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2009年,万丰奥特成功入驻2010年上海世博会民企馆,成为中国民企“第一阵营”中重要一员。
艰难创业,不断创新
从百来人的民营小厂到7000多名员工、下辖15家子公司的股份制大型工业企业,从单一的铝轮产业发展到零部件、机械装备、金融投资、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产业,陈爱莲始终没有停止过创业、创新的脚步。
1994年,陈爱莲带着东挪西凑借来的几十万元钱起家,上马摩托车铝轮项目。当时,生产厂房是临时租用的,生产技术是向别人学的,条件十分艰苦。陈爱莲却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努力做到最好。三年后,在一次行业产品竞争力调查中,万丰奥特一举夺得了“品牌市场占有率”、“品牌质量满意率”、“购买首选率”、“品牌综合竞争力”4项冠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万丰”旗下的主营业务――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受到较大影响。陈爱莲带领团队及时调整、整合非优势产业,为“过冬”准备充足资金,同时,坚持把最主要的资源投入主业,借危机转型升级,做精产品、做强主业、做大产业——
从国际市场为主转向国内市场,从美国市场为主转向欧洲、亚洲市场;
率先在业内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首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外留学生创业园、国外智力引进项目示范基地等5个高层次技术创新载体;
加快美国、英国、日本等海外研发中心建设,迅速研发新产品;
投资3亿元引进国际最先进的锻造工艺,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
投资近1亿元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通过轻量化设计、采用煤气代替燃油等创新措施,年节约成本1500多万元;
2009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20项、省级新产品12项、授权专利58项、制订国家标准5项;
成立投资公司,向金融投资领域进军……
陈爱莲与她的“万丰”不仅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而且逆势飞扬,在行业中率先企稳回升,2009年销售额与利税创历史新高。
凝聚人才,建设团队
陈爱莲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万丰的高速成长中,陈爱莲带出了一支强有力的团队。万丰不仅有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多专业、多层次人才,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组织结构;不仅有人才培养和物质激励制度,也形成了坚强的文化凝聚力。
在创业初期,为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外聘人才是万丰最常用的手段。随着万丰的快速壮大和在行业内地位的提高,内部培养成为万丰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陈爱莲自己更是常年坚持进修、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水平。
尽管时间很紧,陈爱莲每年都要到高校进修。在复旦大学读EMBA时,为了赶第二天的课,她常常连夜从新昌赶到上海。在复旦学习时,一次讲内部质量控制课,老师布置完作业后,陈爱莲以万丰的实际情况为例第一个上交了作业。老师拿着她的作业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大家提出了整改意见。陈爱莲就把这份成果带回企业实施。每次出差或学习回来,陈爱莲也总是召集人员,讲述她听到的新观念和感悟,带动整个团队的学习氛围。
为了打造学习型团队,万丰还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每年投入几百万元安排优秀骨干到国内著名院校研修,派遣专业技术人员赴英、美、日等国深造。万丰每年投入的培训费用多达1000多万元。
“人人都可成才。”在陈爱莲看来,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是对他们最大的关爱,在“万丰”,无论是基层工人还是管理人员,只要有理想、有抱负,都有机会施展才能。
创造幸福,回报社会
陈爱莲领导的万丰,有着不断超越自我的追求。在这里,他们的目标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回报社会的价值。
万丰设立了多个专项救助基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建文化中心、铺路、修桥、安排残疾人就业;设立教育基金,支持中小学教育,兴办希望小学;万丰还支持体育事业,如赞助全国青少年田锦赛、世界女篮联赛、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据统计,在这些活动中,万丰累计投入金额达3000多万元,并设立1亿元的慈善基金,不断将爱心撒向需要帮助的群体。
在带领企业发展和对社会的回报中,陈爱莲也收获着社会各界的认可和人们的爱戴,她先后荣获中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杰出女性、华夏巾帼爱心使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07,作为浙江新经济组织的惟一代言人,她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