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清

2021年度学院服务奖获得者
1982级管理科学本科
1986级经济管理硕士
深圳兰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在深圳兰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淑清身上,你能够找到很多“标签”:公司高管、复旦校友、公益活动者……在她身上,既有一位职场成功女性的格局、理性与果敢,也不失一位“大方”的复旦人对外界的柔情和关切。
回望七载复旦生涯,刘淑清不仅收获到知识的滋养、思想的丰盈、思维的拓宽、甜蜜的爱情和人生伴侣,更在彼此之间产生了一段近四十载的深深的“羁绊”。当质朴的复旦情结升华为对母校的反哺与回馈,在复旦校友们熠熠闪耀的光海中,刘淑清也成为了一束温暖的光。

求学沪上,
在复旦留下青春的足迹

上世纪80年代初,聪慧灵秀的北京姑娘刘淑清坐着摇晃的绿皮火车,开启了沪上求学之旅。初到复旦,迎接刘淑清的是不远处江湾机场飞机起降的声声轰鸣。这宛如春雷一般的铿锵之音,似乎预示着她即将走向一个知识、思辨与探索的春天。

在那个大学录取率只有4%左右的时代,复旦开放、包容的治学理念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并在校园内形成了一股浓厚的学习风潮。刘淑清还记得每到晚自习的时候,教室座位在下午就会被各种学习用品占满。这同样也是一座“生产思想”的象牙塔,每当有哲学讲座,就连走廊上都会挤满了旁听的同学。

在刘淑清印象中,彼时的复旦是“清贫”的,也是富有的。“我们上学时每个专业只有一个班,40多名学生,也没有专门的教学楼和教室。并且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包括生活条件都非常俭朴,但大家在精神层面却又无比富足。”丰富多彩的讲座、诗歌、舞会,大家一起交流对话的场景,这些都成为了刘淑清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刘淑清在复旦度过了4年管理科学本科和3年经济管理硕士生涯。七年间,在复旦的9号楼、著名的3108和3109阶梯教室、图书馆、燕园的小桥流水、相辉堂前的大草坪,都留下了她为梦想奋斗和收获爱情的美好回忆。而作为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黄金十年一路成长起来的年轻学子,在她身上也清晰地映射出执着奋进、勇为人先的复旦印记。

“破茧成蝶”,
看到人生更多可能

完成学业之后,刘淑清和同在复旦管院毕业的先生被分别分配在上海和珠海,经过一番努力才终于得以团聚,并在珠海丽珠医药集团的财务岗位上开启了一段长达18年的职场征程。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的号角一夜之间响彻华夏大地。身处于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的珠海,刘淑清和丽珠集团也同样投身在改革的浪潮中,成为那个伟大时代里一个奋斗前行的符号。

当年,国家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策,丽珠集团的股改也被提上了日程。对于这种股份制在“中国语境”下的应用与落实,集团上下都是“陌生”而缺乏头绪的。刘淑清研究生论文方向正好涉及股份改制中的财务问题,她也在这时主动站出来,把担子担在了肩上。

受命担任公司股改和上市组长后,刘淑清面对的是一个国内券商、律师、会计师、评估机构对股份制和IPO都不专业不熟悉的境况,更多的时候都是她指导专业机构,在如此困境下,在不到两年时间1993年就推动丽珠成为广东省(深圳之外)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中国第一家先发B股后发A股的公司,中国医药行业首家A、B股股票上市交易公司,后又完成丽珠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法人股转B股公司,这其中的艰辛和付出可想而知。

“我在公司的股改过程中做了很多创新性尝试,这些前瞻的构想和理念正是复旦给予我的。”在接下来的职场岁月里,刘淑清用出色的表现从公司财务部一个普通职员一步步成长为集团副总裁。她也终于用破茧成蝶般的嬗变打破“限定”,看到了人生更多可能。

2007年刘淑清转战深圳,创立了兰石创投,开启了创业投资的投资人生涯。

情系母校,
用大爱实现“破圈”

褪去职场上的成功光环,刘淑清还有一个和美温馨的家,如今91岁的家婆已经和他们一起生活了30年,一双儿女也已从美国藤校毕业。

工作和家庭之外,刘淑清对社会事务,公益和慈善事业也抱有极大的热情。生活中的刘淑清是一个温暖而“大方”的人。她用责任和担当诠释着复旦人的大爱;也甘于成为一盏“明灯”,尽自己的力量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点亮希望。

她在丽珠集团工作时曾担任珠海市政协委员,任职期间认真听取民意、体察民情, 向政协提交的提案多次获奖并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在社区积极推动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在纷繁复杂的小区业委会筹建组织中不畏艰难,顺利完成业委会的组建并获得好评。

这些年她和家人还为很多有需要地方捐款捐物,她在五年前开始关注并持续为“阿依土豆”公益组织的大凉山支教项目捐款,今年加入了该机构的理事会,刘淑清希望除了捐款外,身体力行更深入了解和体察那里的需求,让大凉山的孩子们在未来可以走向更大更广阔的世界。

时光荏苒,刘淑清迈出大学校门一晃已经三十余载,但在她心中那份“绿叶对根的情意”却始终未曾改变。她不仅和先生一道为学院新院区捐赠了教室,还曾多次参与复旦管院的印记永恒、学生成长基金和班级捐赠案例室等活动,为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由于工作繁忙加之分隔两地,这些年来刘淑清只能在一些重要节点回到复旦,对此她却表示“我和母校实际上从来没有真正分开过”。当年宿舍里7个互助有爱、一同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先进集体”奖的舍友;一起上下课,畅谈人生的同学;一道辗转全国各地,为乡镇企业免费授课的同伴……他们依然与刘淑清的人生紧密相连。

这些从复旦延伸出的同窗之情经过岁月沉淀,早已变得愈发醇厚绵长。“他们在不同阶段有的是我的合作伙伴、有的是我孩子在美国读书时的监护人;但我们更是一生的挚友。”正是因为在人生之路上一直充溢着满满的复旦“元素”,刘淑清才感觉自己从未“走远”。

如今的刘淑清不想去刻意追求某种“轰轰烈烈”,也不会计较付出与收获之间的比重。已经实现人生“破圈”的她乐于携一束微光感恩母校,“这不仅是属于复旦和复旦人的薪火传承,更是我们对母校最长情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