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门1组的梦想课程和深度融合活动
2014-09-04
双门1组的梦想课程在小组成员的讨论准备下,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首先是第一个板块——智力大比拼。彭晏卿和崔冰莹同学经过商讨之后,主讲二人决定从哈佛智力题中选取适当且有难度梯度的题目,把上课形式改为比赛竞争形式。
待这堂课的上课铃声响起,他们最先给小朋友们介绍了哈佛大学。虽然对于乡县里的他们来说,这是个比较陌生的名词,但他们都很好奇。正式的智力比赛开始后,小朋友们的积极程度远超我们所想,题目刚念完,在座的所有学生都投入到头脑风暴中。除此之外,他们还不断地创造惊喜。当题目的难度提升到中级和高级后,他们中也有人能在一定的提示下做出正确答案。本以为发不完的奖品,最终被分发一空。下课后,每一个小朋友脸上都有笑容,因为这节课上他们都有自己的收获,不但是物质奖励,也有精神收获。
第二板块是科学实验,授课人是林千叶、鲍洁同学,两位打算通过演示并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且简单的科学实验,告诉他们相关的物理常识,挖掘其日后对自然科学学习的兴趣。为此准备了一些吸管,水瓶作为材料。课前先发放实验所需的道具时,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
正式开始五个小实验的演示与讲解时,每个孩子都聚精会神,积极地参与了进来。第一个实验是让小朋友们用一根或者两根靠近的铅笔分别触碰另一个伙伴的手指或手臂等部位,看伙伴能不能辨别出来铅笔的根数,由此来介绍“神经”的概念及其在人体内疏密不同的分布。第二个实验是两本书一张一张交叉叠在一起后极难分开,说明了摩擦力的存在,并由此举出了生活中一些摩擦力的例子。第三个和第四个实验都是利用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观察了往架在两本书上的纸的下方吹气纸反而往下飘,反之亦然的现象,还让同学们都亲自做了一个简易喷雾器。最后一个实验是由组员演示抽出倒立的酒瓶下方的一张纸币,并简单引出了力矩的概念。总的来说,这节课程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不仅玩得很开心还学到了一点小知识,不过一些实验原理对他们来说有难度,没能很好地契合他们的知识基础。  
第三板块是世界文化,授课人是胡晨旸、吕中元同学,英语杂烩这门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有趣的文化,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
然而组员们通过前一天英语课的旁听发现,这里学生的英语水平基础之差出乎意料。因此第二天的课程设计里删除了英文歌的部分,增加了日常对话的教学。开始在给孩子们解释英文名字的意思并让他们挑选时,可以明显发现很多孩子因为害怕出错不愿张口,然而对于解释过的英文名字的意思却能记得很清楚。这说明学生记忆力很好,但是未能正确认识英语重要性和正确掌握学习方法,这点必须要从小学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培养。而后,当老师展开一幅世界地图,孩子们满心期待的眼神和跃跃欲试的身姿都在告诉我们,他们充满好奇心,希望走出去。只要有一定的激励和好的教学方法,他们也可以发自内心地产生对英语的兴趣。
下午,是深度融合的时间。第一个板块叫做我的理想,主讲人是吕方天、卢汪洋同学。在理想教育模块,首先向大家阐述理想的概念,两个主持人互问互答,采取相声形式引起兴趣,并传达抽象的理想在职业这一概念具体化。其次我们采用小组比赛形式,将小朋友分成三个组,让各组依次报出知道的职业的名称,五轮之后,比赛停止,要求小朋友在纸上写下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五个职业。接下来的课程模仿毕淑敏的《我的五味》,要求小朋友依次划去四个,只剩下最后一个最想要从事的职业。之后,配对的大学生为小朋友指明达到理想职业的路程,画出一个阶梯图,小学、中学、大学,各要做些什么。最后组员们播放了复旦大学宣传片,让小朋友对大学有一些初步了解,培养向往的情感。
最后一个课程的名字是:我的团队。主讲人是胡亦斐同学。把这门课程放在最后,是想让所有孩子们明白团队的力量以及集体的重要性。游戏名字是:手绳打结,规则很简单:8个人一组比赛,共三组。要求是所有一组的同学紧凑的站在一起,随机的和任意他人拉手,游戏过程当中手不能分开,拉手完毕后所有人在最短时间内通过配合站成一个圆圈。
然而,看似简单的游戏,真正运行起来,却让许多孩子皱了眉头。一开始杂乱无章的手绳,要彻底揭开成为一个圆环,需要许多次的翻转、穿越,。但是,无论发生什么,他们开始变得互相配合、互相照顾,因为他们知道,这个许多人临时拼凑的团队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个绳结打开。
团队的培训一直是学校乃至公司课堂的主题之一,但枯燥的讲述往往使人得不到应该有的经验和知识。而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下,更能让这些孩子们体会到自己所在的集体是那么有力量,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一天的相处,无论是玩耍还是教学,都充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