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一个从事商业的文人
复旦大学IMBA项目01级的宋玉校友一直行走在属于自己的追求之路上:到复旦读书是“求索”,创立汉天文化是一路的“摸索”,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则关乎他对人生的“探索”。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结,令他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他的生活,也因之而焕发出别样光彩。

跨专业的华丽转身
来复旦学习前的宋玉是一名医生,当时他的脑中还没有任何创业构想,更不用说以传统文化来做创意产业这一蓝图了。回想起当初的求学动机,宋玉一边感慨岁月如歌,一边打趣道:“就是因为学校离家近嘛。”一席话引得众人大笑。“其实是因为受到一位学长的影响,他也是复旦IMBA的校友,他让我认识到跨过一个专业、去学习另一个与原专业完全不相关的知识还是很有意思的。”就这样,2001年,宋玉怀着他那份纯粹的“求学”梦想,来到了离家不远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学习。
开始“求索”的日子是很艰难的,虽然《管理沟通》、《管理经济学》等课程为宋玉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他坦言:“很多东西我都不懂,还要理解英文的课程,的确是很大的挑战。”凭着那份“喜欢一样东西就不断地去研究它、了解它”的干劲,宋玉还是把所有课程都“啃”了下来。在他的记忆里,在复旦最快乐的时光,就是邀三五同窗好友,相约周末的茶馆,大家一起讨论案例、完成作业。
学院“案例教学”的授课方式看似简单,却能激发最多的讨论、最有启发性的智慧碰撞,正是这一点让宋玉受益良多:“每个同学对案例都有自己的看法,不断的交流和探讨拓宽了我的思维空间,对于我后来思想方法的形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虽然已毕业数年,但乐于“求索”的宋玉总会在点滴之中积累灵感、在实践之中获得思维的创新。公司创业之初,为了设计汉服,他和他的设计团队从字画、泥塑中“考古”,发掘出宝贵的设计资料;举办“慢呼吸沙龙”期间,他又悉心向各领域的国学教授和学者学习,逐步赋予公司以深沉而持久的企业文化内涵。
短短几年的学习,不仅让宋玉实现了华丽转身,在新的天地里放手一搏;更让他结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同学朋友。毕业之后他和昔日同窗也不忘常常联系,最近他们还打算一起去近郊游玩两天。“我慢慢发现,和老同学间的谈话从最初的谈商业、谈工作,逐渐扩展到聊生活趣事、聊子女教育等,这说明我们的人生也在慢慢增添新的内容吧。”宋玉感慨道。这个由复旦IMBA项目而结识的集体,已经在岁月中融合为了一个大家庭,为彼此的事业和生活提供着绵长、温润的力量。
黎明前的摸索

2005年末,国内兴起了一股“汉服热”,与之相伴的是“现代私塾”、“读经运动”、“国学热”等一系列民族传统文化现象的升温。那一年,宋玉刚从复旦毕业不久,创业的念头时常在心里打转;只是到底做什么项目,他一直还没有确定下来。读书的经历激发了他的很多创意,而现在到了要付诸实施的时候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宋玉在《新民周刊》上读到了一篇关于汉服的长篇报道,深受启发的他即刻给当时上海的汉服运动发起者打去了一个电话,进行了一次长谈。随后,从汉服概念出发、以文化创意为突破口的创业思路就逐渐在他的脑中形成了。他将公司取名“汉天”,灵感来自汉武帝年号之一的“天汉”——既大气庄重,又隐含了公司的核心要素“汉服”。
公司创立最初的两年多,宋玉和他的团队“做了大量的事,只是不太盈利”。当时汉天文化主要经营“汉服定制”和“文化创意活动”,其中为某银行举办的公司年会获得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次“好口彩”:在一个老北京的四合院里,企业的嘉宾都身着华彩汉服,参与一系列传统礼仪和表演,古典味道十足的现场仿佛有一种时空交错感……尽管如此,公司最初的经营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订单很多,但工作量和盈利不对等。”这样的状况从2006年持续到了2008年。
