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蓝墨水精英论坛-南京
中国转型经济需要怎样的商业人才:企业家抑或职业经理?

袁亦:在这样一个转型的经济时代,通俗来讲,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创新的经济转型,中国所有企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的形势和环境下,各位认为企业家更重要?还是职业经理人更重要?因为你们三个都来自不同的角色,林总是自己既是老板,也是职业经理人,刘总也是经理人。我认为我本家也是经理人,他是专业人士。我请大家发表一下意见,谈一下。
刘志坚:一定是先有企业家,才有职业经理人的职位。企业家也能做职业经理人的事情。
袁峥怡:我觉得这个也可取决于发展在什么阶段。如果初级阶段,企业家可能要做职业经理人?因为企业家创业的话,职业经理人变成企业家比较多,如果本身有企业家的经验,也是完全可以承担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当公司变大了,可能就需要有职业经理人了,因为企业家只有这么多的时间,他可能更关心的是战略的发展,下一步新的产品是什么领域,没有太多时间做管理。如果只能选择一个的话,我也同意是做企业家,但是最好是有职业经理人经验的企业家。
林淑丽:现在的社会,中国老板很多,我曾经听到一个数据说,中国老板多到什么程度?三个人当中有一个人就有一个是老板,这个数字可能夸张了一点。
我觉得外企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很多的职业经理人。很遗憾的,没有看到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希望中国多一点既有职业经理人知识架构的企业家,这样我们的职业经理人就能和企业家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袁亦:下一个问题,二位职业经理人,刚才我在听刘总演讲的时候,他讲到了一个坚持和妥协,平衡六大关系,其中有一项关系就是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妥协,这个里面实际上带来的就是第二个问题,你在和董事会的沟通当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包括一些你的感想。
刘志坚:我觉得最大的就是长期和短期利益的不一致。因为在职业经理人的位置,希望今天能够多赚钱,明天也能够多赚钱,但是老板看得更长,更希望企业能有长期的利益。
打个比方,我今天出去卖茶叶蛋,突然下大雨,可以卖比较高的价钱,作为职业经理人可能会做,但是作为老板不会做,因为对于企业的长期价值作用不大,我现在已经完全认同老板对于长期的利益的考量。
有时候老板的意见和我认为正确的做法不一样,作为职业经理人,我会向老板表达自己的看法,坚持我的看法。如果我不坚持的话,我对于老板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袁峥怡:我觉得一定要有冲突,没有冲突不好。刚才两位也都讲了很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可能具备的素质很多是一样的。另一个是授权的问题,老板给企业家授权多少的问题,他能够做多少的问题,这是两个之间要经过磨合之后得出的结论。
在授权范围之内,这个企业家就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际上最关键的,如果我是老板的话最主要是赚钱,更希望长期赚钱,关键是授权授多长时间,授多少。有的成功的可以把企业做大,有的不成功的企业会散伙,这个授权是必须的。
袁亦:大家在看嘉宾进行讨论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嘉宾,你们可以写在纸上,我们把它收上来,最后我们请嘉宾做一下回答。
袁总,刚才听你跟大家分享的时候,基于你在国外留洋的背景,结合刘总讲的妥协,特别是谈到妥协,我就想问你一个文化上的问题,因为你有这样的双重背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其实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悲剧,这些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之间到最后分道扬镳,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是不是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其实妥协是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文化当中缺少妥协的文化。我可能说的过分一点,就是你死我活,我有权利,你一定要听我的,你一定要服从我,我一定要战胜你,我把它归结为你死我活,不一定全面,妥协的文化是不是来自于西方,所以它的企业能够像刚才刘总讲的那样,西方能够做到妥协与坚持的平衡,但是在中国能够做到这样是不是比较困难?
