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新闻 | 创投俱乐部相约9号:“创业,那些大坑;投资,搞砸之夜”主题分享
校友创投俱乐部相约9号活动风雨无阻连续举办5年,但每逢春节,按照惯例都会停一期。2018年2月9号,临近春节假期,这时候继续“相约9号”活动,会有参与者寥寥的担心,一直延续“实质大于形式”的创投俱乐部工作组也在犹豫是否继续这次活动。
回忆起这次相约9号活动的缘起,是1月底某次创投俱乐部群内校友,讨论到创业和投资失败的主题时,气氛突然热烈起来,于是《搞砸之夜》的主题虽是临时起意,却是一锤定音,明确如期举办了。策划初期,工作组校友担心出席人数少,未料到的是这次活动成为五年来最火爆的一次,报名人数及到场人数均破记录,报名人数207人,另有25人空降现场,活动原定在学院的一个普通教室,由于报名人数远超于预期而改到了更大的友邦堂,报名系统也因为人数原因,暂停报名数次。
这次活动内容和形式本身就引来现场争论:失败的理由远远多于相近的成功原因,我们无法穷尽因而避免所有失败原因,大多数情况,我们并非不知道失败的影响因素,只是陷在局中,无法自拔,似乎成了不可调和的两难局面? 抑或创业失败只是一种关乎心理幸福感的自我决定理论,那么这是一个关乎心理层面的问题还是哲学层面的问题? 生存,理想,现实,痛苦和享乐交织成当晚活动分享的主旋律,奇怪的是没有人提到后悔两个字。
整场活动由俱乐部工作者成员,1998级复旦MBA黄海涛校友主持,他是十几年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在创业和投资中也有过失败的惨痛,坦诚在现场提及,令人唏嘘和钦佩。
整场的分享由四位俱乐部校友和一位专业研究创业失败的教授分别展开:
2003级本科陈一鸣校友10年前揣着18万元开始创业之旅。当他带领团队完成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后打算大干一场时,他才想起一句歌词:客户们,你们都在哪儿(这是很多初创创业者容易踩到的坑,供给侧思维的坑,建议看《精益创业》躲避此坑)。第二次的创业项目软件服务外包一开始就赚钱,随着业务增长,自然就招兵买马。等到他意识到印度在软件外包方面的比较竞争优势时,他本该找到并重温亚当斯密那本古老的教科书(此坑启示:要看懂趋势、跟上大势,不要被越顶)。第三次的创业赶上SaaS风口,服务于小企业的长尾需求,但小企业的特殊需求导致额外调整成本不可预测和控制,现金流无法持续。他的“站直了别趴下”宣言也是对自己新的征程:新能源汽车软件服务平台的鞭策。
2003级复旦MBA李俊校友总结了他的唯一一次创业经验和教训。他认为两件事他做对了:还清房贷及把存款交给家里。做错了几件事:根本没想过怎么挣钱;低估创业门槛,且缺乏创造性破坏的能力;未组成有实际经验和市场营销能力的团队;战略模糊。在分享中,他详细解释了关于专注于幼儿国学教育和全方面幼儿培训中心的战略矛盾,及未能事先足够了解幼儿教育生态环境的窘境。他的忠告是:学会对人讲失败;以及不要急于寻找下一个目标。
2000级复旦MBA岳小珊校友分享的是创业的快乐来自于情怀,特别是青少年创意教育,坚信情怀与商业价值是可以兼顾的,只有专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满足客户需求,才有可能得到客户的回馈及尊重。同时创业者选择自己既感兴趣又擅长的领域可以事半功倍,合理设定目标,小微美创业有望同时收获情怀与商业价值。主持人黄海涛校友指出创业情怀的前提之一是先解决温饱问题,但大多数创始人无法享受如下奢侈品:不再需要融资,不太看重财务增长,且孩子已经独立。岳小珊认为太过于专注于钱也许更缺钱,专注于产品和内容本身,对创业的成功率帮助更大。
来自上海大学的于晓宇教授潜心研究创业失败过程并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创业失败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或法律事件,也不仅仅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失败之后重整雄风或一蹶不振,部分取决于创业者在失败后对自己的看法以及针对失败污名的印象管理策略。他与嘉宾分享了史玉柱、贾乐亭等案例,建议创业者能“人事分离”,在失败之后保持对自己的积极看法,同时对创业过程做客观反省,并采取组合式印象管理策略来管理创业失败的社会压力与污名。他推荐了即将出版的《翻盘》一书,强调失败管理的要义在于“不犯大错,不怕犯错;一旦犯错,快速通过”。
2004级复旦MBA唐煜风校友分享了他的创业失败经历和感受,诸如打工成功,创业不在话下;追逐热门行业,放弃熟悉领域;闭门造车。其中所踩过的坑,譬如先有项目,再找来创始人;高估了资源的价值;股份分配未能反映贡献比例。最后,他的天使投资基本规则为:自有资金投资,不超过10-20%年收入;通过合投来分散风险;合投项目占比10-20%;进行分工协作领投不同项目;对项目进行陪跑但不干预,侧重于支持;所投资项目隔轮退一半;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投资等等。
本次主题分享19点开始,22点正好收尾,校友们余兴未尽,还围在分享者周围,继续他们的关心的创业与投资的话题......
在创业与投资的路途中,没有永远的赢家和输家,但唯有创业者或投资人直面失败和教训,不断地对失败进行探讨和反思,才是创投领域弄潮儿们更接近成功的黄金法则!
(本文由创投俱乐部工作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