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校友:以“产业报国”为己任
日期:2015-03-18来源:复旦管院

 “今朝挥手挂冠去,不恋宦海慕自然。才情挥洒任飞跃,碧云商海开新天。”这是校友李东赠予朋友的诗,也是他自己迄今为止人生的写照。来自孔孟之乡的李东从来没有忘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古训。面对蓄势待发的中国经济,他毅然辞掉了受人艳羡的政府工作,选择了以“经济匡时,产业报国”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既然选择了,就决不放弃

  1977年的山东农村,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李东觉得“当贫农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因为那时村里的十几户地主经常被村民们拉出来批斗。然而到了第二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社会上渐渐涌动起一种创造财富的热情,这样让幼年李东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作为一家集团企业的创始人,李东回首这段往事时忍不住感慨“世事沧桑”。

  1987年的高考是李东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作为学校里为数不多考上大学的“骄子”,他怀揣对大千世界的好奇第一次走出农村,来到城市求学 。那时的他火车没有乘过,面包没有吃过,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村中学生”。然而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小热爱地理和历史的他已经从书本上认识了宏伟辽阔的华夏大地,一幅幅英雄儿女波澜壮阔的画卷已经在他心中展开。他说自己以前“有点像蛰伏于隆中,虽非诸葛亮,但已经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了!”

  而李东真正开始思考、筹划自己的商业梦,还是从与复旦结缘开始。1997年是他在复旦大学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的最后一年。这一时期的他被求知探索的热情鼓动着,在核心和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还获得了“人民日报奖学金”,“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研究生毕业在即,当人民日报、中宣部等单位纷纷向李东抛去橄榄枝时,他却为自己日后进军商界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报考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博士。

  “复习迎考的日子很辛苦,”李东坦言,“但我的个性就是这样,既然选择了,就决不会放弃。”最终,他以入学考试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复旦管院,同时也加入了上海市政府工作,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两头兼顾的辛苦并没有让李东退却,巨大的压力反而成为他坚持的动力。在自己的博客上,李东这样总结博士生涯对他日后成就企业的影响:“在复旦管院的学习给了我创立企业的基础和决心。如果不是系统深入地掌握了企业管理的精髓,我可能不会这么坚决地创业,更不会少走这么多弯路。”

 

没有争议的人物不是创造者

  2002年,李东刚三十出头,却已成为上海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之一,可谓前途无量。当所有人都觉得他会沿着“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走下去的时候,他又做出了一个让大家十分不解的决定:下海经商。

  消息传到老家山东,亲戚邻里都用“怪怪的眼光”看他,父亲甚至说若是执意下海就不再与他联系。而李东却说:“不要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一件新事;出一个高招,大家又立刻理解,那也不是高招。没有争议的行为肯定不是创造;没有争议的人物肯定不是创造者。”

  没有理解、缺乏支持,孤军奋战的李东艰难地走在追寻理想的征途上。他想起了70年代末山东的小农村里,那些因改革开放而可以和“贫农”平起平坐的地主小孩;想起了当年高考后,第一次走出农村看到城市时的喜悦与激动;想起了独自揣着1000元来复旦求学、立志报考复旦管院时的理想与追求……国家的变化、经济的飞跃,创造了无限的机遇。他渴望抓住这些机遇,渴望在生机勃勃的大环境中、实现自己“产业报国”的抱负。

  近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李东已是年销售额20多亿、总资产达15亿元的润邦集团的董事长。在去年“四十而立”的生日宴上,李东面对一众好友和家人,用“没有遗憾”这四个字来总结过去的人生。创业起步的艰辛、摸索打拼的曲折,这一切都化作了云淡风轻。“从今以后,我将不仅仅为自己而活,而是要通过奋斗和分享为更多人创造价值。”

  从一个机关干部成功转型为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总,谈及创业成功的要诀,李东有太多的感悟:“创业是无中生有,需要的是商业敏锐性和吃苦精神。”刚下海的头两年,资金吃紧、经验不足,但李东硬是凭着一股子不怕吃苦的劲头,从房地产起家、又通过收购企业,逐渐建立起一条以能源环保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借助工业、金融、专业地产三个板块的铁三角结构模式,李东终于将一手创立的企业带上了飞速发展的轨道。

  “第一次创业已经结束。”李东欣慰地说,“从两年前开始是‘第二次创业’了。”面向未来,他的计划主要有两点:一是提升润邦集团的产业竞争力,二是加快企业的社会化进程。为此,他不断对集团进行新的结构调整,不仅慢慢退出金融领域,甚至还“卖”出了一些企业。“如果什么都做、那就什么都做不强。”润邦目前集中精力于能源服务、汽车服务两个领域。李东如此解释道。学文出身的他还将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提炼为12个字:“干大事,走正道,抓细节,出奇招。”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这正是李东长记心头的座右铭。

天下创业者是一家

  李东从来不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站在2011年的关口,他仍然在思考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升级企业管理水平等种种关系长远发展的问题。“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他笑言。他会主动找来下属和其他高管聊天,从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经验;他还为润邦和自己定下了一个最高的“革命纲领”:做一个卓越的企业,而不仅仅是赚钱的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而不是一个仅仅会赚钱的商人。

  他特别钦佩如柳传志、张瑞敏、牛根生等等的前辈创业者,“因为他们通过自己和企业的努力,提升了我国各个产业的综合实力;不仅增强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国际企业界的敬佩,更是让广大消费者和国民收益、提升了大众的生活质量。”国家、社会、人民,这些看似“宏大”的命题,却实实在在是李东所关注的。“我的目标是用十年的时间,将集团主业提升到中国的领先水平,让润邦成为受人尊敬的公司!”

  李东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厚重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结的人。他不用日货,甚至私底下和他的员工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约定:谁只要发现他用日货,就可以获得10万元的奖励——不过至今没有人拿到过这笔丰厚的奖赏。他用的手机是联想品牌的,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还会激动到热泪盈眶。打开李东的博客,从2007年到现在,满满160余篇日志,大多记录了他对于民营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索和感悟。他说:“天下创业者是一家。”

  近日,李东应邀到母校复旦管理学院参加毕业典礼,这也是他从学院毕业的第十个年头。面对台下400多位毕业生,李东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向大家分享了三点体会:永远充满理想而不是不敢想;永远做到而不仅仅是知道;永远创业而没有毕业。

  自古英雄有两种:一种是征服了天下,却征服不了自己;另一种则是征服了自己、再来兼济天下。李东渴望成为后者。他相信人生的道理并不复杂,只要我们能把简单的道理坚持下去。玛格丽特·米德曾说过:“永远相信一部分尽心尽力的人在改变这个世界。”现在的李东,正意气风发地走在他产业报国、改变世界的道路上;他的创业永远“未完成”,他的梦想会引领他走得更久、更远。

 

校友中心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