袁峥怡: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个文化上面有所不同。比如说我在美国读MBA的时候,我有一个感受,我觉得国外的同学,聆听的能力比我们强一点。我们上课的话,现在复旦很多都是这么做了,上课的时候就是案例教学,拿一个案例出来的话,就是做一个讨论,从来都没有正确答案的,只要有道理都是对的。至少我当年在复旦的时候,不是这样一个情况,主要是老师讲我们听。东方是一个很权威性的社会,确实有这样的影响。我觉得也受发展阶段的影响。
美国搞私有化已经搞了200多年,我们自由化没有那么长时间。以前是一个国有的体系,现在还有很多是国有企业,基本上老板说什么都是对的。中国的这个私有化体系才刚刚起步,我们产业发展的过程,欺世盗现在来说,民营企业主要还是家族史的经营,很自然的,我是老板,你来这边工作,就得服从我。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阶段,也许我们再过10年20年之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可能会有所不同。
刘志坚:其实我们看到很多的案例,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有时分歧比较大,我感觉更多的还是价值观的问题,中国的企业相对来说比较年轻,企业宣扬价值观的强度不是很大。我觉许多跨国公司花了大量的时间,主要是在宣扬它企业的文化和企业价值观,投入了很多,结果是员工的价值观基本上是趋于一致的,中国公司员工的价值观差异相对大一些,这可能也是分歧的一个原因。
袁亦:非常感谢袁总、刘总。下一个问题我们要问一下创业性的企业家。林总,你把公司的业务全全交给职业经理人是不是放心?作为企业家,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林淑丽:我第一个也阶段,前面的十年做IT分销,我们已经完全交出去,我是分两个公司,交给两个经理去做的。现在GPU的这个正在导入一些比较高端的职业经理人。
我认为我作为企业家,对这个职业经理人到底放不放心,在选择职业经理人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理想状态是请一个德才兼备的一个人才。德才兼备的人才真的很难得,如果两者不能兼得的情况下,我们会偏重一个有德的人才。两个职业经理人就有一个特点,有一个职业经理人论才,其实不是非常的优秀,但是他的德非常优秀,对他很放心,我们可以给他时间,给他成长的一个机会。
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能不能放心?从用人角度来说,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既然用了就不要怀疑他。我自己要做好一件事情,就是我要控制住他,你如果控制不住的话,那就是自我安慰。
袁亦:这个问题大家注意了,他们三个是不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理想的职业经理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因为你们的社会角色不一样,看看你们对职业经理人的描述是怎么样的?林总,你作为企业家,你能不能把你刚才说的德才兼备再具体的讲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职业经理人,你刚才说的德才兼备,能不能稍微再具像一点?就是给我们描述一下理想化的职业经理人是什么样的?
林淑丽:首先我们还是强调“德”,要做一个让大家放心的人。我觉得作为理想的职业经理人,他必须满足的一个条件,就是做一个让人放心的人。
第二个条件,我觉得他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人生格局可以向上提的。
我知道我们很多人核心的中层管理干部,虽然不是MBA学院还是什么学院毕业出来的,我们都是一步步打拼出来的。其实我们的那些核心干部管理知识都非常缺失,这个缺失并不重要,他会有非常强大的吸收知识的能力,而且很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最怕的一种就是抱着自己原来会的技能不放。我现在的职业经理人就有这种情况,你告诉他这个会的东西,你一定要传给你下面的员工,你要跑到前面去学你不会的东西。如果对这件事情非常抗拒,这个人我觉得就不能去培养他。他如果很乐意去接受,我就愿意去培养他。
所以我们在公司里面一直倡导成就别人就等于成就自己。这样你的下属才愿意跟着你跑。
刘志坚:你已经说到了职业经理人的想法。人和人之间建立信任是最难的。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对所有人都信任,因此才有授权管理、有过程控制,有流程管理。
最理想的职业经理人,我想改成最合适的职业经理人更恰当。如果需要驾驭一匹马,这个人有驾驭千军万马的能力,这个候选人并不理想,因为企业请不起他,不同阶段,不同历史、不同高度的企业,需要的职业经理人完全是不同的,满意就好,没有真正的最好。
袁峥怡:我基本上都同意。我的观点呢,我自己觉得其实人才有很多共性。很多职业经理人,很多企业家原来是职业经理人,他做了一段时间的职业经理人之后,他觉得对自己的风险和潜在回报的把控有把握了,他自己去做企业家了。
职业经理人有哪些是比较好的?老板比较喜欢的?除了刚才你们说的这么多点的话,我觉得第一个要有足够的实战经验。企业一生不能创业太多次,如果创业太多次,就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一生之中有可能可以尝试不同的东西。如果他有不同的经验,可以适用于这个企业是好事。
因为他不是老板,他要有很高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和老伴配合好。
袁亦:下面还有一个问题,各位认为,职业经理人究竟具不具备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职业经理人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精神?
