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爱上会计学
日期:2015-03-13来源:复旦管院

(文/朱雪菘)

欧阳清:男,福建省福州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系,曾任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教授和成本管理理论与应用首席研究员,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大连大学等六所院校兼职教授。2001年于东北财经大学退休。

引文:作为复旦的学生,我一直感到很自豪。一直以来,我都非常感激复旦对我的培养。在复旦,我开始热爱会计学,并将它视为了我的终身事业。母校对我的培养和教诲一直引导着我,让我的人生一次又一次地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

这一次毕业60周年回到母校,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重聚,它让我回想起多年前我在复旦求学时那段难忘的时光。

 

以“严”字当头

1949年,由于福建比上海解放得晚,我错过了报考复旦大学的机会,只好去了私立的光华大学。当时家里的条件并不富裕,于是我在学校里半工半读,通过做家庭教师和在学校合作社里兼职售货员补贴一些生活费。一年以后,我考取了国立商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就读保险专业。习学不久,我发现自己不是很喜欢保险这个专业,而是倾心工商管理。当时复旦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很有名气,于是我又报名参加了复旦大学的转学生考试。由于我学习一直用功,基础也不错,所以顺利进入了复旦大学,还考取了第一名。    

能成为复旦的一名学生,我深感骄傲。复旦的教学一直是“严”字当头,连入学考试都非常严格,有的课程都是用英文出考题的。入学后,复旦老师们渊博的学识和严格的授课,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也帮助我培养起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任教的东北财经大学,有四位老师都是从复旦毕业的,我们不仅是教授,更是学术骨干,都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荣誉,其中三个人担任了系领导,我还担任过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博士生导师评议会委员。我想,这与复旦的严格培养是分不开的。

在严谨治学的校园环境里,我也养成了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我不仅读书刻苦用功,在生活上也保持自立自强。当时家里经济困难,为了省钱,我走读了一年,每天从家中走到学校要花上一个多小时。平时晚上,我也做家庭教师赚点生活费。在班里我担任过课代表,负责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反馈给老师。通过课代表的工作,我学会了和同学们的沟通技巧,培养了我对工作的责任心。

我原本是个只专注于学习的学生,但是来到复旦后,受学校氛围的影响,我开始慢慢地关心国家大事,各项活动也积极参与起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我一直都非常感激母校对我的培养,不仅教会我知识,更教会我许多处事的能力,开阔了我的视野。

受大学时期母校对我严格要求的影响,我也将这样一种严格带到了我的课堂上。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我的学生张明明曾在纪念册《而立会计人》的回忆文章里写道我严格为师的故事:那时我的课每学期有三次考试,第一次考试基本上有一半的同学不及格,拿到八九十分是非常难的事情。当时国庆节假期,她的丈夫带着3岁女儿从沈阳来看望她,但是由于节后马上就要阶段考试,她只得含泪把孩子送走。虽然对同学们十分严格,其实我非常真挚关爱我的学生,即使他们毕业后仍然惦记在心里。20余年后,当我得知张明明同学在东北大学评为教授后,仍想跟随厦门大学著名的中国管理会计泰斗余绪缨教授读博士,我被他坚持学习的态度深深打动,于是向余绪缨教授做了推荐,帮助他完成心愿,成为了余教授的博士生。教书育人,我想这就是教师最大的使命。

 

爱上会计学

长期以来,我一直潜心会计学的研究,其实就是从复旦积累起来的兴趣。让我最难忘怀的是给我们讲授《成本会计》的何士芳老师。由于他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学养深厚,讲起课来,非常透彻,并且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总是让我们在实际分析中明白道理。他不仅教我们理论,让我们操作,还写了许多关于会计学的书,并且主办过会计师事务所。正是在何老师的熏陶和引导下,我对会计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自此爱上了会计学,还将其作为我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许多人会说会计学枯燥繁琐,但我却觉得非常有意思。我毕业去了东北财经大学,本来学校让我教企业管理,但是我再三表达了想教会计课程的愿望。最后学校终于同意了我的请求。我在东北财大教过《工业及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成本会计》、《财务会计》和《审计》等课程。在复旦习得的知识和理性思维通通派上了用场。不仅如此,何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我用所学所想在会计学领域一直钻研下去,主编了向建国50周年献礼的《会计大典》中的第十卷《成本会计》;由国内知名高校教授参与编写的21世纪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精品系列(案例)教材,其中《成本会计学》也是我主编的;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的《成本会计》一书还获过财政部优秀教材一等奖;2001年主编的《成本会计》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认为教材“质量高,有特色”,并向全国高校推荐使用。我也是东北财经大学60年来唯一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的教师。我还担任过我国成本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和顾问,辽宁省成本研究会的副会长和机械工业会计学会的副会长,细细想来,这一切都离不开母校的培养。

