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老师:恬静优雅的“统计人生”
日期:2015-03-23来源:复旦管院

“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我都会尽力而为,做到自己最好的程度。我不会刻意去和别人比,就是因为自己喜欢,所以一直很平静地走下去。”——郑明老师

 

  敲开李达三楼811室的门,我们见到了统计学系系主任郑明老师:清爽的短发、恬静的面容、一身优雅的黑色衣裙。正值暑假,郑老师还是每天都来办公室工作,不过比平时略微晚一点儿,早晨八点多到,下午五点多回家。教师这在他人眼里尤其值得羡慕的教师的悠长假期,她过得和上班族没有太大区别。

  “都已经习惯这样了。”郑老师微笑着表示。

  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洒在郑老师整洁的办公室里,弥漫着温馨的书香。

事业:从学生到教授

  高三毕业的郑老师才16岁,还是一个比较懵懂的年龄。高中接触到的学科和大学的专业设置有很大的区别,她并没有特别考虑过想要报考哪个专业。填报志愿的时候,父亲跟她说,那就读统计学吧。那是文革以后首次招收数理统计专业的本科生。因为长期以来就特别钟爱数学,统计学和数学联系也算紧密,她就听从了父亲的安排。然而在父亲那里,选择这个专业还多了一层考虑:在当时那样一个人才紧缺、国家分配工作的年代,复旦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应该可以分配到国家统计局、至少是省级统计局工作。他为女儿选择专业的时候,也为她设计好了一个大致的人生规划。

  进入复旦大学统计学专业学习之后,经过慢慢了解,郑老师喜欢上这个学科。大学四年,除了体育课,其它的课程她都拿到了最好的成绩“A”,成为统计班成绩最好的学生。

  大学毕业,郑老师并没有马上走上四年前父亲为她设计好的道路,而是选择直升研究生,留在学校继续读书。“那个时候的想法很单纯,就觉得什么样的年龄适合做什么样的事情。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才20周岁,觉得自己还应该继续读点书,学点东西。一旦工作了,这样单纯的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就不会有了。当然,对这个专业我也挺喜欢的,就想要再多学一点。”这样一个选择,已经基本注定了郑老师会在统计学科的学术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在读研之前,我只是简单地照着老师的话去做,一个细节都不会偏差。”读大学本科的时候,郑老师是这样一幅乖学生的形象。读研期间,硕士生导师郑祖康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汪嘉冈教授给了郑明老师很大的影响,教给她怎样读书、怎样做人的道理。

  郑祖康教授的教学方法比较特别,他不去管细节性的东西,只为学生引领了一个大的方向。正是在他的指导之下,郑明老师真正地理解了统计学的含义和价值,体会到统计学对整个社会的意义。而对细节性东西的领悟,也让郑明老师不自觉地增强了对统计学的自主性,也对统计学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对这个学科的兴趣更加浓厚。

  汪嘉冈教授是国内概率统计学专家,他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方式感染了正在学术道路上前进的郑明老师:“在做学问方面,苦练内功、不张扬的性格,我都是从汪老师这里学来的。直到现在,我还认为他那里还有无穷无尽的东西值得我去学习。”闲暇时候,汪老师会向学生阐述为人处事之道:“同行之间肯定有竞争,但是这种竞争应该是我扶你一把,你拉我一把,相互扶持,共同前进。”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面,郑明老师能够淡然处之,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汪老师的教诲。

  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的郑老师继续在统计学科孜孜不倦地学习和钻研。开始带研究生后,她也用一种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处理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在学习上,她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不接受学生的任何“讨价还价”;在生活上,郑老师很关心学生,她跟学生说,“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来找我”。因此学生们对郑明老师很是喜欢,但又有一点害怕,有一种敬畏心理。学生们毕业之后,还常常回来看望郑老师。大家聚会聊天的时候,学生们这才敢把自己的一些心里话讲给老师听:“郑老师,我们真觉得当您的学生挺有福气的。”讲到自己的学生,郑老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学生像朋友一样地随意聊天,这种感觉真的挺好。”