刘志坚:骨子里每个人都会有创业的想法,有没有这个机缘,主要还是胆识的问题。看到机会时有人想看得更清楚,但是全都看清楚时已经没有机会了,我真的很佩服一些企业家看着有机会就敢冲的勇气,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想的太多了,所以错失了很多机会。
林淑丽:当有一个创业机会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企业家一定是义无反顾的就去抓他,职业经理人会想两下再去抓他。他如果觉得我有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我愿意去那个更加安全的环境里面。
大家不要看成功的企业家很风光,因为是100个倒下去的企业家之后才站起来一个。我现在看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这两个角色,我认为是人生的两种风景,哪个风景到底更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而是在于你自己更喜欢什么风景。
刘志坚:职业经理人专业就是团结所有人干成事情。成功的企业家是一个风景,非常不容易,倒下了这么多,存活的很少。职业经理人不是那么的风光,但是碰到大的失败概率不大,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承受的风险是不一样的。
袁峥怡:我没有太多补充了,我现在还在想这个事情。就像林总说的,要想想才能做这个事情。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职业经理人可能更偏于理性一点,企业家创业的可能偏于感性一点,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太理性的人做创业比较辛苦,也确实是。两种不同的风景,完全是自己的一个选择,我觉得两种做法都可以成功。
袁亦:三位都在复旦大学学习过,无论是作为职业经理人,还是作为企业家,还是作为企业家监理人也好,能不能谈谈这几年当中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或者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收获?
袁峥怡:我其实是离开管院时间最长的,我刚才也做了一些分享。
第一,非常扎实的一个基础。因为我念的是本科,实际上我的基本功是在管院打下的。当时学了很多课程懵懵懂懂的,不知道,现在回过头来,20年前的到现在受益匪浅。我当时念的管理科学,对我数字方面的一些能力和敏感性也有很大的提高和帮助。
我记得去念MBA,第一年有一个免试的做法,免掉的话,你可以选多一些选修课,这个学费也不便宜,我想我多学一点好啊,赶紧去考试,居然也都通过了。看来这个基础的功课是非常强的。
第二,我觉得还是一个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精神,不断得多一点增加自己的事业,多一点了解。五点去食堂吃饭,六点钟背着书包到二教三教,风雨无阻的。
第三,还有勤工俭学,虽然每个月几十块钱,但是我觉得把我所学的运用到实际当中非常有帮助。
刘志坚:知识改变命运,感谢复旦改变了我的命运。
林淑丽:我做一个对比来跟大家说,大家可能有一个体悟。如果哪天有机会碰到我先生可别说。
我们1999年跟先生一起读MBA,他读的是其他大学的MBA。我觉得我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第一个收获是增加了我的自信,原来我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复旦大学深厚的底蕴会无形中让你有一种自豪感,对我自己来说,对我自己克服一个自卑的情节起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
