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人的东北记忆
日期:2015-03-13来源:复旦管院

(文/常方舟)

丁惠萱,男,上海人,1949年进入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学习,1952年毕业。毕业后分配到东北煤矿管理局基础建设财务科工作。1956年回上海,在上海广播器材厂财务科工作,即后来的上海新华无线电厂,直到退休。

引言:当时大家都只有二十出头,还是无所畏惧、血气方刚的愣头青,对困难也估计不足。到了沈阳以后,才发现真的是两眼一抹黑,生活的艰苦程度超乎了大家的想象,和《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所处的深山老林一模一样。

 

    我1949年通过考试进入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进行学习。当时虽然家在上海,但是我还是住在学校的宿舍里。那时候我们四个人一间房间,就当时的条件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大三的时候,为了响应国家支援东北建设的号召,我们所有大三的学生和当时大四的学生一起毕业,并在1952年9月12日那天坐火车离开上海去了东北。

当时大家都只有二十出头,还是无所畏惧、血气方刚的愣头青,对困难也估计不足。到了沈阳以后,不久就到基层矿区工作,这才发现真的是两眼一抹黑,生活的艰苦程度超乎了想象,和《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所处的深山老林一模一样。

冬天的时候,室外经常是零下三、四十度,出门也是白茫茫一片,望也望不到尽头。我们住的地方都是草棚子,唯一的印象除了寒冷还是寒冷。在东北四年,我在管理部门工作外,也多次下基层,先后在辽宁阜新、吉林通化、咋子等煤矿管理局的财务科工作。我在复旦企业管理专业学到的财会原理对我帮助很大,经济学、会计学准则原理在实践中也是相通的,我就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后来回到上海新华无线电厂财务科,我也非常幸运地评上了高级会计师的职称。

毕业以后,我和以前留在上海的同学还是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遗憾的是,当年和我一起住宿舍的好多同学如今都已经先后离开人世,只剩下我们几个人了。再后来,在老同学宋永祥的牵头下,我又和更多的同学取得了联系,也常常参加聚会,只是因为最近双脚不便,参加活动的次数渐渐地少了。

这一次毕业六十周年重返学校,再次看到曾经的同窗好友,感触很深。我觉得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水平,非常不容易。我也希望青年学子能够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把握幸福的学习生活。个人的努力决定了未来的发展,外界有压力,自己有动力,再加上如今的天时地利人和,我相信如今的毕业生们一定会有更加锦绣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