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人•情结
日期:2015-03-13来源:复旦管院

(文/邢侠)

蒋鸿:男,1949年进入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系学习,1952年毕业后进入东北工业部基本建设处工作。1953年初调北京中央重工业部工作。1958年成立冶金工业部后在设备司工作。文革期间,下放干校劳动一年,1975年调回冶金部机械动力司任规划处长。1989年,成立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担任总经济师,从事设备制造和维修工作。1995年退休后被返聘到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

引文:一所校,对人的一生是一个激励,而复旦就是促进我不断奋斗、上进的力量源泉。即使是现在,只要听到有关复旦的信息,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振奋、感到荣誉。也许这种复旦人的感受,未来每一位从复旦毕业走向社会的学子身上都将会深刻铭记。

复旦生活的三年时光,虽不长,却给予了我很多。由此获得的一些体会感悟,与同学们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是我一生尤为珍视的。作为复旦人,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同时也很幸福。一所校,对人的一生是一个激励,而复旦就是促进我不断奋斗、上进的力量源泉。即使是现在,只要听到有关复旦的信息,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振奋、感到荣誉。也许这种复旦人的感受,未来每一位从复旦毕业走向社会的学子身上都将会深刻铭记。

 

感念复旦学习

1949年,我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并幸运地被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录取。当年我们的录取名单还在《解放日报》上公布过。进入学校后,一切都从头学起。工商管理专业涵盖的知识面较广,但是有着清晰的目标和课题,可以有计划地分步进行。若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管理属于软实力,而我们学习的软件管理即是软件技术。记得有一年国际管理论坛在管理学院召开,当时与会领导人就说过“管理也是软实力,没有管理,许多基础工作就不能很到地展开好,因需要管理的调节”。技术是攻坚,但如果没有管理软件将其很好地安排、统筹、规划、组织,也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学校所学的《企业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机械概论》等一些涉及基本管理知识的课程,都是应时之需,为我以后的工作发展打下了终身的基础。    

1952年毕业,同学们将全部的热情整个投入到国家建设当中。同学们有的选择参军,有的响应国家号召,服从分配。一趟载着上海多所高校的毕业生专列,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上海北站出发直发东北。到达沈阳之后,我被分到东北工业部,而大多数同学被分配到鞍钢参加基本建设。那时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需要大规模建设,尤其是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人才,而鞍钢又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重点钢铁企业,因此鞍钢建设兴起一个高潮。

搞基本建设,首先要学会土建、安装工程,建造工厂时要选择钢筋混凝土,选择混凝土的配料,学习钢筋和模板的搭配,学会设备安装等,这些知识我们在课本里没有学过,都得靠自己慢慢积累、慢慢掌握。后来我在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担任总经济师时,也主要从事管理设备以及维修设备工作,为钢铁工业当好后勤。即使后来在改革开放后与国外的制造商打交道,仍有许多知识需要重新学习,但最基础的知识点依然是我在学校奠定的,因为不管是设备制造维修,还是基本建设,都需要有基本的管理知识,而这一切都源于复旦,是母校赋予我的知识和能力。

 

珍惜复旦友谊

建国初期,报纸社论上提出一个口号“把基本建设放在首位”,由此全国掀起基本建设的热潮。我在东北工业部也被分配到基本建设处,负责基本建设。那时的基本建设处刚刚成立,而我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此更是一无所知。只能通过调查学习与工人的交谈,跟着工人从各种基础知识学起,一点一滴掌握。通过调查研究,积累知识,及时提出了关于保证工程质量,如何当好班组长、工长的报道,推动了基层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被评为单位内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在调查研究期间,最长时曾有一年当中8个月待在鞍钢。在那里,我一方面做搞调查研究,一方面跟工人学习,收获颇多。但是让我高兴的是由此让我有更多时间与班上的同学相聚,了解彼此近况。虽然有些同学不能经常相见,但情谊依旧长留心间。

    毕业60周年后老同学的再次相见,每一个人激动的心情都难以言述。但高兴之余,也不免有了一些忧伤。曾经工商管理专业有两个班级,一百多人,现在还能见到的却不到三分之一。身体的生长发展趋势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善待自己。因此现在大家见面聊天,最关心的就是身体健康状况,交流一些养生知识,关注怎样才能使自己健康长寿,才能再发一点热、发一点光。人的一生总会经历许多坎坷,但所有一切磨难总会克服。晚年的自己只想要保持愉悦的心情,与复旦的故友聊聊心声,在处于盛世的当下时代,走好自己的一生。

 

寄语复旦学子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与时俱进,我们唯有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知识,才能跟得上年轻人的步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胜过一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们也非常高兴看到年轻人前进的步伐。但不管时代怎么样变化,宏大的理想、良好的规划、运筹帷幄的把握能力自始至终依然是一个人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进入大学以前,巴金的《家》、《春》、《秋》,苏联的《青年近卫军》,高尔基的《母亲》等那个时代青年人爱读的一些书,也是我最喜爱的精神食粮。书中主人公的一些经历对我很有激励作用,也很有教育意义,尤其是对我考大学帮助很大。我觉得一个人的文化文学修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当慢慢地吸收进去后,它对人的促进尤为重大。就像我们班的李岚清同学,他的篆刻和书法成就,他对音乐的精通,都与他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分不开。因此对于现在的复旦学子而言,年轻人的爱好可以非常广泛,但最重要的是要多读书,尤其是一些富有文化底蕴的知识,需要有意识地把这些精华吸收,为己所用。培养自己的文化底蕴,这将会使人一生受益的积累。

    现在管理学院的规模实力都在不断壮大,是一支很有前途的年轻队伍;现在的复旦也正在一步一步地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所有复旦人的不懈努力。而希望就落在现在年轻的复旦学子身上。希望新一代的复旦人可以心怀理想,坚定目标,踏实努力不断前行,相信一切梦想终究都会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