我们说在学校里面学的知识先不对比,就对比我们毕业以后,我们一个不同的情形。我们毕业只有,我们的同学,我们的学校不断会有活动,所以我们经常会跑回复旦大学,因为是同学聚会,包括复旦大学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有一些龙舟赛啊,我经常带着我先生到处跑。那个时候我发现我先生没有任何声音。我先生跟我混多了以后,后来一到我们班上参加活动,我们的男同学就会调侃他,你又带家属来了。我们班上的同学就聘请他当我们班上的一个名义同学。
这是我一个很深的感受,你跟着名校走,除了你的学习收获以外,学校给你的手续支持,包括给你的人脉,这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
袁亦:我觉得有一点出乎我的意料,大家问的问题非常多,请原谅,我们只能选择一部分,有一部分是针对我们三位的,你们都可以回答。还有一类写的很清楚,分别刘先生、袁先生、林女士,我觉得可以抢答,我先把针对三人问题的先掏出来。
请问各位,在面临选择的过程当中,是如何抉择的?他需要知道如何去取舍。因为每一个选择都有不明确性,所以我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都很纠结,希望能够回答。谢谢。可能他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和机会,他很纠结。因为人年轻的时候,机会非常多,可能性很多,道路很多。
刘志坚:因为我做选择并不多,我很少有选择。但是我如果有机会选择,第一,我究竟要什么,最想要的是什么,不要想那么多,选择离我最想要的东西最接近的。
袁峥怡:这个题目很大,可能考虑的要点也不一样,如果我来回答的话,我觉得可能是两个方向吧,第一个还是你的感觉,你自己最想做什么事情,所以你得基本上有一个靶子让你打。然后你要去寻找信息,去论证,这个想象跟你原来的想象是不是一样的,听一些过来人的想法,然后根据你既定的方案,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方案,但是中间一定要保持灵活性。这个问题比较大,所以我是这样的一个套路。
林淑丽:我的观点是不要选择。其实没有太多的机会给我做选择。就像我在研究HR,我觉得每一个认真的能够明白自己职业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非常难的一个事情。我花了20年,现在大概有一点点明白了。其实都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我曾经也一直在抱怨自己,我在环球的三年编辑,那三年白待了,自己的人生里面怎么走了这么多的弯路,我今天回来不认为这是一个弯路。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他一定为你打开一扇门。第一个去做一个我不会做的事情,一个,这个事情不管喜欢不喜欢,赚钱不赚钱,问自己一个问题,能不能为我的职业生涯添砖加瓦。
你不知道自己如何选择,你就去做就行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添砖加瓦,迟早有一天,你的经历会让你的人生变得辉煌。
刘志坚:刚刚想说什么呢?其实还是有两点,看长一点,不要看短。我毕业的时候在想这个工作能够让我学到更多的东西,因此我将来会更有价值。当下的钱真的不值钱,因为通货膨胀存在,眼光看得远一点。
第二,我和我的同事会常常说,我们很累,为什么累?因为我们在做我们不会的事情。如果每天都做做简单的事情,未来的发展空间就会小一些。所以去想去做自己不会的事情,短期压力会很大,眼光放远一点,将来自己会更值有价值。
袁亦:因为我看年轻人很多,作为过来人,我想说一下。你的人生每一段经历都不是浪费,但这是有前提的,在什么前提下不是浪费呢?你走过每一段的时候,你都会去总结,如果你学会这样做了,你去反思走过的每一段路,不管它带给你的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善于回头看,并善于总结的人,你就一定会成功。就怕你连想都不想,就怕你走到人生的尽头什么都不想,这是最失败的。
请问,你们三位心目中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是谁?
