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晓蓉
2009年6月16日,李达三楼重建落成典礼
自1945年从复旦会计系毕业到2015年,整整70年,岁月的年轮丈量着感情的厚度。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一位校友和他的母校七十年情深义长、情比金坚,多年来守护着、支持着心中的至爱,这份深情足以感天动地。
李达三老校友一贯心怀回报社会、助力教育事业的理念,一直关心、支持母校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九次向复旦大学捐赠,5月26日,李达三再一次向复旦大学捐赠1.1亿元设立“李达三叶耀珍管理教育基金会”。这是复旦大学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校友捐款,而且一次性到账。
“伉俪楼”
成为复旦校园别样景致
这位校友,名叫李达三。1945年从复旦大学会计系毕业,此后艰苦创业,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王国,目前担任声宝—乐声(香港)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为表彰李达三先生的卓越贡献,香港港督授予其“太平绅士”称号;复旦大学于2011年11月28日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李达三楼授予李达三先生名誉博士学位,此前,香港中文大学也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香港大学授予其“名誉大学院士”称号;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其“白玉兰”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其“爱乡楷模”荣誉称号;宁波市授予其“荣誉市民”称号;中国科学院紫金天文台将3812号小行星命名为“李达三星”。
在复旦大学,有一对著名的“伉俪楼”,位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内的“李达三楼”和位于复旦本部校园内的 “叶耀珍楼”,两幢楼屹立于邯郸路的两边,隔街而望,成为复旦校园的别样景致。
李达三和叶耀珍是一对贤伉俪,李达三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系,夫人叶耀珍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按历史渊源,复旦大学、震旦大学都由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创办,事业有成的李达三报效母校,捐资建立了李达三楼,叶耀珍追随丈夫,也以个人名义捐款建造复旦大学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被命名为“叶耀珍楼”。复旦大学校园内先后树起了一对夫妻楼,传为佳话。
李达三先生目前是复旦大学校董、名誉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第一届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单以财富的数额而言,如今已九十多高龄的李达三先生并不是香港的顶级富豪,但是他希望通过教育让国家变强的决心和行动却感人至深。“他一直用自己在战火纷飞年代求学不易的经历告诉我们,国家弱受人欺负,国家强才能获得发展和尊重。而要想国家强盛,教育最重要,所以他大力捐赠和支持教育。”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顾问、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吴立鹏教授与李达三先生交情甚笃,李达三先生关心教育不求回报的情怀让他深为钦佩。
最爱复旦好时光 兵荒马乱时代校园仍是净土
李达三原名贤铨,祖籍宁波市鄞县东钱湖镇莫枝堰沙家垫村,1921年出生于上海,从上海澄衷中学毕业以后,进入重庆复旦大学会计系学习。李达三自己是这样描述的:“1943年抗日战争最惨烈的时候,由上海朝着西北方向,我先后经过崎岖山路、穿越荒山、搭乘火车及木轮推车等各段不同的交通工具,花费了45天时间,才到达大后方重庆。”
由于沦陷区学生均是统一分配学习,李达三幸运地被分派到位于重庆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继续就读会计系,直至1945年毕业。当时复旦大学各个学院都是互通的,商学院给法学院经济系等同学开设会计课程,而会计系的课也有法学系的老师来上的。“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一些老师:法学院院长张志让,赫赫有名的宪政专家;教财政学的卫挺生,是老哈佛毕业生,也是国际知名的财政学家;另外一名教商法的陈顾远是立法委员,名震一时的商法权威,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教国文的有伍蠡甫、陈子展等知名教授,教英文的有林同济、孙大雨两位莎士比亚专家和大诗人梁宗岱等,剧作家曹禺也曾在复旦教外语,他上课时连窗外都站满了人……”回忆起那时的恩师,李达三如数家珍。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在这样星光璀璨、大师云集的学府里问学求知,对李达三他们这样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来说,正是命运最大的恩赐。
