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露

2017年度社会贡献奖入围奖获得者
2013级复旦-港大IMBA
萌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她最本真的善念与萌基金相逢,就幻变为照亮万千孩子前路的漫天星光。从盟基金的执行委员到理事长,在学业、事业和家庭的时间缝隙中,她规划着盟基金每一条公益路线,让每一次公益远征完满落地,让每一笔善款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总结并沉淀萌基金已有的优质项目,专业化运作并强调公益项目中软性资源的注入是她所倡导的革新。她希望通过几代人的不懈投入,让公益成为中国社会最普通又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2018年10月21日,复旦港大IMBA项目二十周年庆典彩排现场。洪露和萌基金的伙伴们排队登上没有亮灯的舞台。一束光照入舞台,萌基金成员们背后的大屏幕投射出阳光,草地上孩子们露出灿烂的笑脸。一幕幕让人难忘的过往在大屏幕上闪回,萌基金的“绿白精灵”们深情诉说着这个校友基金的萌芽、落地和成长。

“爱心成就梦想,助学点亮希望。萌基金,为了你眼中的光芒。“动人的旋律响起,干练又谦和的洪露走向我们。年轻的她,心有大爱,却以理性去守护自己的仁爱之心。年轻的她,于平凡中行不平凡事,希望让公益成为中国社会最普遍的日常。

同理心让受助者真正受益于公益

2013年,在外企打拼多年的洪露进入复旦-港大IMBA项目学习。这个让洪露心仪很久的项目没有辜负她的期望,“项目同学都是来自各行业的精英。同学间的沟通拓宽了我的职业视野,受益匪浅。”当然,项目带给洪露的惊喜还有萌基金。

彼时,洪露是繁忙的职业经理人,还是一名三岁幼童的妈妈。学业、事业和家庭的三重担子足以让人身心疲惫,但洪露还是主动请缨,担任萌基金的执行委员。问其原因,她说得淡然:“之前就有做公益的想法,遇到萌基金这么好的平台,自然不会错过机会。”

萌基金是复旦港大项目一个日渐成熟的公益组织,每年不仅要参与项目的众多活动,自身还有很多优质的系列活动,譬如图书馆,公益远征,远程教室,新年慈善音乐会等项目要运作。而执行委员会则需要负责萌基金所有项目和活动的策划及实施。“白天见缝插针做一些对接的工作。晚上先忙孩子的事,而后就是萌基金时间。执委副主席和部长们经常凌晨一两点收到我的微信留言。”她笑着回忆,“很多萌基金执委当时都是这样的状态”。

随着公益工作的深入,洪露渐渐体会到公益项目的复杂度和深度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公益项目本质是解决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的解决涉及各方权益,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她看来,萌基金的资源、体量都有限,因此:“我们就集中精力去做那些我们擅长并能坚持的项目”。

几年公益项目运作下来,洪露积累良多,她娓娓而谈自己的心得:“设计公益项目,我们一定要有同理心,要主动去了解受助者真正的诉求。而操作公益项目,我们务必要考虑周全,细致从事。”基于这些理念,萌基金在为边远学校捐赠图书馆时,会先征询受助学校的意见,依据校方反馈配置图书,同时还会根据不同学校的需求配置文具、体育用品、或者是御寒衣物等。“公益就必须提供受助者真正所需的帮助。”洪露说得肯定。

沉淀优势,放眼未来

2017年,洪露当选为萌基金的理事长。按洪露的说法,这是换一种分工继续为公益服务。但洪露还是站在新的高度开始了她的新任期,“执行委员更多聚焦项目的操作层面,而理会长则需要从战略层面来规划萌基金的发展,并协调更多的优质资源来促进萌基金的发展。”

总结并沉淀萌基金已有的优质项目是本届理事会的首要计划,“复盘总结优质活动是组织不断发展的基础。”洪露希望能通过总结优质项目的成功经验,提炼出一系列方法论,并使之成文,以便这些经验能更好的传承,发挥更大的效能。

专业化运作盟基金是这届萌基金理事会的第二个发力点。2018年,萌基金调整了管理团队,梳理优化了工作流程,推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同时,萌基金首次聘请了全职人员来专业化操作公益项目。全职专业人士的到位让萌基金无论是在内部管理上,还是公益项目的设计及操作上都将更为专业化。组织的效能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理事会成员也得以有更多的时间参访其他公益组织,把握公益发展的最新趋势,以此来推动萌基金专业化进程。

强调公益项目中软性资源的注入则是本届理事会所倡导的另一项革新。在近两年的公益远征中萌基金团队发现:边远学校的硬件设施已有极大的改善,而农村基层的优秀师资却在大量流失。针对这种现状,2015年,萌基金开始在云南永平建立远程教室。这些教室配有远程教学系统,位于上海的老师们每周通过远程教学系统给远在云南的孩子们上课。“课程设置上我们充分考虑了当地以应试教育为主的需求。这个项目实施了三年,我们现在想评测一下项目的效果,以此来优化后续的项目实施。”洪露介绍说。

这种理念还被应用到萌基金的其他项目中,例如更多的职前预备教育引入针对扶助大学生的萌志项目中。近期,她们联络服务于谷歌人力资源部门的校友,计划为受助的大学生们组织一场谷歌参访活动。一次浸入式的高科技企业参访,一堂顶级企业HR主讲的职场预备课程,在洪露看来,它们给受助大学生带来的触动比资金的援助更有价值。

让公益成为日常

浸润公益界愈深,洪露对公益的态度颇有意味。当下的她对公益既敬畏视之,又以平常心待之。洪露已不再简单视公益为帮助他人,而是更深入地去理解人性和社会,以更多的同理心去理解受助者,更周全细致地去实施公益。同时洪露也认为:对于一名成熟的公益者来说,她的仁爱之心并不在于在面对悲惨的场景时单纯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以理性持之以恒的将爱化为切实有力的行动。

洪露不仅是理性的,也是冷静的。她自觉离专业的公益组织领导者还有很大距离,所以当她听闻自己荣获2017年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社会贡献”奖提名时,更多认为这个提名是对萌基金的肯定,是对所有为萌基金奔走出力的校友的肯定。她非常感恩为萌基金的发展而不懈努力的校友们和港大复旦IMBA项目组的老师们,“因为他们,萌基金才能坚持14年,并且不断在推成出新。就一家商学院的公益组织来说,萌基金的成就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她很自豪。洪露说希望这次提名能助燃复旦管院所有项目的公益热情,更希望带动中国更多的商学院参与到公益中来。

对萌基金来说,希望更多公司和组织参与公益,企业影响企业,个人影响个人,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让公益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习惯,让公益成为中国社会普遍的一环。“让公益不再是崇高的,而是一种日常。”为了这个愿景,洪露一直走在路上。

“我觉得这是有价值的事,就一直会做下去。”公益已成为洪露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很多萌基金人的生活方式。萌基金人的坚持也是一种影响力,带动着她们的孩子,她们的家庭,带动着更多的人跟萌基金一起与公益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