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克勤

2021年度社会贡献奖获得者
2011级复旦EMBA
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医院 党委书记、主任医生

“怀着好奇心,不断地探索,持续地创新,让我觉得有着不竭的动力,而这样的探索和创新,让患者有了更快更好的康复,则让我觉得医生这份工作有着满满的价值感。”接受采访的华克勤在说到这句话时,眼里闪着光,令人动容。我想,这是她在医学之路上的 “思考与总结”,更是造福患者的“动力与源泉”。
华克勤,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生、二级教授。美丽、干练、低调、谦和,落落大方中透着沉稳与睿智,正是这样一位在妇科微创领域深耕35年的女性,依旧在创新之路上奔跑,优化术式、改良器械,提升患者体验,甚至跨界融合探索医疗人工智能新领域……以行动触摸理想,而这一切皆源于“责任与情怀”。

幸运成就勤奋的人

“当一名医生”是华克勤打小的志向。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清一色填写医学院,这源于家庭的耳濡目染,尤其是妈妈。华克勤回忆说,小时候妈妈非常忙碌,不是在医院出门诊,就是到郊区参加巡回医疗,只有周末是属于她和妈妈的美好时光,妈妈总是会在临睡前给她讲一些看病时发生的趣事:“从那时起,在妈妈的叙述中,我就深深的感受到,医生在解除病人痛苦,帮助病人康复中的那种成就感和价值感。她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我。”

华克勤很努力,如愿考上了医学院,还从事了和妈妈一样的妇产科。她喜欢动手,喜欢挑战高难度,妇产科囊括了内、外、妇、儿四个临床最大的学科,更可以给人带来新生命的希望。她深爱自己的职业。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运气,那运气只有遇上了勤奋,才会真正成就一个人。刚刚从医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小医生时,华克勤觉得自己“资质平平”,但她深信“勤能补拙”。她主动揽下别人不想干的活,比如她会把自己的电话留给护士,半夜产科人手紧张,需要帮忙,她接到电话,二话不说立马赶到。遇到别人嗤之以鼻的疑难杂症,华克勤更是如获至宝,把它当成难能可贵的挑战,“越复杂,我会越兴奋,越愿意花时间去研究。”

她的勤快还体现在善于总结,“我参与过的每一台手术,都会记笔记、做总结,把问题记下来,回去再翻翻参考书,再回忆的时候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比别人多做点,比别人多想一点”是华克勤的成功宝典。病人的信任和鼓励、医院的平台和肯定、前辈的教诲和培养、自己的喜爱与心甘情愿是支撑着她一直孜孜不倦的动力,累并快乐着,但她觉得充实而幸福。

很快,华克勤在同年入院的小医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先承担总住院工作的那一个。

从医生向权威专家的职业进阶

“做小医生的时候总希望自己的知识面足够宽,各种疾病都要有所涉猎,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认识到‘除了广涉猎,还应精钻研’,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必须有取舍、有聚焦。”华克勤如是说。

基本功扎实以后,华克勤把宫颈癌和生殖道畸形作为自己聚焦研究的领域。她总是在解决病痛,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为患者保留生殖器官、保全生育需求、保留泌尿排便功能、保持生理功能和性功能,因为她知道,病愈后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她们需要更多心理上的“完整”。

为了做好这个“尽可能”,华克勤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以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根治术为例,虽说该术式已经开展得较为成熟,但是术后患者的生育率一直不是很高。这一度成为了华克勤的“心病”。

让术后的她们也成为母亲,华克勤铆足了劲儿。她带领团队查阅大量的国外文献,反复分析手头的临床随访资料,查找术后生育率不高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法。最终发现患者不孕的重要原因在于手术后盆腹腔创面大造成严重的粘连,不利于妊娠。由于子宫是间位器官,位于盆腔内,而宫颈及盆腔淋巴结在腹膜外,于是华克勤想到了能否通过腹膜外的手术入路,避开对盆腹腔内宫体的干扰?可是,从来没有人开展过此类手术,怎么办?

没有可以难倒华克勤的事儿。

她带领团队前往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反复摸索。盛夏的上海酷热难耐,厚厚的手术服,刺鼻的福尔马林,华克勤丝毫不受天气和环境的影响,和团队成员一起,把多次讨论推敲的手术细节付诸于实践,七八个小时,腹膜外手术入路的要点与难点,一一被攻克,一种创新术式落地了!梦想终于实现了!