虽然战势动荡,但复旦仍然坚持严格、活泼的治学传统。在课余时间里,学生的社团活动同样丰富多彩。1942年,李达三的同学吴强发起建立了一个“中复会计学会”,简称“SOA”,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Society of Accountant”,其实真正的意思是“Specialists of Accounting”,也就是会计专家。那时他们满怀豪情,希望将会计系成绩优秀的同学全部联系起来,将来在中国会计学界建立“复旦学派”。他们提出了两个口号,一个是“自信、互信、共信”,还有一个是“Heat、Light and Power”,意思是“发热、发光、有力量”。这个团体秩序严格,在管理上实施一票否决制,十分鼓励、吸纳新鲜力量,年轻的李达三就以优异的成绩和卓越的能力被协会引进并很快成为核心力量。在李达三的大力支持下,“中复会计学会”不仅打破了班级概念,加大了不同年级、班级之间的联系,还吸纳了更多见识卓著、专业精深的青年学子,协会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即使在动荡中坚持学习,也会有轻松自在的校园时光。1943年的下半年,复旦修建了相伯图书馆。但李达三和同学们却很少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去处。重庆人喜欢喝茶,所以茶馆到处都是,光在复旦附近就有七八家茶馆。他们常常去茶馆喝茶、看书,费用很低。“那时的茶馆有个好处,你一盅茶没有喝完可以放在原处,请老板代为保留,上完课后再来喝。当要考试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在茶馆里面复习功课,开讲座。”这一段茶馆读书的日子一直作为李达三对校园生活的珍贵回忆而保留至今。
商海沉浮不忘心系教育
1949年解放后,大量的宁波人从中国内陆各地涌到中国香港谋生。李达三也是其中之一。他辞别祖国大陆,只身南下香港。抵港后,由于携带的资金不多,他先开了一家乐声(RoxY)贸易公司,经营电器材料批发,伺机发展。白手起家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的困难主要来自于语言,香港流行讲广东话,但是广东话宁波话没有什么交集啊,要听懂非常困难,我们只好努力地学。当时做小生意,生存非常困难。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生意终于有了起色。”艰难岁月中李达三从未放弃、绝望过。 1955年,李达三在九龙区旺角开设门市部经销家用电器,凭着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勤勉笃实、与人为善的经营之道,生意蒸蒸日上,在业内声誉鹊起,两年后取得夏普(SHARP,港译“声宝”)电器产品香港地区总代理权。此后,他又相继成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声宝牌电器总代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李达三在海外开辟第二战场,向酒店业进军。不到10年时间, CARLTON(卡尔顿)酒店集团在世界各地新建、收购了7家高水平的酒店,李达三也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酒店业巨子。为表彰李达三的重大成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96年10月19日在南京举行命名典礼,命名3812号小行星为“李达三星”。这是与国际名人牛顿、爱因斯坦、华盛顿、林肯、邵逸夫等共同享有的崇高荣誉。
李达三在事业上能够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成功秘诀是什么呢?对此,他谦虚地摆摆手:“我不敢说自己‘成功秘诀’,只能说一些经验吧!”他始终坚持的三条原则:一是待人以诚,无论是对客户,对同业,都要真心忠诚,以诚立言;二是勤劳,包括勤劳努力,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新的管理方法;三是合理节约,将盈利大部分用于再投资。李达三一生孜孜以求 “诚信”二字,“我为人处世一直都很小心谨慎。对自己的计划讲求稳健,对他人也不会提出过高的要求,尽量顾及他们的能力和感受。”商海沉浮70余载,李达三的经历中有幸福、同样也有辛酸。但他豁达的态度、谨慎的行为、开阔的远见卓识令他保持着良好的心态稳健前行。
愿意为国家
培养一代代新生力量
李达三先生事业有成之后,不忘回馈社会,回报祖国。关于李达三的爱国之心,他的老同学吴强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同学阔别30年,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国家终于扬眉吐气了!’”他还常说:“一个国家要富强,人才很重要,而人才的培养,教育是根本,教育是千秋万代的大业,振教兴邦,匹夫有责。”1967年,李达三牵头宁波同乡会在香港办了两所学校:宁波公学、宁波二中。随后,李达三又捐款300万元重建上海母校澄衷中学教学楼,及捐建故乡宁波东钱湖镇中心中学“李达三教学楼”。他近年来在浙江、上海、江苏,为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捐款据统计已达5000多万人民币。为了表彰李达三先生对复旦大学教育事业的真诚奉献,1996年5月,上海市政府为李达三颁发了白玉兰奖。
其实,对教育的支持只是李达三回馈社会的一个方面。当问及为何选择教育作为自己回馈社会的首选时,李达三微笑着说:“人们不是常说人生就像白驹过隙般短暂吗?可我这匹老马已经跑了很久了,也许剩下的时间也不会很多。我从商的征程一直比较幸运,赚了一些钱,取之社会应当用之社会啊!”李达三目光炯炯:“我为什么特别重视教育事业呢?我总在想,若是我去建一个养老院,里面的老人会得到很好的照顾,但他们身体不好,行动也不方便了。我看了之后不免感到生命的有限和脆弱。但捐赠教育就不同,比如我办学校,我能看到学生上小学,读中学,升大学,看到他们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我心里非常欣慰。为国家培养一代代新生力量,自己也会觉得很有意义。人才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实在太重要了。”
百年校庆推掉宴席
和老同学吃十元盒饭
2005年9月24日,是复旦百年校庆庆典大会举行的日子。百年复旦,正等着她的孩子们回来看看。
中午十二点,复旦管理学院的李达三楼609室里,李达三先生身着一件简单的浅蓝色衬衫和一条米白色便裤,安静地坐在房间最中央的位子上。这时,他正和他40年代会计系的老同学们,团聚在这幢大楼最好的房间里。之前,老先生推掉了学校安排的贵宾宴席,选择和自己曾经的同窗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起了十元钱的盒饭。
