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样说,我院教授评议会主席--胡建绩老师的故事意味着很多。一段民族苦难的经历,一代人拼搏的足迹,教授们的奋斗经历。酸甜苦辣,都铭刻在其人生旅途中。如今,泥泞尽去,当我们重新聆听这样的历史,仍有无数的感动涌上心头。
农村磨炼
胡建绩老师的故乡安徽绩溪是片灵气之地,孕育了太多的人杰,胡锦涛主席便是胡老师的老乡。虽说从小长在上海,可安徽人的勤劳和质朴深深地影响了胡建绩老师。同时,传统教育赋予了他学习思考的方法,为以后他的产业经济学与东方管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6年,“文革”伊始,胡老师恰好高中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工厂的热处理车间工作,上班了11个月。就在这11个月里,他自学了高等数学与高等物理的部分知识。之后,为了响应党中央“上山下乡”的口号,又被重新分配到崇明的农场,一呆就是3年。本来,他是被分配到条件相对较好的一大队蔬菜班,可三天后他就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五七连队”去工作。“五七连队”是一个新建的连队,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房屋,所以他们每晚上只能睡在猪棚里。那里的房子都是用芦苇编织而成的,胡老师主要负责最难编的屋墙的尖角部分。“割完芦苇剩下的桩子很锋利,像大刀一样,所以割的时候必须特别小心。有一次,我不小心被芦苇桩子穿破了脚底,好久都走不了路。”艰苦的还不止这些,当时的他们都是席地而卧,地面十分潮湿,许多人都因此得了风湿,他幸亏在朝鲜当兵的堂哥送了一床帆布席子和一双尖头皮鞋才没有落下一身毛病。而胡建绩老师的出色的表现很快地被任命为四排(后勤排)排长,分管着炊事、蔬菜、绿化、饲养与卫生等班。仅炊事班就要为全连做饭,一锅饭有六、七十厅,常常要把一袋袋200斤重的大米从大路背到食堂仓库,要为一两百人做饭,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就必须起床烧饭或买菜,农忙时一天十八、九小时的工作时间,使他学会了稍微有一点空就打个小盹的习惯。“现在我的身体里面有很准时的生理闹钟,需要在几点醒来,不用闹钟,我自然就会醒过来。这都是当时锻炼出来的。”
面对这些苦难,胡老师仍是笑得自在,不仅是因为早已过去,更多的来自于对艰辛的坦然。“最苦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要敢于锻炼自己,要积极积累,抓住机会。我知道,机会总会来的,机会总是等待那些有准备之人。”是的,他也这样做了。胡建绩老师在市重点中学读高中时期就是班上的佼佼者,担任班主席,数学成绩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所以,在农村时,能够左手、右手一起打算盘的他为连队培训出了会计与出纳。有空的时候,他就呆在寝室里面看书,三年下来,他通读了3卷《资本论》,选读了《马恩选集》、《列宁选集》,从而埋下了对经济管理的热情。农村的夏天,蚊子特别多,而他又是特别讨蚊子“喜欢”的人,所以每天晚上,当别人在外面乘凉的时候,他只能闷在热烘烘的帐子里面看书。
对于那场群体狂热的下乡运动,最初的他也投入了最大的热忱,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慢慢地看到了其中的问题。不过,他没有颓废沮丧,他知道:许多宏观的东西靠自己的一时之力决不能改变,所以,要改变的只能是自己。他就是以这种“徽骆驼”的热情继续着农场的生活。对他而言,这是一次蛰伏,是一次对人生、对社会的最深层次的体验。
初为人师
1971年,上海市开始从知青中招聘老师,而早已做好了准备的他理所当然地被推荐成为了老师。经过9个月的师大培训,1972年,胡建绩成为了上海市定西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然而由于师资缺乏,他曾教授了数学、政治、地理等科目,用他自己的话说,“学校缺什么科目的老师,我就去顶上。”在这段教学生涯中,他渐渐地培养了自己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爱好,而且还提出了在当时可以算作石破天惊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师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去衡量学生;只有糟糕的老师,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而这个观念也伴随着他,一直到现在。当时的他,除了每天2节的教学工作,还担任了学校的多个行政职位——学校革命委员会委员和党支部委员等。
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经验中,他逐渐体会到教学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教学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生产形式,它是一种生产劳动者的方式。而这也成为他以后研究的主体。
也正在这段教学的过程中,优秀的他获得另外一个机会。作为中学管理班子的一员,他常常需要到区里面培训。一次培训中,他发表了两个很有突破性的观点:一是不能拿领导的一字一句来代表一个体系,二是苏联的发达与不发达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是宣传霸权主义。这次学习体会引起了当时长宁区宣传部的几位老领导的注意,便向学校把他要到了自己的麾下。从而开始了为期两年多的从政生涯,一直到1977年参加高考后的入学。