很快这种创新术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华克勤也因此受邀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27届欧洲妇科内镜年会上做了“腹腔镜辅助腹膜外保留宫体的广泛宫颈切除术”的专题发言,为中国首创的妇科微创手术赢得了声誉。

当被问到“何以支撑其始终创新”的动力时,华克勤笑着说:“这是医者的责任啊!没有创新哪儿来更完美的康复?”这也促使着她在保留生育功能的妊娠宫颈癌诊疗中始终走在国际前列,近20年妊娠期宫颈癌患者五年生存率达94%,新生儿存活率达100%。多次受邀带领团队参加美国(AAGL)及欧洲(ESGE)妇科内镜协会组织的国际妇产科会议进行前沿技术交流和手术视频演示。在世界妇产科领域发出了“中国声音”,有效推动了微创技术的国际化推广。

相较于术式创新,改良器械更有成就感。

华克勤是个细心的医者,她在诊疗中发现了先天性无阴道患者的苦恼。“妙龄期的女孩子,一旦知道自己得了这样的疾病,失落和沮丧可想而知。还患者‘女儿身’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华克勤说。

基于这些患者的需求,华克勤屡次尝试改良器械,先是创新采用腹腔镜下自体盆底腹膜移植技术替代复杂的乙状结肠代阴道术,继而以经阴道生物网片替代了之前的腹腔镜下盆底腹膜人工阴道成形术。不仅避免了腹部的手术疤痕,而且新形成的人工阴道解剖学与组织学上证实其形态和功能近似正常,可以说,这是对先天性无阴道患者的另一种生命守护。

然而生物网片价格昂贵,华克勤带领团队经过严格临床试验证实不用生物网片可以达到完全相同的手术效果,为患者省下了每次二万元的手术材料费。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传统治疗生殖道畸形整复手术后需要使用模具,当年使用的木制模具弹性差,放置在阴道内存在明显的疼痛感,患者常常因无法坚持放置而影响疗效甚至全功尽弃。

华克勤为此苦思了很久,“用什么替代品能让病人的体验更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想到了柔软的硅胶,于是立即着手联系厂家尝试,很快,一款兼顾人体盆腔生理弯曲带侧孔便于经期引流经血的硅胶模具终于问世,让那些先天缺陷的女孩子重新找回了自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术器械直接关系到手术带给患者的体验和效果。这些年,华克勤常常大胆创新,改进手术器械,画图纸,联系工厂,生产新的手术器械和治疗产品,这种勤于思考和实践的劲头,让她手握近10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手术器械的改良创新更好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提升了手术效率和质量,为无数患者带来福音。

这样的创新,她还完美的运用在与临床结合的科学研究中。她在长链非编码RNA、遗传性致病基因探索等方面均实现了零的突破,于Cell Research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为更多妇科肿瘤、生殖道畸形患者的治疗康复带来了福音。

近年来,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25项以上,发表学术论文295篇,其中SCI论文162篇。临床科研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技术已转化为临床成果,在各级各类医院推广应用。

从专业领域选择 到实现跨界医疗融合

在成为宫颈癌权威专家的道路选择上,华克勤表示,自己其实是受到了在复旦大学 EMBA 学习的启发。

2011年晋升管理岗后,多年来一直在医学领域钻研的华克勤觉得有必要到外面的世界去走一走,看一看。于是,她走进了EMBA的课堂。这段学习经历让她学会以更宏观的视角重新向内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

2011年晋升管理岗后,多年来一直在医学领域钻研的华克勤觉得有必要到外面的世界去走一走,看一看。于是,她走进了EMBA的课堂。这段学习经历让她学会以更宏观的视角重新向内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

EMBA的学习还让华克勤开始关注更多手术台外的问题。

“在我们国家一些医疗比较匮乏的地区,由于技术受限,很多病人在确诊时已是晚期,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或干预,最后丧失了治疗机会,甚至丧失生生命。”说到这些,华克勤无比痛惜。

在大量查询文献之后,华克勤将目光锁定在“互联网+医疗”上。只有突破专业限制,进行跨界科研合作才能形成产品,突破时空的限制,帮助到更多患者。

于是,她联合高校和企业,扎进了AI平台和工具集的开发研究中,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运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全流程管理,设计面向医生的AI工具集,覆盖细胞学、组织学、形态学、影像学、并可通过云平台辅助医生快速诊断,以解决偏远地区病理医生、专科医生缺乏的问题,免除更多患者遭受宫颈癌的威胁。