李达三先生不止一次向他人讲述自己与复旦在战火纷飞中结下的缘分,尤其是花费了45天时间才到达大后方的重庆,沦陷区学生统一分配学位让他幸运地被分派到重庆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继续就读会计系的这段经历。“这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段经历,是母校和母校的老师培养了我。”每每回忆起重庆复旦,李达三都颇为感怀。虽然几十年来李达三奋力拼搏、开拓事业,在电器业和酒店业均占据了崇高的商业地位。而他对于母校的情谊,依然厚重而绵长。
1990年,李达三连同其他校友慨捐巨款,使第一届复旦大学校友世界联谊会于当年的12月24-25日在香港顺利举行。世联会空前的盛况下,是李达三等诸多校友的倾力支持。同样也是由于对于40年代复旦会计系的那种饮水思源的情感,激励着李达三回馈社会、反哺母校。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时,复旦的会计系划归上海财政学院。此后整整四十年,复旦没有会计系。四十年后的1992年11月,第二届世联会在复旦举行。
他在全国多所学校均有捐资建楼和设立奖学金的行动,李达三先生常说:“一个国家要富强,人才很重要,而人才的培养,教育是根本,教育是千秋万代的大业,振教兴邦,匹夫有责。”因此,他选择了捐助教育、科技事业,以一片赤子之情,奉献着复旦,奉献着公益。
对于母校的情感,从李达三先生的六段语录中可以管窥一窥。
(一)“我最想说的是,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功,母校的良好教育是基础,出力,出钱,出点子,协助母校的发展,是我应尽的义务。”
(二)“我时常想起母校给我的诸多好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我要报答母校的教育之恩,后来,我终于找到了报答的机会和方式。”
(三)“能为祖国的教育出点力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四)“教育对于每个人、对于全民族、对于一个国家都有直接的重大的关系。‘科教兴国’这个观点我非常赞成,有了好的教育才会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人才,国家才会发展、才会富强,可以说教育是根本,是千秋万代的大业。我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要出一份力!”
(五)“在国外,高校基金会对于各个大学是非常重要的,就他们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这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方向,各西方名牌大学都有校友基金会。所以我非常支持在大学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为教育事业、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也希望将来如果有毕业生事业成功了、有了好的发展,也能支持、回馈基金会。这样整个社会会更加重视教育,形成非常好的高校发展趋势。”
(六)“我很坚持三条原则:忠诚地对待同事、客户、同业和合作伙伴;勤劳努力,特别是对于创新的工作,要更加勤奋;对于资金要合理节约,注重再投资。我一直非常支持赞成年轻人创业,但是在‘忠诚’、‘勤奋’、‘节俭’的同时,他们要记住一定要有创新意识,不能守旧,创业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啊,他们一定要努力加坚持。”
为教师住宿条件不好
发脾气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师资,李达三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复旦管院顾问、原复旦管院常务副院长吴立鹏教授印象深刻的是,复旦会计系成立后,李达三先生非常认真地对会计系的师资培训进行了支持,他出了一笔经费,派出了一批教师到美国、中国香港进修,资助力度很大,涵盖了教师的学费、生活费,甚至房租、零花钱都考虑到了。他百忙中还抽空实地去考察,结果发现香港某一所大学没有按照他的意愿给教师提供舒适的住处,让教师单独住的地方也变成了多人合租,一向轻易不动怒的李达三先生为此发了脾气,立刻找到了有关负责人,马上改善教师们的住宿条件。
复旦的老师们非常感动,因为李达三先生对教师的细致关心。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也二十多年如一日向李达三先生汇报学院的动态,“你们始终把我当成自己人,所以我愿意为复旦管院多做贡献。”李达三先生不止一次向复旦管院院长陆雄文教授表达了这一观点。
学生们也很喜欢这个平易近人的老先生,李达三楼这幢楼也成了学生求学时的标志,有学生拉着李达三先生求合影,并告诉李达三先生,“我是从您捐助建的楼里面读书读出来的。”每当碰到这样的情况,李达三先生就笑得合不拢嘴,在年轻人的身上,他感受到了活力,更感受到了感恩和责任。
汇率差价亲自补上
李达三楼的改建工作,李达三先生捐助了800万元,楼已经落成了,有一次复旦大学财务处处长给当时的复旦管院常务副院长吴立鹏教授打电话:“李先生汇来好几万块钱是什么钱?”吴立鹏教授也觉得奇怪,后来经过打听得知,李达三先生向复旦财务处汇的4万多元钱,是800万元捐助的汇率差价。李达三先生自己亲自过目了每一笔账目,发现了汇率计算有问题,他的捐赠是通过港币汇到复旦的,复旦再把港币兑换成人民币,中间是有差价的,差价约4万多元,吴立鹏教授后来当面问李达三先生,李达三先生的回答让他肃然起敬:“捐管捐,账管账,捐是我捐给你的,但是账要让你实际真正收到800万元,不能因为汇款而把款项变少了。”这件感人的事件,在吴立鹏教授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李达三先生的形象变得更高大起来。而正是这样的讲诚信,让李达三先生无论是在经商还是为人处世方面,都深得人心,也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