林淑丽:我先说一个我比较敬仰的企业家。来自上海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易发久老师,我非常崇尚他的一点是什么呢?真的是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在努力。我听到他们公司有人在抱怨,我们户跑单,有很多大单子,一些大企业的单子,我们老师从来不陪我们跑这些单子。从我听第一遍到最后一遍,他都是充满激情的讲下来。
去年培训行业来了一次地震,也跟影响力的关联非常大。地震之后过来又回归,从哪离开始就从哪里结束,他们跟联创世纪分享完的一个心态,他很平和,他自己总结是一个鲁商。
企业家和商人有一个最大的区别,企业家是扛着社会责任的,商人是只考虑自己口袋里面的钱。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更多有责任的企业家,谢谢。
刘志坚:职业经理人我不敢说,有太多优秀的名字了。企业家我倒是想到了一个,大家回头想想,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还有多少企业家依旧辉煌的?我想到了鲁冠球先生。一个企业最难的不是成功,也不是抓住机会,而是要经历那么多的波峰波谷还依然在,后面藏的一定不是运气,我非常佩服这种企业家对企业长期的驾驭能力。
袁峥怡:因为我的这个背景情况,可能我举一位老外的,实际上也是我曾经的一位同事,他是瑞士信贷投资银行的首席执行官CEO,非常传奇的一个人,他在瑞士信贷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成功的把瑞士信贷带过了金融危机。这次金融海啸杀伤力非常大。他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因为他在管理银行的过程中,在刚刚出现最初的时候,他毅然决然非常果断,当市场情况不好的话,CDO的资产价格会往下掉,只要有市场在,它会回上来。但是他当时的一个判断非常动荡,他毅然决然的把我们CDO的资产用一定的折价给变卖了。在整个危机之后,在半年以后,基本上我们的风险资产就减到了最低。我们是唯一一家没有拿政府钱的,创造了连续七个记录,对我们的员工来说,他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但是非常可惜,他去年因为癌症就去世了,我们非常不舍,因为他真的是鞠躬尽瘁。他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他对这个公司,对整个行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因为我们做了之后,有其他行业仿效了这个工作。这个问题问的比较急,但这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职业经理人。我也希望大家要注意身体,不是说一定要这样子。
袁亦:因为时间关系,针对三个人的问题,我们只能选择这么多。下面交给刘总。他们也提了一些问题,我们先把压力给刘总。
有一个朋友提问,如何得到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同事在工作中的配合?这是一个非常具像的问题。
刘志坚:去找共同点,这个事情能不能帮到其他部门的同事,一定有共同点,别人才会配合你。如果没有,你就想以前有没有帮过别人,所以要积德行善。
袁亦:刘总,我现在也任职于一家大的集团,我非常热爱这个公司,能不能给一个职业规划?特别是针对这种职业人的规划建议。
刘志坚:第一,你如果一定要问规划,我们要看这个行业究竟有什么趋势,第二,作为销售来说,找这个行业最好的公司,服务这个行业最大的客户,当然,先要把自己武装起来,才能找到最高端的客户。最高端的客户有什么好处?因为他足够高端,所以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我们还能进到这个圈子。
袁亦:下面把话筒交给袁总。中国经济转型期间,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会持续到何时?在中国现在投身金融行业是否有风险?
袁峥怡:我非常看好中国的金融行业,我也非常支持和鼓励各位,如果对金融行业有兴趣的,去投身这个行业。因为中国的金融行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这么多年走过来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中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人口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年轻化的群体。下一步的发展,不管你进入哪个行业发展,金融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国际金融为己有没有太多的影响,除了我们公司,我刚才说了这个情况,影响不是这么大,因为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的复出也影响到我们中国,可能是从出口拉动到消费拉动。因为我们的人口年轻,我们的人口庞大,如果我们要做量的话很容易就做上去。
做什么都有风险,但是金融是非常有潜力的一个行业。
袁亦:从你商业银行的工作经验来看,对投资工作是不是有明显的帮助?这位提问者说,商业工作信贷人员希望投入其他银行工作,有什么样的建议?
袁峥怡:这个是我当时专业的时候想的很多的问题。我也做了很多研究和过来人有很多的交流。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传承性。因为商业银行里面涉及到了对企业报表的研究,因为要做信贷一定要做研究,这个和投行是非常接近的。看到这些指标到商业银行贷款,一个资产负债表,要么就是股票,要么就是债。
我自己个人的话,我做了投行,我现在主要是负责金融机构,其实我的客户主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因为我对他们这个行业是相对比较了解的。包括我刚刚入行的时候,我进入高盛,我当时做的第一份工作,是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中一大银行,这还是在金融体系改革之前,当时不良资产将近30%,现在是1%左右。我当时做的工作是什么?因为我在汇丰有五年的工作经验,因为是管理实习生,在这个银行里面各个部门都转了一下,每个部门做几个月,所以大部分工作都知道怎么样。
我做的第一个工作是写一个诊断报告,花一个月的时间,跟银行所有部门的人聊天,了解基本的情况,我再花一个月的时间写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大概三四百页纸。从业务模式、产品开发等等各个方面,把我以前学的东西写在这个里面,再花一个月时间跟各个部门交流,然后再制定一个方案,最后去实施。
我以前在商业银行学的这些东西都用得上。
转行业,要看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你做每一行的话,都可以找到你自己的一个空间,一定要自己感兴趣。是不是商业银行转企业银行不行?当然也可以。
第二,要有足够的灵活性,要找到你自己的空间。
袁亦:林总要回答了。你觉得创业型的企业发展到什么程度的时候,企业家可以不用为自己公司的事情做到事无巨细?
