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校长的性格,往往就是一所学校的性格。身为章丘四中的校长,刘金水把这所处于发展瓶颈的中学打造成了-所创新人才的摇篮。他主张“创新强校”,从办学理念、课程建设、育人模式等多个方面探索有效的机制和模式,形成了创新型的学校文化。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1999年起,章丘四中的办学规模迅速膨胀,生源质最与教育成果受明显影响,学校的风气和声誉颓然下滑刘金水于2002年临危受命,力挽狂澜,让这所即将“泯然众人矣”的重点中学重焕异彩。
此前,刘金水已有近三十年的教龄和二十年做校长的经验。刘金水深感优虑:“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为了把自然人变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人、精神高贵的文明人和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失去了“人,本身,再高的升学率也没有用。”
刘金水将自己的理念和竟丘四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选择以创新为突破口,提出“创新强校”的治校方略。2005年,刘金水奔赴济南,邀请山东省发明协会理事、教人发明的专家陈明泉,到学校为学生们上“创新发明课”。消息一传出,家长、老师中怀疑声一片,在刘金水的毅然坚持下,高二年级4个实验班在一片反对和质疑声中进行了创新“试水”。第一堂课,学生稀少,无一人举手。然而,陈明泉通过大最事例巧妙地打破了学生的困惑。一堂课下来,学生间已涌现出大量的创意。这让刘金水看到希望。
4000项专利,人人都是点子王
刘金水认为,校外专家开设讲座,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为此他号召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培养创新师资。他将创新讲座开发为校本课程,采取学分制管理,一年后全线铺开,成为全员必修课程,“全员性课程化创新教育”由此创立。
到目前为止,章丘四中形成的创意已经有20多万个,产生国家专利达4000多项。在校内特别建设的两个创新成果展室内,摆满了学生奇思妙想的成果。这些成果大多和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如错踩油门应急装置、电子词典文具盒、价格显示购物车、冷热两用扇、家具底部除尘器、点验钞机的计算器、防雨晾衣杆、定时插座、腰带收音机·….·“学生有两个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是已有的知识,一个是已有的生活经验。当二者和创新潜能结合,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人人都能变成点子王。
短短几年,章丘四中校风焕然一新。“创新是事半功倍的事。”-周一节课,一年下来也不过三十来节课,并不费太多时间,起到的效果却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在复旦寻找下一步的方向
刘金水很快又建构了更深入的开放性课题类创新课程。他鼓励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2007年,章丘四中学生孙形舟关于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课题研究成果《让阳光变成肥料》获得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后来被保送复旦大学。此后他又建构起支撑创新的大课程体系,把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拓展到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008年,刘金水和章丘数名校长一同来到复旦学习“复旦-BI(挪威)MBA”项目。这次学习更深化了他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使他完成了从传统观念向现代教育观念的嫂变。“对于新的知识和难度系数比较大的课程,那么短的授课时间,一个人一时之间往往难以搞懂,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见解共享、思棋碰撞,一个问题就变得透彻了,新的想法也在不知不觉间就诞生了。这也促使我去反思,我们的创新教育改草下一步还可以往哪个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