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学习汉语,研究生专业为中国政治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是《邓小平同志中国式经济改革研究》;
1992年入职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先后在香港、上海、北京、台北等中国城市任职;
在华工作15年,是公认的“中国通”,2006年出版著作《十年后的中国》;
喜欢中国音乐,也爱看中国电影,擅长彩色铅笔画,最近在学二胡,心愿是:在复旦大学开一场个人音乐会。
他是朴汉真,KOTRA中国地区本部长。“你看我的名字,‘朴’是韩国姓氏,‘汉真’的意思是‘真的汉族’,蕴含着中韩友好的意义在。”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中韩经贸交流不断走向深入,朴汉真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
去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学习
KOTRA创立于1962年,是韩国政府的非营利性贸易投资促进机构,旨在促进韩国与海外地区的经贸交流,是联系韩国与世界各国间贸易交流的桥梁。目前,KOTRA已在世界8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26个驻外代表处。其中,中国有19个代表处,这个数字将在明年继续更新。
朴汉真1992年入职KOTRA,那一年正值中韩建交,1997年他初到中国任职。“当时,中国国内生产设备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但2003年我到上海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中国不断促进经济由‘量’向‘质’转变,推动新型战略产业发展。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逐年递增,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用朴汉真的话说,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忽视中国的发展,无法不重视与中国的交往与合作。
为加深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朴汉真报读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进修管理学博士,“早前曾听在上海任职的朋友说,复旦管院是中国学习经济管理最好的大学。并且上海正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在这里研究经济管理当然是最佳选择了。”朴汉真坦言,基础的理论知识在韩国大学也能学到,但面对面聆听世界级跨国企业总裁的演讲,直接接触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了解当今最先进的经管知识,这些都是复旦学子才有的“福利”。
从made in China到made with China
KOTRA不仅为首次进入中国的韩国企业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务、为两国企业家创造深入交流的机会,并负责接待中国地方政府高端代表团的访问。根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华投资的韩国企业已达到4万余家。
“韩国中小型企业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政策法规等了解有限,需要我们为其提供中国政策变化的信息,以便企业作出正确决策,必要时我们也向中国企业提供韩国企业的信息。”在朴汉真的推动下,KOTRA已连续多年举行中韩企业经贸洽谈会,为双方沟通交流创造便利条件,促进合作双方扩大进出口市场、拓展供应链。在参加今年9月27日在甘肃敦煌召开的“文博会丝绸之路国际商协会(敦煌)圆桌会议”时,他作为韩方代表以“中国一带一路政策和扩大中韩文化交流方案”为主题进行演讲,获得热烈反响。
在过去的20年里,中韩间的贸易额增长了35倍,韩国对华投资数和投资额则分别增长了80倍和160倍。这个速度是韩国对外发展史上值得倍永远载入史册的记录。“过去的合作,主要是韩国向中国进行出口,创造了把中国廉价劳动力和韩国资本技术相结合的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的合作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中国国内市场规模今后将持续扩大,这将给韩国企业和韩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如何从made in China转变为made with China,共同开拓中国国内市场,是我们正在努力探求的方向。”
独行而疾步,结伴而致远。朴汉真对中韩双方未来的合作与发展充满信心。
授人以渔的公益模式更有价值
一直以来,朴汉真非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培养,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通过中国驻韩大使馆对灾区进行捐款;在他的推动下,KOTRA中国总部从2017年以来在广州、沈阳、成都、青岛等地积极参与教育、农业、救援等多方面的社会公益活动。
“中国和韩国一样,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对企业来说,发展银色产业既是商机,也是社会责任。企业有责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今年9月,朴汉真出席在秦皇岛举行的2018中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新大会,与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就中韩两国“银色产业”企业间的合作方案进行协商,“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沟通联系,尽快建立起对接机制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在美容、养老、电子产业等方面寻求发展空间,实现共赢。”
近年来,在华韩国企业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新的投资潮流下,原先的制造业逐渐向服务业、制造服务业等转变。这意味着,韩国企业与当地社会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朴汉真认为,外来企业只有扎根本土,获得当地民众的信赖,才能谋求长远发展。而国民信赖源于践行社会责任,以社会责任为桥梁,沟通企业、用户与社会,让当地人民切实受惠。“把公益活动和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授人以渔的公益模式和直接捐赠相比,更有价值和可持续性。”
中韩建交20周年时,朴汉真曾陪同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赴韩国访问。在他眼中,吴老不仅是睿智和良知兼备的经济学家,也是一位无私的、具有深刻忧患意识的社会贤达,是他仰望的“泰斗”,最敬重的人,学习的榜样。他笑言:“‘泰斗’高不可攀,我就立足脚下,为促进中韩交流,架好桥、铺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