这段经历又是一次很大的锻炼,他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在其中得到了莫大的提高。不同于“文革”前期的狂热情绪,他学会了独立思考社会问题,学会了时刻恪守自己的原则,也正是在这不长的仕途中,他发现自己更喜欢和适合教学与科研工作,所以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前途光明的仕途,在即将而立之年选择了去上大学。
求学征程
1977年,当胡建绩老师还在农村完成一年一次的干部劳动锻炼任务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了。几乎没有经过思考,他决定参加考试。政治的风风雨雨让他觉得学习知识重要性,一直以来对知识的热爱激励着他向学术的方向迈进。本来,他曾有报考复旦大学数学系,以缘小时候之梦。但当时的老领导还希望他在毕业以后回去工作,所以坚决要求他报考文科。已有《资本论》等书本熏陶,在心中也暗暗萌生出了对中国经济的展望,因此,他选择了复旦大学经济系。有意思的是,他在填报志愿时只填了一个志愿:复旦大学,并注明不服从校间调配。如果不是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自信,这样的勇气谈何而来?在仅仅复习一个星期以后,他进入了高考考场,随后没有悬念地得到了复旦大学经济系的录取通知书。
进入复旦后的,或许是十一年中对知识的渴望,大家都自我加压,所有的同学都拼了命地去学习。每天晚上十时半熄灯后,有的挤到电话间里面去看书,有的在路灯下背单字、有的在帐子里听磁带。往往第二天六时左右又起来用功了。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时间的珍惜是现在的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如此自我加压的四年求学后,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毕业时,摆在他面前的有四个机会:一是留校任教;二是回长宁区宣传部工作,作为种子培养;三是去社科院时任院长的老领导当秘书;四是进入上海市机关局工作。每一条道路都是霞光万丈,他也犹豫了。“当时,我的辅导员十分惊讶,从来没有面对留校的机会还说要考虑的人。”
经过衡量以后,他还是放弃了诱人的仕途,留在了复旦大学管理系。那时的管理学院尚未成立,整个管理系只有二三十个人,如今这些老师大多已经退休。他曾向副系主任要求,自己年纪不小了,希望不担任系里面的行政工作,把精力集中在做学术研究上。可在留校半年后,由于市里把干部班放在了复旦管理系,以前拥有丰富干部培训经验的他进入了管理学院管理层,开始了学术研究、学生工作两头挑的历程。于是,他的努力很快得到了认可,在复旦大学第一届教师节上,他被评选为校级先进教师,当年整个复旦大学里获此殊荣的老师仅十余人,年轻教师更是只有两人。此后,他历任干部专修班指导员、班主任,党总支委员、教研室主任、常委副系主任、院长助理等职,并多次获得先进称号。
坚持发展
他把自己的研究定为“研究发展”:价值发展、产业发展、企业发展、人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也成了他的动力与座佑铭。
如今的他,除了继续学术研究外,还在总结着自己的教学生涯。他的感触是深刻而具体的。“最重要的是忠诚于教育事业,而这其中关键的在于培养人才。我们认为,劳动者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和促进价值的劳动者,在现代社会,促进价值的劳动者更为重要。所以,作为高等教育工作,一定要培养具有促进价值发展的劳动者。”
除此以外,他仍然坚持不断学习。他常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在年轻人的身上去学习新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仅是mba、emba学生值得学习,更要向本科生与研究生学习,他们有朝气,是中国的未来。”同时,他还喜欢接触新事物,bbs、msn、blog等都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他正在创建与完善自己的网站,可以说他比很多年轻人都新潮。另外,他深知学习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开放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业余时间他所看的书十分广泛,《圣经》、《古兰经》、《时间简史》、物理学方面、考古学方面的书籍等等,都是他的兴趣所在。
不要浮躁是他对于自己生活的总结,也是对于年轻学者和学生的要求。人有五商:情商、智商、技商、财商、谋商,而现在的有些学生缺乏谋商,技商较差,急于求成、不善积累。面对繁华的经济世界,要固守寂寞真的很难。“有些硕士生过量实习,从而把实习变成了打工,把稀缺的学习的时间都耗在包装求职的敲门砖上了”。 胡老师认为:“从经济学角度讲世界上最稀缺的是时间,所谓把握人生就是合理地用好一生的时间,提高时间的投入产出,在适当的时候完成适当的任务。”
闲暇之余,胡老师喜欢下围棋,曾经接受过半年的专门训练,曾进入过上海五区围棋大赛的复赛。另外,集邮也是他的兴趣之一,在恢复高考后复旦第一届集邮大赛上,他拿到了大奖。另外,看书读报也是他生活的乐趣,他说看书是一门艺术,从看书效率与休闲角度讲,什么时候看什么书,怎样看,都很有技巧。
胡老师的故事很多,据说每一段经历都能写一本小说。走过了生命的泥泞,如今的他除了故事,还有说故事人的淡然。
文/刘海阳 蔡 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