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国正式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由此神州大地改革春潮涌动,王石、冯仑等诸多才俊前赴后继投入到火热的改革大潮中去。他们造就的辉煌与时代相映成辉,这一代创业者也被人称为“92代创业者”。徐斌正是其中卓越的一员。他,和同辈创业者一样,奋进创新,心怀家国梦想,于一地荆棘中艰苦卓越地建起锦绣一片。他,又异于同辈创业者,二十年固守初心,深耕行业,为己为国赢得世界敬意。
以实力,赢世界敬意
自小痴迷机械的徐斌毕业后成为一名政治老师。1992年,因邓公南巡讲话,浙江掀起创业春潮。徐斌和许多人一样果断辞去公职,自主创业。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他将创业领域锁定在桥梁伸缩缝装置领域,创立路宝集团。
当时的中国正处高速发展期,基础设施建设潜力巨大。然而,中国在桥梁伸缩装置领域,技术人才、资金、技术及技术应用都奇缺。外企因技术优势彻底垄断市场,中国企业在技术壁垒面前,只能无条件接受价格、服务等一系列的不合理条款。当时,外企为了进行技术封锁,在一个国家重点桥梁项目的施工现场,断然拒绝以中国高阶官员为首的中国项目方的参访要求。
可以想象,当年对路宝这类新生的同类中国民营企业来说,生存尤为艰难,但徐斌并未退缩。民企没人没钱,那他就自己干。凭借着自小对机械的痴迷,徐斌走上了自主技术创新之路。后期,当他具备经济实力后,他就带着团队满世界去跑,去学习先进技术和技术应用,回来再结合中国实践,大胆进行技术与技术应用的创新。
天道酬勤,路宝的技术创新屡获专利,频频获奖。2006年,徐斌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座座含金量十足的奖杯是对徐斌创业之路的回馈。与他们技术创新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对民企的不信任和拒绝。但徐斌依旧没有放弃,最终,路宝凭借过硬的产品技术、工程质量和超低的维护成本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与接纳。2007年,他们参与杭州湾大桥的建造,一战成名。随后的十年,路宝从未缺席过国内重点造桥工程,中高端市场占有率60%以上。
更重要的是,路宝凭借对桥梁伸缩缝装置核心技术的掌握打破了外企独家垄断,让更多中国企业以合理的价格享有优质的技术。“现在的价格是原来的一半,优质的技术也节约了后期的养护、维修成本”,徐斌说。
路宝在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原来将中国人拒之门外的龙头外企CEO在一次和徐斌的会谈中感叹道:你们打破了行业原有的规则。而见证了中国桥梁建造发展史的官方人士则感谢徐斌,感谢路宝为中国造桥人正名。
创新是企业的全部
徐斌的技术创新之路很早就延伸至海外。早在上世纪,徐斌就明白:单靠一家企业无法实现持续地技术创新,必须集众家所长。所以,他们很早就走出国门看世界。“我们感谢外国同行,他们教了我们很多。尤其在日本,他们给我们看了实际应用的例子,给我们很大启发。”对于这一切帮助,徐斌感恩于心。
出海开拓了视野,徐斌早在2008年建立了企业海外研发中心,广泛开展国际科研合作。这一国际化布局让路宝持续化技术创新之路越走越宽。继桥梁伸缩缝装置之后,他们又开发出采用新型材料进行桥面铺装的技术。这项技术因其环保和高性能,而拥有广阔的市场。而这项新技术的研发始于08年,研发费用上亿元。“我们的技术成功不是靠实验室数据说明的,而是靠实际应用来佐证的。”目前,这项技术已投入应用,正等待市场检验。
路宝的创业史,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创新不是一场活动,而是企业的全部,对路宝这种专做高端市场的企业来说,尤其重要。”徐斌坚定地说。
在实体经济举步维艰的当下,徐斌依旧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他自谦:个人精力有限,只希望深耕行业,最大程度干好自己所擅长之事,将技术做专、做精、做强。
因笃信未来美好,他“策反”儿子从金融业回归,扛起企业发展的大旗。看着曾经服饰光鲜的儿子在施工工地被晒得脱了一层皮,徐斌既心疼又心安。生活总是犒赏奋进者。一心要打造百年企业的徐斌,前二十余年,与时代共奋进,成就了一段传奇。未来,他们父子将江湖守望,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