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回来
日期:2015-03-13来源:复旦管院

(文/朱雪菘)

张若钟:女,江苏如皋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系,同年分配到上海化工局做统计工作,1954年调至北京化工部,仍从事统计工作,1969年调至新疆化肥厂供应科做计划工作,1977年调回北京在第四机床厂供应科做计划工作,直至1987年退休。

引文:现在同学还能聚在一起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这次可能也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活动了,所以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参加。女儿在我的坚持面前做了妥协,她陪着我坐了5个多小时的火车从北京过来。现在我的腿也不好,视力又差,所以走路很慢,但是我想着我要克服一切困难,再回来见同学们一面。

抗战以后我随家人从江苏搬来了上海。到上海后,我在中正中学读上了高中。1949年,我考入了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系。

 

难忘“这三年”

现在回想起来,那三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当中最值得回忆的三年。菁菁校园里的时光格外美好,生活也丰富多彩。大家聚在一起认真学习,也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当时女生宿舍在淞庄,男生宿舍在德庄。我们每天在德庄吃饭,饭后一起谈心、复习功课,还在德庄的小院子里跳集体舞,一起打腰鼓,去登辉堂参加合唱比赛,假期的时候班级出去游玩,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非常开心。

我当时是班里的团小组长,经常领着大家一起开会、组织活动。甚至到现在,老同学见到我还是叫我“小组长”,觉得特别亲切。我与同在北京的傅嬩其、卓仁伟、蒋鸿的感情很好,毕业后我们经常通电话关系彼此的近况,也一起回忆曾经在复旦读书的日子。踏入社会后,老同学一直是我心灵的一个依靠。

1952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上海化工局做统计工作。统计与我学习的领域相关,因此我对这份工作得心应手。1954年我又被调去北京化工部做统计工作。1977年从新疆回北京之后在第四机床厂供应科做计划,直到1987年退休。在我的工作生涯中,在复旦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多。

 

危难见深情

大学时,我和李岚清同学是一个政治小组的。求学时,大家一直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进步,这份同窗情总是让人难忘。毕业后,我们也经常联系。李岚清同学常联系在北京的老同学一起聚会,邀请我们去中南海参观、吃饭,共叙从前。

大概在十五六年前,我突然脑溢血昏迷,当时吐了好多血,情况很危急。我的孩子立即把我送到天坛医院救治。由于我的病情非常严重,我的女儿辗转找到了李岚清,希望他帮忙联系领域内的专家给我救治。经岚清同学的帮忙,我得以挽回性命。可以说没有岚清同学,我可能也活不到现在。大病后,我恢复得还算不错,只是视力较从前差了很多。我平时也总和两个女儿提起自己和老同学的情谊,她们也是感慨很深。

 

一定要回来

退休之后,也没有太多的事情,我就绣绣花、织织毛衣,帮女儿带孩子。这次听到同学们毕业60周年要聚会的消息,我非常激动,一心想着回来母校参加。我的女儿担心我的身体,不同意我来,但是我非常笃定地坚持。我和孩子说,现在我们同学还能聚在一起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这次可能也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活动了,所以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参加。

女儿在我的坚持面前做了妥协,她陪着我坐了5个多小时的火车从北京过来。现在我的腿也不好,视力又差,所以走路很慢,但是我想着我要克服一切困难,再回来见同学们一面。

这次回来,被学院老师这么细心周到地照料,我很是感动,同时也感慨万分。母校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好多地方都已认不出了。我现在只想回到登辉堂再去看一看,找一找六十年前,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