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泳臻:在上海找到了灵感
日期:2015-03-22来源:复旦管院

吴泳臻:企业管理系 博士

  “当我的外公得知我要来复旦任教时,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吴泳臻老师笑着说道。她外公是位不苟言笑的老人,很少表现得如此激动。

  一年前吴老师来到复旦大学,成为管理学院的一名教师,同时也才开始学习说普通话;一年之后的教师节,吴老师的书架上放满了学生们送她的教师节卡片。“他们夸我普通话进步很大。” 吴老师看着这些卡片开心地说。从香港中文大学到密歇根大学,再到美国常春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吴老师的每一步足以让人羡慕,然而,“我是一个很随心的人”,她却如此说道。

恩师打开一扇门

  中学的课余,靠着给小朋友补习功课,教钢琴,独立的吴老师开始自己挣零花钱。在做钢琴辅导老师时,细心的她发现一些父母把孩子们送来学钢琴的初衷是希望用钢琴优美的旋律来扫除孩子的心理障碍。琴声能否抚慰这些有心理障碍的孩子呢?吴老师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从那时起她也试着和孩子们进行更多的沟通,在用音乐来打开孩子们的心结的同时,也试着借助心理方面的书籍来获取更多的办法。没想到这最初的关于心理学的尝试让吴老师对心理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大学的心理学。

  香港中文大学坐落在新界沙田的一座山上,依山傍海,有着全港乃至全亚洲最好的心理学专业。在这里,心理学系每年招收人数非常有限,为的是能让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接触,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吴老师在这样开阔和自由的氛围里开始了精彩的大学生活。她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和组织,结识了一群爱好相同的朋友。在她加入的学生组织投资学会里,吴泳臻是唯一来自心理学系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同学如何相处、怎样合作、对社团的发展将会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引起了我的兴趣,也是在那里萌生了做心理学研究的想法。”吴老师说。虽然如此,但却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Prof. Michael Bond。

  那是个再平常不过的午后,吴老师走在安静的教学楼里。当她路过Michael办公室的时候,Michael老师正好打开门,看到吴老师经过,便问她要不要进来坐坐、聊聊天。“直到十多年后的现在,我仍然觉得那就像我人生中的一个机缘。”吴老师感慨地说。Michael Bond教授是在香港非常有名的心理学研究专家,之前很多次吴老师想拜访Prof. Bond,都没有勇气。没想到Prof Bond却主动为自己打开了大门。那天吴老师告诉Prof. Bond自己对他的研究很有兴趣,希望以后能跟着他一起做研究。爽朗的Prof. Bond当即就答应了吴泳臻的请求。

  和Prof. Bond一起做研究的岁月是吴老师记忆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Prof. Bond像一个领路人一样带领着吴泳臻接触实际的案例,指导她从什么角度怎样写论文。在Prof. Bond的指导下,吴老师本科期间就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很高质量的论文。现在,离开中大在理工大学做研究的Prof. Bond和吴老师还有很多的合作。

留学生涯拓宽了视野

  “我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理想和抱负,起初也没有读博士的打算。”吴老师坦言,“我考托福完全是因为读研的时候没有压力,为了证明自己的英文能力而去做的。”做完托福她又觉得太浅,抱着玩玩看的心态又考了GRE。直到考出了很高的GRE分数,这时她才想起或许可以到国外读个博士。

  优秀的GRE成绩,加上有过国际上发表论文的背景,申请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就变得非常的畅通了。“这完全是无心插柳,”吴老师笑言,“我也完全没什么压力,心里想要是申请成功就当有个免费旅游开拓眼界的机会吧。”

  很快,密歇根大学向她递出了全额奖学金的橄榄枝。

  在密歇根求学的岁月丰富了吴老师的生活。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系非常庞大,其特色是老师多,讲座多。几乎每个礼拜都能请到本领域内的权威人士来做讲座,这些内容开阔了她的眼界,使她养成了经常听讲座的习惯。读博士的日子,吴老师穿梭在学校的每一场专家的讲座报告中,同时她还旁听了哲学系的课程。“用哲学的眼光看心理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是吴老师老师学习上的心得体会。

  在有着漫长寒冷期的密歇根,吴泳臻生活得充实而满足。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喜爱,让她交到了很好的朋友,“她们是我一辈子的朋友”吴老师一脸满足地说。朋友之间的思维沟通、交流问题时的火花碰撞,让她对于研究的热情也越来越旺盛。

  五年的留美求学生涯使吴老师受益颇丰。“密歇根大学就像我的母亲一样,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如果以后我有钱了,我会捐给密歇根大学。”她用这句话来总结自己对密歇根的感情。

遇见复旦是一种缘

  吴老师是在任达特茅斯塔克商学院当MBA教师时,在哈佛的一个教学研讨会上遇到前去访问的张洁教授的。博士毕业后,吴老师经朋友介绍在达特茅斯的库克商学院工作。“从张老师身上,我能感受到复旦的魅力。”吴老师和张洁教授一见如故,聊得甚是投缘。所以当张老师邀请她来复旦工作后,她立刻就答应了。

  上海这座新奇多彩的城市不同于密歇根安娜堡小镇的安静,也有着和香港不一样的流光溢彩和文化沉淀。在这里,喜欢油画的吴老师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她说自己在美国学会了油画,却在上海找到了灵感。“好像一切都是注定的缘分。我和复旦管院之间也是如此。”她微笑着说。

  在复旦管院,学院的老师经常带着她出去做项目和研究,让吴老师感受到了学院老师之间对学问追求的认真和严谨,同事间的关心和问候也让独自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她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暖。吴老师研究的是跨文化管理学,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人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必要。而管院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关系网,这样她不用走出学校就能得到很多的的背景资料和企业样本,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保证。

  虽然来到复旦管院的时间并不长,但吴老师认为这所学院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向世界一流商学院迈进。“与香港、乃至美国的高校相比,复旦管院的学术科研、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素质都具备深厚的潜力。”她诚恳地说,“同时,复旦身处上海,这也是一个无法忽略的优势。”吴老师非常享受上海带给她的丰富能量:“在别的地方,我们不可能直接与各种企业发生联系,也不可能接触到最鲜活的中国商业实践。”

  走在复旦的古老校园里,吴老师常常感到一种别样的舒畅和自由感。印象最深的是参观校史陈列室时,工作人员饱含深情地介绍学校历史。这份真情也深深感染了她:“从他们眼中我能体会到一份对复旦深厚的感情。”对此她又补充道:“复旦的历史人文传统很深厚,但这并没有阻碍它的创新。”在她看来,学院在教学质量的完善、学生交换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做出了一些崭新的尝试,这些宝贵的举措对于中国商学院的国际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当然,身处这样一个富有活力、时刻酝酿着创新的学院,吴老师自己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同学们都说,吴老师有着与其他老师不太相同的教学模式:她比较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从不命令大家做什么,而是让同学们感受到一种平等的交流。她授课触类旁通,能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

  “教学”也算是吴老师刚刚涉足的领域,她把这份工作看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现在我的复旦生涯还只是个开始,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需要向其他老师学习的地方。”未来的路很长,但她已经感受到这里有着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