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这“六十年”有关的故事
日期:2015-03-13来源:复旦管院

(文/孙晓洁)

蒋康福:男,上海人,1949年考进复旦大学工商管理专业。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转入财经学院继续学习。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重工业部工作。1958年,调至冶金工业部上海办事处。1985年,进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从事财务工作,直至退休。

引文:在动荡年代的求学之路显得格外不易,没有太多目标可言,总是有种随波逐流的漂泊感。作为国立大学的复旦,为学生免除了学费,对于我们而言是极大的帮助。

 

这次毕业60周年,重回校园,看到这么多熟悉的面孔,真的感慨太多了。可以说我的心中始终涌动着过去的、现在的、甚至是未来的种种画面。

1949年,我考进了复旦大学,当年高中班级中全班只有我一个人考进大学。实时艰难,很多成绩优秀的同学都不再继续念书。而我的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所以父母还是很支持孩子一直念下去。在动荡年代的求学之路显得格外不易,没有太多目标可言,总是有种随波逐流的漂泊感。作为国立大学的复旦,为学生免除了学费,对于我们而言是极大的帮助。

那时的校园只有几幢小楼,现在的相辉堂还叫登辉堂,每次开大会都是在里面举行。念书的时候,学业不算轻松,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几经波折,我得了肺结核,不得不休学半年。1952年,全国进行了很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并进了财经学院,也就是后来的上海财经大学。本来应该52年和同学们一起提前一年毕业的我,因为落下的课程,在经历了院系调整之后,进入到财经学院继续完成学业。

那时候的大学生,毕业后都是服从国家分配进行工作的。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重工业部工作。五年之后,我得以有机会可以调到冶金工业部上海办事处,历经多年可以重回家乡的感觉是格外激动的。当时工厂在吴淞,而我爱人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工作。也许现在看来并不是很远,但是在当年这看似短短的路程来回一趟要4个小时,所以我们相见很不容易。终于到了1985年,我有机会进入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担任会计师一职。这样一来,和爱人再也不用奔波,医院还分配了一套房子,总算让家有了家的样子。现在我的女儿也有了女儿,外孙女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学习。女儿住得也很近,一家人经常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吃饭。

慢慢年纪大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就是平时看看报纸、杂志。有本杂志叫《炎黄春秋》,我很喜欢看。书里面是很多古今中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如实记录,现在都已经很难买到了。也许是我们更念旧,所以和老同学的相见也格外珍视。班级同学的关系都很紧密,之前也举行过毕业55周年的聚会,我也来参加了;这次毕业60周年的聚会由于很多同学身体不好没能前来,参加的人数少了许多。

这次回来,看到现在的复旦大学和管理学院,真心感到校园的发展非常快。在我们眼中这是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变化。而且,学院非常不容易,创造了这样难得的机会让大家可以相聚在一起。这其中包含着巨大的工作量,以及学院对每位同学的牵挂。现在也经常在报纸上看到管理学院的发展,作为曾经的学生,真的是由衷地感到开心,也希望学院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