林淑丽:从企业的周期来说,企业有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成长期一定是企业家是事无巨细的管理企业的每个环节。到了发展期,企业家需要这样的理念,在一个企业里面,最需要学习的就是企业家,因为他得带领着整个公司的员工拼命往前跑。只要进入了这个发展期,企业家就要开始放手了。他没有一个明显的分割界限。
其实我告诉大家,我在整个公司里面的一个角色。最核心的角色就是一个救火队员。哪里起火了就到哪里去救。在我这个阶段,哪个部门哪一项管理工作对我这个节点是最重要的,他的次序一段,这个公司就容易出问题,这个职能或者这个功能必须自己先弄明白以后,然后赶紧找到核心的人员把它顶上去,然后再去解决下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还没有到一个成熟期,还在发展期。
我每次做事情,都是把公司里面最需要去条理的一个部门弄好以后,马上找到相应的人到那个岗位上。到成熟期就不敢说了,因为我没有经历过。
袁亦:第二个问题,在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创业过程当中,你一定看到周围可能有一些公司没有坚持做下去的,或者破产的,你认为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而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创业的阶段需要避免什么?
林淑丽:以我第一个阶段的创业经验来说,我们看到我们行业的很多公司,基本上是这样的轨迹。一开始创业,自己就蹲在门店里面当店长,生意做得很好,然后就去开第二家,我们行业开到第五家就基本关了,然后五家变成一家,最后就关掉了。
从初创一直上升五家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企业家,我们国内很多的企业家,我觉得不能算企业家,我觉得是创业者,都会纳入到这个循环里面去,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个人知识体系和他的学习能力支撑不到他向前发展。
我觉得你的企业能够做到多大,我并不认为企业做的越大越好,如果企业做大以后,你对企业没有驾驭能力,你还是宁可把企业停留在自己能够驾驭的地步不就好了。再往前跑,你个人的能力达不到的话,你会摔的很惨。
袁亦:我们还有大概十分钟的时间,我想还要再进行一下互动。下面的同学可以举手提问。有三到四个这样的机会。我希望你们有针对性的,不要浪费这样的时间。你就说这个问题是刘总,这个问题袁总,或者林总,这样有针对性,就能够提高效率,好吗?
提问:我想问袁总一个问题。你认为自从金融危机以后,我们都知道到现在投行谁也没有为此付出过代价,你知道这个是合理的吗?
