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旦启程的精彩人生
日期:2015-03-13来源:复旦管院

(文/孙晓洁 朱雪菘)

徐彬炎:男,浙江宁波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系,同年就职于位于旅大(今大连)的中苏造船公司,任修船车间经济技师。1973年工作于大连造船厂经济计划科,1978年任经济计划组组长,负责工厂的方针目标管理工作。1986年任经济计划科副科长、高级经济师,直至退休。

引文:复旦的大学生活对我影响很大,在我人生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这一段经历教会我如何工作,更教会我如何快乐地生活,体验独特而又美妙的人生。一直以来,我都非常怀念那些年珍贵的大学生活,也非常想念曾经的老师和同学们。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从母校毕业60年了。这次回到母校心里百感交集,亲切与感慨都涌上心头。我跟母校的关系很亲密,可以说,在复旦度过的这几年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

 

圆梦复旦

1948年,我从上海青年会中学毕业。由于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我与梦想中的复旦大学失之交臂,进入了沪江大学学习。当时,复旦大学的工商管理系颇有名气,我又非常喜欢这个专业,于是自己暗下决心一定要到复旦读书。

那时候,复旦大学有五名转校生的招生名额,考试科目有英语、中文、数学以及经济学和会计学两门专业课,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我为了一圆自己的复旦梦,苦修半年,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复旦,进入工商管理系二年级开始学习。

虽然直接开始攻读二年级的课程,但是因为是转校生,还需要补上一年级的一些专业课,学习十分繁忙。但是复旦的博大与美丽,让我深深为之吸引,反而忘却了这些辛苦。初来复旦,觉得校园非常美。记忆最深刻的是“小桥流水”的小花园(今曦园),同学们经常一起去那里散步聊天。

除了美丽的校园,还有很多老师始终在我的脑海中。我仍然记得马家骅老师讲课的样子。他是留美回来的老师,教授《时间和动作研究》这门课。马老师讲课通俗易懂,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他。由于我学习认真努力,马老师也很是喜欢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83年,我在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非常期盼有机会回到上海教书。那时马老师给予了我很多帮助。虽然最终没能实现这一愿望,但是他对我的教诲和帮助我从未忘怀。

 

学以致用

1952年毕业时,我被分配到东北位于旅大(今大连市)的中苏造船公司,在修船车间担任经济技师一职。说来巧合,在未知分配结果前有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去了旅大。现在回想起来,这也许就是冥冥中命运的安排。我很庆幸命运的这个安排,因为这正是我非常喜爱的工作。

作为修船车间的经济技师,我主要负责计划指标的编制、统计、统计分析与管理方面的工作。我认为计划工作是很重要的,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所以我对计划工作情有独钟,而大学时期母校教会我的知识都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复旦的时候,贺治仁老师曾经教过我们《工业企业组织与计划》这门课,后来我又选修了学习了《厂内经济核算制》课程。念书那会我就对这些课程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更是有了深入理解。工作后这些知识全派上了用场。我把工厂的指标分解到工段里面,实行了经济核算,这在当时是厂里首创的一个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提高经济活动的能力,完成了任务,还保证了质量,节约了材料与预算。由于我努力的工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半年后我被评为了厂里的先进工作者。

1953年,由于生产的需要和扩张,车间成立了经济计划组,我作为组长,带领着3个年轻人负责车间的经济计划工作。1973年下乡回来后,我在全厂的经济计划科做科员,负责综合计划工作;五年后,被提升为综合计划组的组长,主管工厂的方针目标管理工作。在工厂里的工作十分丰富,除了计划指标编制外,我还给工农兵大学教授过《企业管理》课程,给第六机械工业部的厂级领导厂长训练班讲过课,将我在复旦的所学、在工作中的所悟一起分享给更多人群。

 

快乐生活

大学时我十分热爱运动,足球、篮球都非常喜欢。三年级时,我通过竞选当上了学校学生会的执行委员、体育部部长,任期一学期。我与各个系的体育干事一起开展了不少体育活动。紧张的学习之余体育运动也让我们充实了大学生活,收获许多热情和快乐。

大三那一年学校开运动会,我作为组织者之一,跟大家一起准备运动会的比赛。我发现哪个同学有运动天赋就鼓励他报名、鼓励他训练。还记得当时班里的陆启英同学有跳高天赋,我鼓励她参加比赛,最后还取得了单项名次。那一次运动会大家都非常积极,全系一百多位同学大概有三四十人参加了比赛。大家认真训练了半个月之后,我们系男女总分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由母校和体育带给我的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一直延续至今。工作后,厂里每次开运动会我都是裁判。退休后,我也经常看体育比赛,不论排球、足球、篮球、乒乓球,我都十分关注。收看体育比赛已经成了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校园生活不仅释放了我们的激情,也让同学们的友情更加深厚而醇远。虽然很多同学不再朝夕相对,但是彼此心中始终还是记挂着对方。当时同班的夏星旺同学比我大两三岁,一直很照顾我,我们的感情非常要好。毕业之后,我曾经在1954年去北京看他,他陪着我四五天把北京玩了个遍。小我一班的欧阳清同学分配到了东北财经大学的会计系教书。由于同在大连,我们经常联系,聊聊彼此的近况,回想当年念书的情景。这些浓浓的同学情是我工作后生活里的一股暖流,经常温暖着我。

虽然我们因为路途遥远无法经常回到学院来走一走看一看,但是一有这样的校友团聚活动,我都会尽量抽出时间来参加。40周年和50周年的校友返校活动我都回来了。每次回来都会觉得母校和学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越来越漂亮,也越来越开放和先进。学校培育了我们,现在也给予了我们更多关心,作为曾经的一名学子真的十分感动。

复旦三年的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我人生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这一段经历教会我理论,让我知道如何工作,并取得了成绩,更教会我如何快乐地生活,体验独特而又美妙的人生。一直以来,我都非常怀念那三年珍贵的大学生活,也非常想念曾经的老师和同学们。我衷心地希望现在复旦以及管院的年轻学子们好好学习,将来在工作中有所成就,就像校训中所言一样: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将复旦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成为让母校和学院骄傲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