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杰

2021年度社会贡献奖入围奖获得者
2000级复旦MBA
浙江省宁波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2021年5月,曹敏杰回到了家乡浙江省宁波市,又回到了熟悉的体育文化工作岗位,但从此心中多了一份挂念。
三年前,曹敏杰受组织选派,前往国家贫困县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开始了为期3年的扶贫生涯。扶贫期间,他充分运用创新思维,结合在宁波积累的多年基层工作经验,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可持续发展的精准扶贫之路。

因地制宜 开掘西部脱贫之道

2018年是国家扶贫攻坚工作的最后三年的开局年,浙江省宁波市被国家指定帮扶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越到最后,工作难度越大”,为了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最后一仗,宁波市在这一年集中派遣了19名干部前往延边州,曹敏杰便是其中的一员,他被分配到了整个吉林省最贫困的两个县之一——延边州汪清县。虽然曹敏杰以往也曾参与过宁波帮扶贵州的工作,但这次实地扶贫感受还是很不一样。

汪清县位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处,地广人稀。辖区面积超过9000平方公里,但人口不到20万,每年有6个月的霜冻期,“一年只有半年的时间可以干活”。年轻人大多去外地打工了,剩下的贫困人口很多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

按照扶贫工作规划的要求,援建项目要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4月份到达当地的曹敏杰必须在10月份之前完成援建项目,为此,他一到当地就马不停蹄地进行调研工作。

“国家对于扶贫工作有个大的框架,譬如要围绕民生生产,但具体要开展什么项目,就得依托当地资源,我们去了之后把各个乡镇的200个村走了个遍,了解老百姓的情况,生产的需求,再列出清单进行评估,向上申报。”

最终,曹敏杰将目光落在了黑木耳产业上,“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它成为全国十大黑木耳产区之一,产量大且质量非常好,问题是缺乏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模式,家家户户支起小菌锅冒黑烟,仍处于低、小、散的局面。”

曹敏杰曾在2000年就读过复旦大学的MBA项目,期间学过的管理学知识不仅让他在之后的经济开发区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也改变了他思考、处理问题的方式,“管理学讲究系统分析和规划,这些知识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让我更加宏观地看待问题,深入分析利弊。”

一番调研之后,曹敏杰决定在当地应用新的菌包生产技术,实施车间化生产改造。他一趟趟走访经营户,一遍遍推演成本与产出。

在曹敏杰的推动下,宁波市援建资金在鸡冠乡先后共投入2660万元,建起了黑木耳菌包工厂、生产基地、研发机构等,把菌包坏死率从20%降至3‰,形成了日产17万袋、年产2550万袋优质木耳菌包生产能力,按每个菌包纯利1元计算,可增加年收入2500万元以上。“我们带着工业的思维,去考虑农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把这边的副业,打造成了一个主业。”

在扶贫的三年工作期间,曹敏杰经手开展的援建项目超过40个,涉及援建资金超2亿元,获得产业收益金超1000万元,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牵线搭桥 促进两地文化交流

“当地的贫困落后一方面是受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很多人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扶贫工作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当地更新思路,建立起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了鼓励当地人民不甘于贫穷,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曹敏杰还协调社会资源在当地展开了教育、卫生等帮扶工作的有益探索,促进两地干部沟通、交流。

他积极牵线搭桥,引导宁波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当地群众帮扶。从村庄的路灯,到农村学校的教学用品,再到当地医院紧缺的医疗设备,短短几年间,汪清县接收社会捐赠超过3000万元。

在阿里巴巴驻县扶贫特派员的帮助下,汪清县的农民也开始做起了电商,“现在手机已经变成了新农具,他们自己通过手机就能把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去。”

当地教育资源匮乏,有些学校甚至几年都没有上过音乐课、美术课,曹敏杰就推动给当地配备了一套远程录播系统,实现与浙江等地的同步课程,拉动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除了组织宁波的先进团体、组织以及个人参与扶贫工作,曹敏杰也组织汪清县的干部来到宁波看看,交流管理方法和理念。

“很多需求都是环境塑造的,也需要环境去推动,没有环境和需求,大家也想不到好办法,我把他们请过来跟这边的干部交流,可以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曹敏杰说,浙江人曾经也有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穷则思变,正是市场经济意识才有了类似义乌这样的今天,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广大老百姓和干部的理念都已经变化。

曹敏杰觉得,东北有自身的天然资源优势,如果能够转变观念、营造环境,肯定能提升资源价值,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

通过三年的努力,汪清县已经在慢慢改变,曾经在外打工的汪清县人也开始回到家乡,带领乡亲在当地展开经济建设。

挂职有期,挂念无期

2021年,曹敏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宁波市的扶贫工作也受到了一致好评,“如何让这个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脱贫,真的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我为能参与到这样的工作而感到自豪。”曹敏杰由衷地感慨,三年的扶贫工作让他对扶贫工作的社会意义有了更真切和深刻的感受。

“有些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一个地方发展得不好是干部干得不好,但是我们亲眼看到当地干部真的非常辛苦。有些长期驻村干部把村里的情况摸得门清,谁家没柴火了,谁家要看病,都非常清楚,他们加班加点深入基层,工作做得比我们更深更细,很让我们感动。我们挂职有期限,但对于他们来说,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才是真正的持久战。”

在曹敏杰看来,每项工作对社会都有自己的贡献,但如果在完成工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再主动承担多一点的社会责任感,那么就可以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大的贡献,就这点来说,当地干部付出很多,他也愿意尽自己所能支持他们走出一条共同富裕之路。

“衡量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最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成果都是靠人一步步做出来的,脚踏实地把眼前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必定会有收获。”虽然挂职有期,但他对汪清县的挂念仍在持续。每当汪清县传来好消息时,他也会和老同事们“云干杯”共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