2008年,汉天文化参与了世博会,这成为它发展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宋玉至今还清晰得记得在5月28、29、30日的这三天,在公众参与馆的“秀”空间活动上,汉天文化为数万游客献上了传统汉服秀和周制婚礼展示,被公众参与馆评选为最吸引观众的演出节目;之后汉天文化又入选了“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设计公司”。对于世博会上的精彩“出镜”,宋玉还不忘幽默地谦虚一把:“因为我们之前的节目之一是剪纸表演,比较静态;而我们的服装展示又是动态的。动静结合,又有那么多美女模特在台上,确实吸引了不少关注。”世博会的契机使得汉天文化走到了更多人面前,也使得更多人开始关注汉服和传统,并且还是在“全国性的高度”,这令宋玉感到尤为自豪。
然而,在世博会上取得的成功并未使宋玉的创业之路从此一帆风顺。在西方时尚“大举入侵”国内市场的情况下,如何让习惯了“欧美范”、“日韩风”的现代人接受传统服饰,这成了汉天文化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想让汉服融入现代生活,我也我相信它一定能够融入。但公司进入这个市场比较早,我们需要等待这样的时机。”“其实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反而喜欢中国文化,连爱马仕都开创了"上下"品牌”。以往汉天文化主要以“秀”为主,结果总是活动非常吸引人,很少会买来自己穿;而从2009年开始,宋玉和他的同事们对汉服进行了更多时尚化的设计,力求使其更有现代感、更能被大家所接受。为此他还邀请了服装界盛名的法国ESMOD服装学院华裔教授熊有雯教授加入团队,操刀服装设计,希望走出服装品牌的道路,打造一个新的服装品牌。但是努力了两年,遇到相当大的困难。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是一个很宏大的课题,也是汉天文化需要去面对的最大挑战。这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宋玉坚信:随着大环境的改变,传统文化发展的好时机一定会很快到来。
传统文化的精神原动力
不出宋玉所料,随着中国传统近年来不断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热捧,汉服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和喜爱。从今年开始,公司的工作重心转向以家居概念为核心的汉服设计,让传统汉服进入家居生活,同时匹配多样化高品质的文玩礼品,如茶器、银器、沉香、艺术品等等,形成一种文化的整体观。宋玉解释道:“经过设计师的全新设计,新的服装系列不仅穿着舒适,而且穿戴也较以前方便了许多。有的家居服只要往身上一套,腰两边的绳子一系就完事了,特别省事。”“华服会带来一种慢生活的状态,这是当前热衷的”
同是01级复旦IMBA校友的苏仲民作为宋玉的同窗好友,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平日里喜好诗词歌赋、颇有几分闲情逸致的他喜欢穿着汉服,在自家庭院里与妻子一同饮饮茶,谈谈天,偶尔也会诗兴大发写下优雅的感悟:“流水送芳菲,故园依落晖。品茗烟树下,遥望暮云飞。”苏仲民曾表示:“平时除了工作,最喜欢的就是读诗和写诗。只是现在寻找诗的意境不太容易,所以很欣赏华服的出现。读诗的时候多穿穿,会更容易接近先人的生活状态,找到很奇妙的感觉……”
对于目前的生活状况,宋玉坦言“很满意、很充实”。虽然创业以来时常要为资金而犯愁,虽然传统与当下、文化与现实“一直在冲突着”,但宋玉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总是笑着说:“因为有兴趣,这是最重要的坚持动力。” “坚持”二字,正是宋玉对自己创业经历的总结:“只要最原始的的精神力量在,任何困难都是能克服的。”而他的这份精神原力,正来自于对中华传统文化一如既往的探索和热爱。
在宋玉看来,他始终是一个文人、一个从事商业的文人。为了纯粹的兴趣,他选择了到复旦读书;又为了纯粹的热爱,他虽然自嘲“不断在砸钱”,却仍然决定坚持这份事业。“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这是宋玉所钟爱的老子《道德经》的一句话,时常书写在华服包装的宣纸上,也是他对自己心境与作为的一番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