交易活动。当然,尽管如此,当时对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还是比较模糊的。
后来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是管梅谷教授。管老师是著名的运筹学专家,红光满面,一头白发飘飘,是我们心目中的“大侠”。他当时表现出了对于股票期货这些新生事物的浓厚兴趣和研究爱好,他的热情和观点影响了院里的一批老师和学生包括我。管老师在管院成立了金融期货研究所,我就在所里协助做些工作,一方面跟着一起研究证券期货,另一方面学以致用地参与股票和期货交易,以至于我的硕士论文就是结合运筹学理论来研究股市技术指标的有效性。多年回头来看,我十分感谢管老师把我正式引上了证券投资之路。一位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师兄也经常给我们讲证券市场方面的事情,劝大家毕业后从事金融行业为好,这对我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我基本上在研一的时候就确定了要走金融的方向。
1994年10月份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刚成立不久就到复旦来招人,从管院和经院各系遴选了一批同学去工作,我有幸被选上。本来计划让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去做国际外汇交易,但受到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影响,这件事被搁置了。我6月份在中心报到时被分到研究部从事国际外汇市场研究,10月份被派去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内办的高级金融规划培训班,系统学习IMF的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体系,这对我形成投资的宏观分析框架有很大的帮助。培训后不久就被抽调参与中心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开发小组,这是作为1994年开始的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即建立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形成统一的货币市场利率。1996年1月该市场建立以后,又接着参加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发工作,该市场于1997年6月初建立。
我之后基本就在固收这个主要方向坚持下来。2002年初到国泰君安做固收的研究、自营投资、资产管理;2006年3月份去招商基金,负责固收投资管理;随后不久转去美国雷曼兄弟,负责中国区研究和上海代表处工作;2009年去长江养老,负责养老金投资管理工作。
这期间,我于2001年回到管院读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计量经济学专家唐国兴教授,主要从事数量金融研究。唐老师严谨的治学和丰厚的学识功底,以及与学长们的沟通交流,对于我后来从事固收投资尤其量化投资有很大的帮助。非常感谢唐老师。
现在回头看,我走上并坚持金融从业之路,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必然是因为时间节点,我们这一代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所带来的金融证券业快速发展的大时代。偶然是因为学校、老师、学长的不断引导,所在单位的培养,也因为自己始终对新生事物保持兴趣,并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同时又不断地学习提升。
人生体悟
第一个投资要善于判断大方向。拿认购证故事为例。在我们八位同学集资买认购证之前,1990年寒假时我高中同班毕业后先工作的堂弟来找我一起去上海买认购证,我没去而他去买了。他去买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他认为认购证和背后的新股发行是新鲜事物,政府的目的是要推动股票市场的建立与发展,首单大概率会成功,跟着政府走不会吃亏。而我没去买主要是认为无论是认购证的摇号中签,还是股票价格的涨跌都存在较大风险。结果当然是我错而堂弟正确。这件事给了我相当大的触动,大方向是至关重要的,也促使我端正了学习态度。
第二个要端正学习态度,学到精处,学以致用。再讲另外一个认购证故事,说明把所学知识学到精处和学以致用,化成能力,就可以抓住机会,走向成功。那时候有位教我们统计推断的青年老师,他每天骑自行车去各证券营业部询问每个买家的认购证号码,通过运用抽样调查方法,在截止售卖前一天估算出了认购证的中签率很可能非常高,然后他就拿出全部存款去购买了认购证,最后收益颇菲。所以,学习一定要端正态度,不是为了考分而学,而是要学到本领,故要学到精处,学以致用,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如我那时那样只学半瓶水就掉书袋子,做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断,犯教条主义错误。
第三个要充满自信,勇于坚持。我在国泰君安工作那会儿正是券商处于2001-05年最悲惨的日子,股市持续低迷,原不被关注的固收业务成了亮色,券商之间相互竞争做债券承销标王。但那时债市的红火其实也正逐步走向高处不胜寒,潜藏着危机。我记得2004年有前后两期国债发行,我们部门债券承销团队要争标王,提出两期非常大的投标金额,其中一期有客户真实订单的占比不超过1/4,另外一期的客户订单基本为零,为此部门召集相关人员开会讨论。我根据对形势的研判,认为当时已处于变化的拐点,这两批债上市时很可能销不出去而砸在手中,将对我们的资产流动性和盈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因此建议基于客户订单只做少量投标,放弃争标王。但同事们坚持原来意见,我也据理力争。最终领导听取了我的看法,事实证明我是对的。2004下半年到2015年有一大批券商破产或被收购,包括大鹏、南方、华夏(现为中信建投)、申万等,争债券标王被砸在手中可能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债券市场看法
债券市场现在信用风险的确较高,之前央行持续多年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就像水一样不断上涨,但2016年8月开始货币政策就逐步回归了中性,国家从去年开始提倡金融去杠杆,水落下去了必然有石头露出来,最近信用债违约集中爆发就是这么来的。但也不用过于恐慌,从存量去看违约金额占比的话,2016年以来估计不到0.5%,其实远低于西方国家尤其危机爆发时的36%水平。我国存量债券大概60-70万亿,我认为违约的金额比例很可能不会超过1%,因为不能为了防范风险而导致风险,政府对于这点会十分注意防范的。
对于债市比较敏感的地产和城投,地产其实还好,虽然国家在控制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并出台需求端、土地供给端的限制,由于过去三年三四线地区的库存去化较快,龙头企业仍然稳健。
对于城投,地方政府的杠杆率确实较高,但我国不是联邦体制,中央仍会以各种形式为地方政府尽力托底。
总体上金融业仍然是就业的好选择,不论选择哪个子行业,只要学精学透,最终都会殊途同归,都需要对市场、基本面的判断,依照个人兴趣爱好而定。
现在在股票量化投资方面主要实现的是半自动化交易。量化投资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但也有利有弊。未来市场情况更复杂,人脑很难全面考虑,需要程序进行辅助,但模型的判断精度也是一个问题。因此,现在是主观交易和量化投资并驾齐驱。
目前股票市场还不支持程序接口接入,禁止了一些高频交易的运行,但期货市场可以接入。现在做α策略或者做套利的量化投资也比较多,蛋糕是固定的,做的人多了每个人分到的蛋糕也会变小。
【寄语】
不管是投资的路、人生的路、或者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都是螺旋式的上升,不管市场怎样、个人的情况如何,都没有必要焦虑。其实大家进入了复旦,聪明才智就已经被证明;每个人也有每个人自己的人生际遇,一定要相信自己。人是一代一代老去的,老去之后位置就会空出来,总会轮到年轻一代,客观上只要你做的不差就能成功。
会有一些人投机取巧快速胜利,但我们经济增速也在慢下来,这样一步登天投机的机会会越来越少。所以要沉住气、慢下来、有耐心,做专、做精。最后你取得怎样的成功也是看大家的认可,会看你的品性+能力,如果不择手段也没有意义,长期下来会没有人愿意和你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