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举办,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支持的“可持续智慧城市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论坛发布了《全球智慧之都报告2021——疫情中的智慧城市》中文版。来自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展开集中研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疫情”加速了数据技术在城市中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对于人们回归正常生活发挥着愈加显著的作用,城市发展与治理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已成为全球主要大都市的共识。
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致欢迎辞,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Ms.Adriana Alberti和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凌鸿分别作大会主旨发言。
Ms.Adriana Alberti在主旨发言中提到,联合国各成员国能否实现在《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取决于城市的管理方式。《2021全球智慧城市报告》和《2020年联合国电子政府调查报告》均强调,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利用数字技术加快可持续发展,智慧且可持续的城市在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城市服务效率和城市竞争力同时,能够确保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对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方面的需求。但我们知道,世界上许多城市仍缺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凌鸿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提出,今年发布的报告有一个副标题叫疫情中的智慧城市,疫情极大增加了世界发展环境的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即我们正处在一个显著的VUCA时代。城市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们应对VUCA时代的重要举措。当下,我们的决策已经不再主要依赖于信息决策,而是直接用数据决策,数据决策是人为的把数据决策方法通过系统来实现自我决策,即城市数字化转型阶段更多依赖于系统决策,相应的城市治理理论、治理体系、治理模式、治理方法都需要做深刻变化。对于此报告,一是,未来的智慧城市的评价和排名将进一步扩充城市数量,增加更多具有全球特性的城市。二是,评估城市利用系统进行自我决策的能力。我们在未来研究过程中可能要注重的是能不能提供一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包括一些转型的方法、转型的模型、转型的途径,或者寻找到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赵付春副研究员对《全球智慧之都报告2021》进行了解读,他提到,疫情的出现增加了城市的脆弱性,使得城市管理更加复杂和困难,智慧城市在应对疫情方面成效较为显著。
智慧服务方面,最典型的应用是健康码,另外就是就业也受到了影响,有很多工作机会就是因为之前不能出去实习,无法积累实习的经历,所以找工作比较受影响。
智慧治理方面,迪拜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公共安全方面连续两年排名第一,社会包容性方面得分遥遥领先。智慧迪拜2021推出一个新的计划,涉及到人居、经济等六个方面。
智慧创新方面,我们关注的是高校、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人力技能。从高校来看,伦敦排名第一,香港排名第二,北京和上海略有上升。疫情发生之后,各国都加大了对新冠病毒的研究。OECD最新的报告指出,2020年3-8月,全世界在研发上的投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不同国家在疫苗的投入也是前所未有的力度,美国22亿美元,德国15亿美元,中国只有1个多亿美元。
智慧声誉方面,我们借助学术文献数据库,通过检索各城市在智慧城市研究领域出现的频次衡量城市的智慧声誉。其中新加坡、北京、纽约智慧声誉较高,从文献主题来看,北京在数据研究领域占优,新加坡的模式研究占优,纽约在应用方面较强。
总结而言,一是,类似于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正在考验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智慧城市建设应该随之动态演化。能够经受起极端条件挑战的城市,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城市。二是,不同阵营的智慧城市在短期内排名相对稳定,先进和追随型城市还需要下更多的努力,尤其是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经济和智慧创新方面。三是,城市以人为本,更多地体现在智慧服务和智慧治理两个方面,从这两方面看,中国的智慧城市在全球保持较为领先的地位。
对于未来的研究,抗击疫情虽然是当前智慧城市的压倒性主题,与此同时可持续问题也越来越显著,智慧城市仍然需要把可持续问题,如能源供应、交通等问题列入关键事项加以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仍然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随着技术应用的持续深入,虚拟与物理空间的融合,不同城市的位次未来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论坛中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德军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郑大庆副教授和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沈欢分别以“未来智慧城市发展” “公共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和城市数字化”“智慧医疗赋能城市治理和便捷就医”为题作了大会报告。
郑大庆副教授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公共数据治理体系、上海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公共数据治理体系的演化模型四个方面总结了城市数据转型中的经验,他指出,城市数字化转型是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要关注治理体系的变化,也要关注技术的进步。在这个研究当中,我们把治理理念纳入到治理体系,因为在公司层面的研究中通常会考虑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很少考虑治理理念,但是在城市层面上我们发现治理体系应该考虑治理理念,尤其和国家实际情况相关。最后我们也把治理体系做了一个动态的过程研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视角了解政府在城市数字化转型或者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把它的逻辑解读出来。
沈欢副总裁与大家分享了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提供了哪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给生活带来了哪些便捷的感受。她提到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在20多年的城市建设参与中,构建起了智慧城市一体化的“3+1+N”系统,将包括交通出行、公共安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的N个委办局信息化系统通过一个数字底座将其打通,形成一个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大脑,对外提供市民云、政务云、企业云等服务,如目前政府推出“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等等。上海市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包括有养老、卫生、教育等11个场景的转型,我们具体落地了7个场景加两个创新场景的试点。在智慧医疗方面推出了精准预约、互联互通互认、智能预问诊等服务。总体而言,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使得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和精准,生活更加便捷。
在圆桌论坛环节中,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丁波涛副研究员、中科智云科技有限公司CEO 魏宏峰、博彦泓智(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双印、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牟振宇副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李农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党齐民副研究员一起就疫情中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指出,从近两年全球范围来看,最大的变量就是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发展,一方面新冠疫情对智慧全球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冲击,但是从数字化角度来说,它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机遇,开辟了一些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智慧城市建设在防疫中的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将“以人为本”始终放在首位,保护好个人隐私。最后在场嘉宾对于上海市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了各自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