平均1.5分钟就可以出具一份TCT细胞学检查结果;平均0.5分钟就可以判读一例阴道镜图像;平均3分钟可以完成一例MRI影像的阅片……在云平台的辅助下,医生十几秒就可以得到可疑病灶区域范围,进行组织采样。这一系列操作能够让医生的效率提升十几倍,相当于一位副主任医师在实地指导操作。

“现在我们已经在全国35个医院推广使用这个云平台。”在华克勤看来,这是比成功进行单个手术更有意义的事,因为它可以帮助到更多人。

“未来的医疗,一定会有更多的跨界合作。”华克勤的目光更加开阔,这也更加坚定了她走“科研跨界”的探索之路。目前,她正带领学生以妇科肿瘤热点问题为主线,将触角延伸至缩小肿瘤手术范围、器官组织替代、微创器械创新,在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挑战,实现更多治愈。

“医生要学会感恩病人”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华克勤一直放在口中的一句话。医生与病人沟通很重要,需要真诚、智慧以及温度,这是华克勤在不断实践与思考中领悟出来的。“刚开始做医生的时候并不懂,后来陪家人看病或自己看病,就会从患者视角去思考问题。换位之后,角度不同了,结果也就完全不同了。”所以,华克勤总是会对病人说,“请放心,我们一定尽力。“

医学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在华克勤的心里,她觉得被患者需要是一种幸福。这份初心,让她毫无保留地投身医学,走近患者。

冬天,她一定会搓热双手给病人检查,亲自扶年老体弱的患者上检查台,帮助她们整理衣裤。抢救病人时,她常常一守就是一个晚上,不到病人稳定绝不挪步离开……年幼的女童要手术,她亲自抱着躺到手术台上,用安抚和拥抱缓解孩子的紧张与恐惧。术后,她又每年按时通知女孩家长复查,直至女孩成年。83岁晚期妇科癌症患者,癌肿累及肠道,大便溢出,恶臭熏天。她从不嫌弃,查房时亲自检查创面,并为其擦拭粪便,并检查溢出的大便性状。妊娠合并宫颈癌妈妈上手术台后,她始终陪在一侧,紧紧握着患者的手,默默的给予力量和勇气。孕妇生产后她立马赶到新生儿室拍了孩子的照片,拿给手术台上的妈妈翻看……这些细节让她收获了极好的口碑。

在她义务为患者做咨询的互联网平台上,华克勤的问诊满意率为100%,其中“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成为了高频词汇。有患者家属在出院多年之后依然不忘前来致谢:“华医生不愧为妇科界的权威,手术到现在5年多了,妈妈身体非常好,非常感谢华医生!”

“就医学的发展、医生的成长来说,我们应该感恩病人,他们把自己的命都交给了我们,这是怎样的一种信任啊!”华克勤由衷的说道:“许多人会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其实,我没有秘诀,是我的病人成就了今天的我。在我还是小医生的时候,主刀过一例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由于患者肠道先天畸形,在术后出现了并发症,送外院接受了二次手术。当时我一夜无眠……第二天,我买了水果去医院看望她。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天,她躺在床上,看到我来看她很是惊喜,拉着我的手说:‘华医生,我已经没事啦,你这么忙还来看我呀,真的太感谢了!’这句话如一股暖流沁入心田。那一刻,有一个声音从心底蹦出来:‘一定要善待每一个病人!’所以,我常常说,医生的每一点一滴进步都源于患者的需求、关注,甚至是痛苦,这也正是激励着我努力去患者寻找解决方法的动力。”

如今的华克勤,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与技术更多地传递给年轻医生。“手术总是做不完的,到了高年资,培养和传承就变得更重要了。”

她从来不相信“带出徒弟饿死师傅”这类的话,她更愿意看到团队的医生能够超越自己。她说:“当我们出席一些学术会议,我可以坐在台下欣赏团队里的年轻医生做手术视频展示,或是上台做学术交流,对我来说就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格局与胸襟,让华克勤赢得了更多的尊敬与爱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政府质量金奖、上海工匠……系列重磅荣誉加身的华克勤始终亲和低调,将“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作为人生信条的她,用责任和情怀诠释着医者初心,并传递着城市温度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