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晓辉

2013年度卓越领袖奖获得者
2000级 复旦-港大IMBA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他是浦发银行董事长,先后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是移动金融的先行者和上海金控的践行者。他曾荣获《亚洲银行家》杂志颁发的“2010中国区银行领袖成就奖”,也曾被评为“2010中国十大并购人物”。在他的领导下,浦发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银行排名中进入全球百强行列,2013年首登《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他本人也被《财富》评为最具影响力50位商界领袖之一。

身为浦发银行董事长,吉晓辉用千里之远的志向和实干家的作为,以崭新主动的思维,带领浦发银行踏上了发展的新高度;身为全国政协委员,他秉承“公民”精神,心怀改革之理想,切实推进社会金融事业的发展。他不仅是领导者,更是卓越的开拓者——“要有老鹰一般‘快、准、狠’的眼光,有长远清晰的计划,加上强大的执行力,才能把船开到更远、更广阔的海域,才能突破一番天地。”

 

自变应变:积极主动,品牌为先

2007年,浦发银行换帅,吉晓辉出任董事长一职。经过半年多的深入调研,吉晓辉提出,要顺应国内银行由以传统的单一资金中介为主向全面服务中介转型、由银行领域向跨银行领域转移、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迈进的潮流,将浦发银行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并确立了“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基本策略,提出了“跨市场、跨领域,市场化、综合化发展”的经营思想,拉开了浦发银行转型发展的序幕。

“一个企业最具挑战性的是思维的转变,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接受。”吉晓辉以主动性来概括自己的“治行理念”,“银行的发展需要对未来的变化趋势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和把握,这就要求银行因势而变,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我们说发展战略要从‘以变应变’到‘自变应变’,首先就应当在企业文化中有所体现。”

2008年1月,建行15周年之际,浦发银行优化了标识系统,原先的“上海浦发发展银行”简化为“浦发银行”,并配以“SPD BANK”英文标识。看上去小小的变动,实际上蕴含了吉晓辉对浦发银行打造全国性银行目标的深刻认识:“简化标识可以让大家更容易记住浦发银行,英文标识走国际化路线,提高浦发银行在世界范围的知晓度。”吉晓辉敏锐地意识到,品牌竞争在银行业竞争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品牌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经营发展的理念,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正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

而标识之变,仅仅是一个开始。

 

主导意识:旗舰企业,国际路线

根据“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上海拟在2015年建设成为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即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从历史上看,本币的国际金融中心往往产生于本土的金融中心。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过程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吉晓辉颇具主导意识:“在新五年规划期中,我们的使命是建设成为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程相适应的金融旗舰企业。”他多次提及转型,“一是要加快向全面金融服务中介转型发展,二是要寻找新业务增长的新空间,拓展服务领域,鼓励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产品,力争成为金融市场人民币产品开发的主导者。”

借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先行先试的优势,吉晓辉沉着冷静地指挥着浦发银行这艘大船开疆拓土,逐步在目标海外市场设立分支机构,培育国际化经营管理的专业团队,以市场和人才为基点,逐步形成合理的国际化布局。目前,浦发银行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跨境人民币清算网络,在港澳地区,新加坡、越南、蒙古等国均建立了人民币清算渠道。2011年6月,浦发银行香港分行正式成立。2012年8月,浦发硅谷银行获金融许可证,顺利开业,这也意味着浦发银行成为国内首家科技创新银行。“与美国硅谷银行合作,引入其独特而成功的业务模式,意在向中国的科技创新产业注入金融动力,这也是新生的合资银行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竞争优势。”

2010年,浦发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银行1000强排名中,按核心资本计首次进入全球百强之列,列第64位。同年4月,吉晓辉获《亚洲银行家》颁发的“2010中国区银行领袖成就奖”。2013年,浦发银行首登《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吉晓辉也被《财富》评为最具影响力50位商界领袖之一。浦发银行资产规模也从2007年初的6900亿元发展到2013年末的3.68万亿元,以年均20%左右的信贷复合增长,带动了年均30%左右的资产复合增长和年均40%左右的利润复合增长。

 

公民精神:关注社会,金融普惠

谈到自我定位,吉晓辉并未将自己局限于“企业家”这一身份。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十分重视肩上的责任:“我首先是一个基本的公民,公民是带有政治意义的——你要为了所在的社会发一些声音,出一些力气,促使政府实施有价值的举措。”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十年间,吉晓辉向两会提交了多份提案,包括建议推动上海航运金融先试先行;建议大力发展货币经纪行业,来强化人民币自主定价权;建议在上海成立人民币清算机构,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议大力发展“移动金融”,通过借助科技手段解决农村金融的支付、取现等问题,推动“金融普惠”,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增进社会福利。其中,和老百姓最为贴近的提案是“移动金融”,即金融机构借助移动通信技术提供金融服务。通过金融服务嫁接移动通信,既降低了成本,又实现了随身便捷,使人们能够不受时空限制享受优质的金融服务。

为此,2010年底,浦发银行成功引入中国移动作为战略投资者,开创了上海市属金融旗舰企业和央企进行资本合作的先河,成为产融结合的典范,也奠定了浦发银行进军互联网金融、实现移动金融领先优势的基础。

在提出“移动金融”提案之前,吉晓辉进行了扎实而充分的调研。“任何一个提案都要言之有据,和国情相结合,而不是拍脑袋凭空想出来的。发现问题后,还要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才能提出相应的对策。”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当不平衡,金融机构的实体网点往往难以覆盖不发达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导致这些地区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移动金融可以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和手机的高普及率,弥补商业银行实体网点不足的问题,满足边远地区民众的金融需求。固然,现在还存在着比如政策有待突破、应用环境和配套设施不足、市场发育不足等制约,但我相信这是一个未来的走势和方向。”

“我是浦发人,我是中国人。”这两句话,是吉晓辉的骄傲所在。“尽管世界经济扑朔迷离,但我们满怀信心。我们的信心源自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安宁,源自于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巨大力量。”他相信国家和民族,相信企业的正面价值,也相信个人的付出和努力,以个人之力推动企业,以企业之力推动国家。最近,浦发银行正加速其互联网战略:打造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微信银行、推出国内首款NFC手机支付银行卡等,这些举措的出发点便是以企业之力惠及民生。如吉晓辉所言:“我的志向不止是做一个更好的浦发人,让浦发更好;更是做一个更好的中国人,让中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