袁峥怡:其实代价很大的,你不知道。这个事情要说就说大了。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整个金融危机有很多说法,投行扮演了很多的角色,这个跟宏观政策有很大的关系。美国长期来的一个比较宽松的经济政策,到利率相对比较低的一个水平,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涉及到信用评级公司,这是一个大系统的问题。
你说在投行业的工作者,因为有很多公司倒闭,有很多裁员,有很多人失去了工作,还在这边的话,其实现在的整个薪酬机制,也已经跟原来完全不一样,现在的薪酬机制可能更注重长期的,是把这个回报和公司的收益,或者公司承担的风险更加密切的结合。应该说还是有很大的变化。
现在你看整个全球的话,一个大的趋势就是保守监管,所有的行业去杠杆化,自营业务要大量的限制。实际上,华尔街最关键的是什么?为什么华尔街是华尔街?为什么上海和深圳两地加起来的市场是股值是全球第二呢?为什么华尔街还是华尔街?它是一个创造力,创造力是什么?是需要激励。每一次金融危机之后,每一次大萧条之后,一定有一个更加保守的趋态。
华尔街里面的头脑,就是华尔街最关键的一个要素,这个还是会发挥一个作用。一定有其他的办法,但可能还有危机。这个危机在我们现在来看,可能是一个短期的现象,深受打击,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对我来说更是,因为我是一个从业人员。如果用一百年一千年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周期的过程。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
提问:创业模式要有创新,可以在一个模式下的创新,还有一个管理创新,能不能具体谈一下?今天也提到过管理中利益分配和资源整合很重要,谈的过程中,利益分配和资源整合能不能详细说一下?谢谢。
林淑丽:你的第一个问题是说创新的问题。告诉大家,我自己是一个特别没有创意的一个人,特别循规蹈矩的一个人。
我经常跟大家分享的时候,其实传统产业有很多得成功机会,这里面传统行业就不涉及到产品的创新,更多的就是管理的创新。从我个人来说,在管理公司的第一个期间和第二个期间,我有一段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我管了半年的餐饮企业,其实餐饮企业是最传统的一个企业。我们进去以后,刚开始前面三个月,我真是觉得餐饮行业这么苦,我再也不做餐饮行业了,我到现在都非常想去做餐饮行业,为什么呢?最后比的不是菜炒都有多好,比的是你的创新和你会不会做文化。这里有很多创新的方法。曾经我也跟一个在餐饮行业做的达人在一起,当我跟他在一起聊餐饮业的时候就有一种冲动,特别有意思。
现在的IT行业谈不上创新,我他山之石的把每一个环节做好,落地。
好好把管理学来的知识在企业里面落地,把这些基本功做好以后,我觉得才能谈得上创新的商业模式,有一个创新的产品,以后我们怎么样把它的职场做起来。
第二个问题资源整合。资源整合特别想提的一点,当你要做大企业的时候,一定不是靠你一个人的能力能够做好的。一次创业,这个企业是我的,二次创业不敢想这个公司百分之百是我的,我们一定要找专业人士。我们最近吸引了两个从外企过来的高管。我前面十年的创业经验,给我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是什么呢?我把公司整个利益分配的架构给弄清楚了,谈到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分钱的问题。
前面有一个问题我特别想分享的,我们在谈到说,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冲突的时候,我个人有一个很大的体会,今天我们为什么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结合不好?是因为我们商业土壤不够完备。因为我们的企业家传统的观念,企业家都有一个观点,这个企业是我的,钱赚了归我的。这个年头谁都想成就自己。当你想说这个企业赚的钱都归我的,人就不跟着你走。企业家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素质,就是你需要有一个分钱的一个薪量。这样你就可以很好的做资源整合。
你一定要明白一点,当企业大了以后,一定是专业人士在这里面去发挥他的专业职能,你才能把自己的企业做好。所以我觉得从资源整合这一块解决的是分钱的问题,把分钱的问题解决了,你的资源就进来了。
提问:袁先生,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到复旦管院,再到香港汇丰,一直到现在,你都是一个非常的专业人士,是什么成就了你这样的高度?有什么阻碍了你达到你梦想的高度?当你年轻的时候,刚本科毕业的时候,你是如何认真清晰的认识自己?分析自我?然后发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谢谢。
袁峥怡:非常感谢。我也一直自己问自己这个问题。
长话短说吧。可能更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给自己有一点时间,可以去想一下我下一步要做什么,然后不断的去处理你周围的信息,然后为你下一步去做一个规划。简单说可能就是这样。
当年我在复旦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会今天坐在这里跟你分享。我也不知道未来10年20年以后我会怎么样。因为这个世界有很多诱惑,有很多有吸引力的,有很多信息,如果你每天要去处理这些信息的话,你可能就没有时间自己去想。你先要想去做什么,然后再去看你的想法。
袁亦:因为时间关系,我也有很多问题想问,但是时间到了。以后我们再找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