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平:行远怀恩,构建“校友-母校”发展共同体
在复旦管院无锡校友联络处里,王增平是高度活跃的一位。作为管理着上海、无锡两地企业的成功企业家,他始终感念学院的培养,自己事业的腾飞与母校休戚相关、紧密相连。他也始终关心着学院发展,饮水思源、行远怀恩,王增平身体力行地从精神和物质层面积极反哺母校,为构建“校友-母校”发展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积极投身校友工作,为校友们搭建沟通协作、交流对话及探索新知的平台;多次参与学院捐赠项目,支持新院区建设……他的身上,彰显出管院校友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
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共同发展
自2011年从复旦-港大IMBA项目毕业后,王增平便开始参与校友工作和服务。由于自己所处行业的天然链接,他主动请缨出任明博学社能鉴渡化工新能源俱乐部理事,为俱乐部发展和在校友群体中扩大影响力做出了许多努力。谈及初心,他表示:“我做的项目与新能源、碳捕捉、封存与再利用技术相关,这与俱乐部的重点关注方向高度一致。和校友们交流也让我能及时获取行业前沿动态,并且深化了与国际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关系。”
在王增平看来,加入复旦管院无锡校友联络处,也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因为创办的企业地处无锡,他经常会参加当地校友联络处举办的各种活动,一来二去就成为了工作组中的一员。怀着一颗凝聚校友的赤诚之心,他参与发起并组织了多项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搭建不同的合作平台,为校友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和意义的服务。


此外,在配合2008级复旦EMBA校友、无锡校友联络处主任李小宁的工作时,王增平开创性地将企业管理思路引入到日常工作中,建立起一个良性的校友资金募集机制,成功解决了在筹措资金方面遇到的问题,赢得了联络处校友们的一致好评。
王增平表示,有机会深度参与校友联络处的各项工作,不仅是他的荣幸,也是校友应尽的责任。“学院为校友们提供了高起点的优质平台,让大家能够施展专长,在取得事业突破的同时实现人生的价值,对此我十分感激,回报母校是我应该做的事。”
感恩于行,母校与校友双向赋能
创业之前,王增平已经在国企和外企历练多年。为了走好高新科技创业之路,他选择求学复旦-港大IMBA项目,接受系统的国际化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毕业之后与母校的羁绊竟然越来越深,校友之间的情谊也好似浓酒,愈久愈醇。
在创办公司后,每当王增平遇到搭建股权架构、引入投资,以及员工激励措施等方面的疑难问题,他都会向相关领域的专业校友咨询“取经”;受学院“科创战略”的启发,他注重“技术突破”与“管理思维”双管齐下,逐渐找准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双向赋能”是母校与校友之间理想的关系。在攀登事业高峰的道路上,母校和校友们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有力的帮助。”王增平坦言,校友之间天然存在情感纽带与信任基因,这一身份是洽谈业务时的连接点和“润滑剂”。所以他在拜访同为校友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时,总是大胆亮出“身份”,以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所以,他心怀感恩。王增平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多项捐赠项目,以实际行动感恩和反哺母校。2015年,他与同为复旦人的儿子王铨康(2013级复旦大学物理系)一起奔赴青海,捐赠建设青海省乐都区成台乡中心小学的“萌基金-萌芽图书室”;2023年,他为支持学院新院区建设,多次参加“印记永恒”项目捐赠,以十万元的累积捐赠额,将“无锡校友联络处”和企业名这两个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词,留在了新院区。

谈及捐赠的初衷,王增平表示,“校友反哺母校是校友的自然反应,也是自我完善、回馈社会的方式和途径。管院是一个大家庭,我希望能够为集体贡献绵薄之力。”
对于未来的发展,他毫不犹豫的回答,“继续在构建“校友-母校”发展共同体的道路上蓄力奋斗,再启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