 

家庭:温情溢于言表

  郑明老师现在担任统计学系系主任,平时要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要做课题,周末还有给MBA开设的课程,时间非常宝贵。但谈及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她表示:“家庭很重要。家庭处理不好的人,事业上也不会做得很成功。” “我只是觉得应该做的就去做。在我的字典里,没有要‘平衡’事业和家庭这个问题。”

  每天早晨五点多钟郑老师一家就会起床,先生做早饭,她洗、晒衣服,整理好房间。吃过早餐,送孩子上学,七点多钟即到办公室。傍晚回家,郑老师烧好饭,一家人一起吃饭聊天,先生负责洗碗。孩子很小就学会了自己洗澡,单独做作业,也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家务就这样很简单地、自然而然地分担开来了。

  和先生相比,郑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她会在吃饭的时候和孩子随意聊天,了解孩子的想法,在不经意间将一些价值观、为人处事之道教给孩子。因为工作忙碌,郑老师不能长时间陪伴孩子。偶尔周末的时候先生出差,自己又要上课,她就把孩子送到一个亲戚家去,请他们帮忙照顾。但是她和孩子之间有个小小的承诺:黄金周期间,她和先生会抽空陪孩子玩一两天;春节期间,一家三口会到远一些的地方旅游。在孩子那里,这是一定会兑现的承诺。

  孩子偶尔说起的那块卡通手表,妈妈会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预订一个生日蛋糕,晚餐多烧一个菜,一句“今天是你生日,爸爸、妈妈祝你生日快乐”,还有一个爸爸、妈妈的拥抱,就让懂事的孩子欣喜万分。

  受到妈妈的启发,孩子也开始用心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每一次爸爸、妈妈过生日,他都会准备一份小礼物,配上一朵鲜花、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再唱一首《生日快乐》。这份小礼物,有可能只是一瓶十几块钱的黄酒——爸爸是绍兴人,爱喝黄酒,孩子细心地注意到了。“爸爸,让我们一起走过每一个快乐的日子。”这是孩子给爸爸的生日贺卡上写的一句话,让郑老师和先生一直甜在心头。

  “这种言传身教、让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方式会更加有效,我并不需要特别地为教育孩子花时间,稍微地用心一点,孩子就会很满足了。”体贴的丈夫、乖巧的孩子、幸福的家庭,无疑是郑老师事业成功的坚强后盾。

  看到随行的摄影师的专业设备,郑老师还问起他是否也拍写真集。她说:“我想给儿子拍套好点的照片。”询问间,那种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生活:爱美是女人天性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郑老师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工作忙碌的她采取的可不是长时间逛街享受购物乐趣的方式。平时短暂的闲暇时间里,她也会翻看一些时尚杂志和画报,看中了衣服的款式,就直奔目标买下来。先生和孩子的衣服,也多半由郑老师来购买。她还尝试过网上购衣这种时髦的方式。花很少的时间,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郑老师这一身优雅的黑色衣裙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一次参加一个统计学系主任会议,在场的几十名系主任中,只有郑老师一位女性。其实管理科学的大环境中,女性本身所占比重就很小,在专门和数字打交道的统计学科更是如此。

  “其实这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有很多女性这样想:‘我是个女的,我做到差不多就好了。’所以才会真的就只做到那种程度。客观上,我认为男人和女人并没有多大区别:同样的事情,以同样的心态去做,付出同样多的努力,结果肯定不会有很大的区别。”郑老师认为,男女差异并没有大家普遍传说的那样大,是不同的主观因素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我都会尽力而为,做到自己最好的程度。我不会刻意去和别人比,就是因为自己喜欢,所以一直很平静地走下去。”

     “‘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我一直坚持的原则。其它的都不重要了。”阳光下的郑老师一脸恬淡的微笑。

 

文/吴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