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的阅读陪伴孩子成长:校友读书俱乐部分享“儿童阅读”心得
对于现在的家长而言,孩子的阅读问题一直是他们非常关注却又不知所措的:针对儿童的书太多了,不知道从何下手;电子产品太多,让孩子几乎不会看书;每天都要给孩子读睡前故事,但总是重复同一个故事会不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针对校友家长们的这些困惑,由复旦管院校友读书俱乐部举办的《主题阅读——儿童阅读环境的打造》沙龙活动在2月7日举行,特别邀请到复旦MBA2007级校友、农民工子弟阅读项目“苗苗阅读”的创始人周洋为大家分享关于儿童阅读的指导经验。
身为资深书友,最近三年左右的公益实践让周洋对于儿童阅读从理论到操作都有了独到的见解。面对家长们的提问,周洋发表了自己的心得和看法。他首先阐述了自己对于“阅读”和“儿童阅读”的理解,认为阅读是了解世界、与世界进行连接的媒介,而儿童阅读由于其特殊的主体,所以对独立人格和思考能力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0-8岁时儿童阅读的潜移默化和家长的陪伴是奠定他们一生发展可能性的基石。错过这个黄金时代,日后再要培养好的阅读习惯甚至其表达、思考能力,难度会远远超过8岁之前。
对于塑造阅读环境的问题,周洋根据8岁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性进行了分阶段的重点介绍:0-3岁,孩子的听觉是发育最早的感觉,因而即便此时的孩子看似懵懂,其实他们已经能接收信息,所以这个阶段的宝宝,可以给他们念一些东西,比如诗歌、民谣。3-6岁,孩子逐渐开始牙牙学语,开始了独立表达的萌芽,所以这个阶段可以重点给他们看一下绘本、图画类的书籍,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另外家长可以开始讲睡前故事。6-8岁,孩子开始识字,所以这阶段的认知重点在于在阅读图画书,听童歌童谣,讲故事基础上多跟孩子互动、讨论,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早早识字,周洋认为其实不必操之过急。
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周洋针对家长们提出的“如何选书?”、“怎么让孩子养成专注阅读的习惯?”、“如何跟孩子进行阅读交流?”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解说。在亲子阅读上,他尤其强调了家长讲睡前故事的重要性,认为即使其他都没有时间做,应该在8岁前坚持每天睡前故事的好习惯。在选书方面,他认为应该充分信任孩子,视其为成熟而可信任的读者,并随时提供必要的帮忙。而一个阅读区的设置,则会让孩子充分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区可以根据家里的居住情况进行设置,可大可小,阅读区这样的物理空间的存在,可以提高孩子阅读的归属感,更可以让他们在其中心无旁骛的阅读。周洋提出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做阅读笔记,以及时了解阅读反馈,同时在避免任何形式的评价,否则可能会挫伤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同时周洋也强调,在阅读上与孩子同步,是一个很好的亲子陪伴。时间有限的家长可以选取孩子最喜欢的读物进行有选择的阅读,和孩子积极讨论,甚至可以建立家庭读书会,撰写阅读笔记。此外,积极参加书展、参加一些读书集体活动也对儿童阅读的习惯养成大有裨益。
周洋基于自身经验所提出的中肯建议获得了在座校友家长们的积极认可,大家纷纷就各自面临的儿童阅读问题与嘉宾展开交流。校友们纷纷表示希望能多多参与此类活动,借助读书俱乐部的平台让他们自己和孩子都获得更多裨益。
附:周洋所发起的苗苗阅读新志愿者在火热招募中,大家有兴趣可以到新浪博客苗苗阅读了解详情,http://blog.sina.com.cn/u/2938716374,联系电话1860170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