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校友徐立勋“创二代”之路
临危受命
学成归国不久的徐立勋对是否要加入华茂集团显得十分犹豫,那时的他正处于人生中的迷茫阶段。“说实话,对自己未来究竟是加入家族企业,还是做其他事情,自己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天性热爱自由且接受过海外文化熏陶的他, 不希望被公司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但事物的发展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千禧年美国子公司的一场意外,将徐立勋猝不及防推到台前。当时,集团紧急召开临时董事会,徐立勋作为其父唯一的儿子,责无旁贷地挑起这个重担。 遭遇质疑 “那时外界也有很多质疑之声,普遍是质疑我的经营能力。在这五年时间里,我的确没有去参与经营,因为我没有这个资格、也没有这个能力,我在上任之际其实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 只是站在台上的一个副总而已,实际上所有的产业我都插不进手。”面对华茂财政首次出现了赤字,创业元老们的担忧与怀疑,公司创始人徐万茂采取“不听、不管、不问”的态度。内外交困,使初出茅庐的他更为窘迫。“如果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你在这个企业里肯定毫无地位,结果可想而知。” 徐立勋深知:既在其位,就要为父亲的信任和家族的荣誉而坚持拼搏。 整合完成 面对外界对集团资金存疑之时,徐立勋大胆果决地做了两件事——提前给银行还贷、增资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的注册资本。这既保障了集团的信誉,也增强了外界对集团的信心,“从长远战略角度考虑,这两件都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这些让徐立勋初显少帅风采,但想要赢得华茂创业元老们的认可,还远远不够。 初入家族企业的头五年,徐立勋说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显然是谦词。五年的时间让足够沉稳、睿智的他凝聚起自己的一股力量,等待大显身手的机会——他整整花费5年时间来培养、打造自己的团队。他深知,要插足家族企业产业内部的运营与管理,和“老臣子”的矛盾就不可避免,于是乎,稳健的徐立勋悉心地锻炼自己的团队、避免与老臣子发生激烈的矛盾,厚积薄发,迎来属于自己的机会。 创二代之路 2007 年,当宏观经济还是一片火热之时, 徐立勋却敏锐地觉察到经济风险的步步逼近, 于是他果断砍掉了部分投资项目,在年终会议上提出“过冬”的打算。次年,国际金融风暴“狼烟”袭来,华茂由于保存了旺盛的现金流,反倒取得了不菲收益。一系列大刀阔斧、顺势而为的改革,奠定了徐立勋在华茂的领导地位,也奠定了他“创二代”的地位。 徐立勋对于二代接手家族企业感慨良多,“其实创二代承受得更多,既要守住父辈创造的荣耀,更要续写新的辉煌。他们没有选择、没法逃避、不能恐慌,能做的只有迎难而上。”对于马上要接手家业的二代们,徐立勋开始畅谈自己的经验,“在接手家族企业的时候,二代们就要清楚自身的定位,在没有为家族企业创造出足够利润和贡献的情况下,二代们无法真正掌控企业。企业的格局不可能按照二代的思路去完成,因为所有人都不信任你。只有靠二代不断去证明自己,企业的员工与元老们才会认可你有带领公司走出困境、走向美好的能力。” 职业经理历程 “我对企业二代们的个人发展方向有很多的顾虑,有很多的责任,他们往往没有办法放开手脚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此,我从小到大都对我的孩子不施加任何约束,只和他说做人要有道德底线。他所有的爱好,我都满足他。”徐立勋希望未来的公司能形成职业经理人的制度,把所有的股权, 交由一个职业经理人来打理。他认为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逐渐成熟、职业素养逐渐提升之后,会帮助中国的民营企业会解决很多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锦绣履历 如今徐立勋不仅担任了华茂集团执行董事、总裁一职,不负众望,成为了业界翘楚,而且是宁波市工商联第十五届执委会副主席。生活中他待人真诚、拒绝虚假,以自己的经历言传身教,作为宁波市”创二代”联谊会会长,大家都亲切的叫他“会长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