何士芳老师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我按照何老师教导的思路,理论联系实际,并且深入实践中总结和探索更多的知识理念。当年我深入工厂,通过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在得到调研第一手资料后,我拟写了诊断报告,指出他们的优缺点给出完善建议,很受企业的欢迎。《成本核算改革》项目在沈阳中捷友谊机床厂等企业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中捷友谊机床厂还用此获得了辽宁省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一等奖。一直到前两年我还去给长春汽车厂等企业“诊断”,虽然我年事已高,但是我还是给他们连讲三天,与他们分享如何建立标准成本制度等话题。

在我的影响之下,我们全家都对会计学颇有研究。我的小女儿本科读的是化工专业,后来转行学了会计并考上会计师职称,现在在国外做会计工作。我的孙女读的也是会计,现在在东北财经大学国际会计系上三年级。我的儿媳妇是东北财经大学的会计教授、财务管理系的副系主任。我的外孙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读过会计,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取得会计硕士学位,现在在美国从事会计工作。我平时经常跟他们谈谈我的经历和在复旦的日子,鼓励让他们好好读书,争取成才,为会计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说来也巧,何士芳老师后来支援东北来到东北财经大学任教,竟然和我成为了同事。昔日的恩师成为同事,这让我感到既惊喜又亲切。

 

难忘同窗情

回想起60年前在复旦读书的日子,那些画面彷如昨日,一切竟然历历在目。由于在复旦三年级时,食宿费用全免,我便结束了走读生活,开始住校。那时我和李岚清同学同一宿舍,朝夕相处中受益匪浅。他的外语好,文笔也很好,工作能力强,会篆刻、会唱歌,不可不谓多才多艺。

1952年毕业分配的时候,李岚清是毕业分配小组的学生代表。我本来是被分配到东北人事部,但我更希望到学校教书。李岚清同学得知我的想法后,便将我的情况向毕业小组汇报。我清晰地记得,在我们去东北的那列火车快到沈阳的时候,李岚清找到我,说上面同意了我的意见,把我分配到东北教育部。我当时非常惊喜,也非常感谢李岚清。可以说正是他的帮助才让我在东北财经大学开始了热爱的教师生涯。

毕业后,我和一些同学也还保持着联系。我在东北财大任教的时候,我的同学王修恺还来听过我的学术报告,我在鞍钢做学术报告时,还遇到赵金海同学,我去各地调研时,先后遇到蒋鸿、吴作贤、吴人梓和路兵等同学,我们老同学见面后,大家倍感亲切,从此联系密切。几十年来我们关系一直很好,无话不谈。这次班级聚会,王修恺同学身体欠佳不能前来参加,我给他打电话,把聚会详情描述给他,以此弥补他缺席的遗憾。

退休之后,我的生活内容很丰富,还经常去旅游,去过海南岛、福州、武当山、黄鹤楼、武夷山、峨眉山、泰山等地。但是时常还是会想起母校、学院,还有这些老同学来。母校这些年来的发展突飞猛进,管理学院在商学院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短时间内能够发展得这么快让我非常钦佩。每当在报纸上看到母校和学院的消息,我都会非常关心。

现在学院的硬件条件很好,与国际的交流也非常密切,面向世界,扩大了师生的视野。我衷心希望学院的年轻学子们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作为复旦的老校友,衷心地希望母校兴旺昌盛,培育出更多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