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tiva前身为GE医疗生命科学事业部,在被丹纳赫公司以214亿美元从GE手中收购后,于2020年4月成为一家独立的新公司。过去三年里,俞丽华带领这家生物制药设备和技术服务供应商在中国市场实现了营收的数倍增长。对于俞丽华来说,现在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带领团队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同时帮助中国生物制药企业走向世界。
大力打造团队
支撑快速发展
“2021年被认为是中国创新生物医药的创新元年,大量的生物制药企业实现了IPO,这在以往是从来没有过的。”俞丽华说,近年来随着医药制度改革深化,中国创新生物医药产业步入快车道。
中国市场为技术积淀深厚的跨国企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俞丽华坦言,“跨国企业能否像本土企业一样深刻理解中国市场,不断迭代创新,决定了其能否继续在竞争中胜出,引领市场。”2021年9月,Cytiva亚洲首个技术研发卓越中心在上海揭幕。

创新需团队,人才是业务扩张的关键。伴随营收增长,Cytiva中国的员工人数也在数倍增长。“当企业快速发展、组织变大之后,一家企业领导人真正需要做的,可能并不是去研究产品如何改进,而是关心如何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赋能人才,以及留住人才。”
在俞丽华看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球,教育都至关重要,生物制造领域目前还缺少非常专业的技术人才。
在公司内部,俞丽华组织干部培训班,邀请管理层和她一起登台演讲,促进干部成长。“我最近在我们的干部进修班说了,我们业务壮大得很快,大家可能会有一些小膨胀,我希望大家冷静思考,我觉得今天的领导力不仅在于你的业务做到多大,管理多少人,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有多少追随者。我比较看重如何在做事过程中去影响别人,赋能别人,让团队作战,希望更多人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机会。”

作为一名女性领导人,俞丽华有冷静理智的一面,也有女性独有的细腻与温柔,“过去我能叫出我们每一个员工的名字,我会关心员工的住房、补贴等一些生活问题,就好像他们的’老母亲’。“
打造一个和谐的、具有自驱力的团队,是俞丽华现在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业务的增长只是一个低门槛要求,团队的成长关系着企业的未来。”
她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帮助团队年轻人快速成长的“培养基”。“过去,我可能花了20年的时间成长为现在的我,现在他们可能必须用10年的时间成长。”俞丽华说,“在新领域上中国很领先,未来Cytiva的产品几乎与世界同步,将会比以前获得更快、更大的进展,人才也必须快速进步。”
搭建行业“朋友圈”共同进步
俞丽华并不局限于在企业内部倡导她对于学习、交流、培养人才的认知。“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一批海外科研人员归国创业,但是未来十年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的本土人才的加入。”
俞丽华认为,作为行业先行者,Cytiva有这种使命,利用一些在过去应用场景上获取到的知识,让更多人才更加有准备地加入,帮助解决行业快速发展中所面临的多种挑战。
在过去几年里,她带领Cytiva中国团队投入大量资源致力于提高行业人才培养、推动产业交流与协作。

“Cytiva大学”会根据业内人士职业发展所需,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的培训课程,线上讲解结合线下联动,帮助客户实施精益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很多人会说,我们在对外培训时,应该要有选择地去讲,因为别人学会了,就成了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有些东西应该有所保留,但是我从来不这样认为,因为如果你自己一直在不断创新,别人是没有办法替代你的,事实上,现在很多专家级的帮助可能还是要依靠我们。”

除了技术支持,俞丽华还带领Cytiva为中国同行搭建“朋友圈”,帮助对接资源。其设立的“Think Big笃行思远双选平台”为投资方与生物科技公司、制药公司等各方搭建桥梁,为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路演、展示项目的机会,实现大型药企、资本方、医药产业园区等多方资源对接。
“一些小公司刚刚创立时,实验室用的就是我们的产品,也是我们的客户。虽然产业很热,但小公司依然缺少人才和资金,利用我们的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她希望Cytiva能帮助更多地中国制药企业未来进军国际医药市场。
俞丽华觉得作为一个行业的领军者,Cytiva有责任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产业上下游共同进步,如果她和Cytiva能为产业进步搭桥修路,这是她非常乐意做的事。因为行业进步了,行业领导者也必将是最大的受益人。赋能他人,最终也能成就自己。
从技术专才
到管理人才的转型秘诀
俞丽华对于人才培养的关注,也正是来自于自身学习经历的感悟。
2009年,当俞丽华还在一家药企的市场部门工作时,她选择前往复旦管院与BI挪威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MBA项目就读。这次学习彻底改变了她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出身于生物化学工程专业的技术人才, MBA 学习让她第一次对商业运营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在复旦管院的学习,我有机会接触到了平常工作中不太会接触的一些学科,可以更加横向地观察商业运营这件事,而不是仅仅埋头在自己的日常工作里。”
她印象最深的两门课是组织管理和运营管理,“中国不乏商业天才,他们对于商业机会的发现具有非常强的敏锐度,但是要把一个企业做大做强,需要依赖一个有力量的团队;而运营管理则让你学会在流程中不断改进提升,提高效率。通过流程管理实现降本增效,这对制造业来说,非常重要。”
MBA 还没读完,GE有了一个从事提高消费者忠诚度的研究工作的全新职位,俞丽华决定回到 GE,从市场营销转向运营管理。

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俞丽华又参加了多项企业内外的学习培训,包括通用电气集团加速领导人培养项目(XLP)项目,最终从一名专业的技术人才成功晋升为一名跨国公司高管。
在俞丽华看来,一个人在职场最重要的价值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来自于始终怀揣空杯心态,持续学习,拥抱世界。
MBA 的学习让她掌握了商业的底层逻辑,但在不同的企业仍有各自的工作方法,GE 有 GE 的语言,丹纳赫有丹纳赫的商业系统。这个时候,是固守传统,还是打开自己接受不同,每个人会有不一样的选择。对于她而言,始终愿意选择去看一看、学一学,“如果可以学到更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她这样说,也这样做,她经常将自己的学习笔记分享给员工,希望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们。她总是鼓励身边的人勇敢尝试,即便他们选择离开Cytiva,只要对他的人生有益,她也支持,“不要认为是为别人培养了人才,其实也是为行业培养了人才。”她鼓励年轻人“work like a tiger”,虎气一点,甚至可以莽撞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