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文:统计学系博士
2008年,纽约的百老汇。一个中国小伙坐在剧院最后一排,攥着最便宜的30美元的门票,看完了经典剧目《The Phantom of the Opera》。2年后,同样的这个小伙子,一头利落的短发配一身干净的衬衣,很放松地坐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思源教授楼的办公室里,书架上满满的专业书籍浸透着油墨与咖啡的淡淡香味。让人很难想象,这个看上去比许多研究生还年轻的人,竟已经成为了复旦大学的老师。在与复旦共处了十几个年头之后,他终于实现了心中的理想。
与复旦结缘
郁文老师很年轻,然而论起在复旦的年头,他却是老资历。从小就住在复旦附近的郁老师,顺利地进入了复旦附中,后又顺利地进入了复旦大学、直到修完博士学位。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是在复旦度过的,对于郁老师而言,这可是一笔“超值投资”。
回想高三那年,当许多学生还在只在为考上名校而奋斗的时候,郁老师心中除了希望能进入仰慕已久的复旦,还暗自思付选择一个有潜力的专业。当时的统计学是不折不扣的“冷门”,但郁老师经过多方了解,认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必定会有广阔的空间。而复旦管院的统计系也是我国最早开设的统计学专业,悠久的历史与强大的教学科研水平吸引了好学的郁老师。就这样,郁老师选择了复旦管院,在此与“统计”正式结缘。四年本科,五年硕博连读,毕业后直接任教。在这全部的过程中,郁老师只离开过复旦15个月。
到哥大访问
这15个月,郁老师以“访问学者”的机会去到了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这个难得的机会,正是复旦管院给予他的。
25年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之际,时任院长的郑绍濂教授在回答谢希德校长“需要什么样的权利”时,只提了一个要求——国际交流权。从此,国际化运作、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交换生等成了复旦管院的招牌。也正因为如此,众多复旦学子得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名校产生亲密接触,郁老师便是其中一个。
在母校的支持下,成绩拔尖的郁老师申请到了国家留学基金,也受到了哥大统计系主任应志良教授的欢迎,顺利展开了一段难忘的学习之旅。说起哥大,郁文老师眼睛一亮。的确,创建于1754年的哥大在美国综合排名前10名、出过很多杰出人物和诺贝尔奖得主,是许多人心中梦想的圣殿。不仅如此,哥大又坐落在纽约这个顶级城市中,繁华的都市、多样的文化和浓厚的学术气氛在这里交流碰撞。“当我站在草木繁森的古老校园中时,浑身上下都充溢着一种强大的气场,”郁老师笑言,“哥大给我的收获是一言难尽的。”
在郁老师看来,如果说中国的学生胜在勤奋努力和钻研,那么哥大的学生则胜在极强的领悟力和自主性上。另外,哥大的老师总能提供最前沿的课题供学生研究讨论,学校和系里也经常会举办全美甚至全欧学术交流活动,新鲜的思想源源不断地涌出、交汇。每天都像在赴一场思想的盛宴。
“在哥大,学生宿舍或是教师边上总会有许多common room,放置着一些很舒服的沙发椅子。”郁老师介绍道。common room仿佛就是哥大人的缪斯神殿,每天总能看见许多老师和学生侃侃而谈,宽松的氛围让许多灵感在此迸发。对于郁老师而言,他更经常去的地方是统计系的图书馆。“国外的学习与中国不同的是,老师会开出一个让人害怕的reading list,会有大量的相关书籍需要阅读。”因此,除了每天的学习研究之外,郁老师至少要在图书馆泡2个小时以上。
和纽约相识
“当然,我可不是死读书的人。”郁老师笑着说道,“其实生活中的我也挺有情趣的。”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生活简单,而且由于文化的差异,平时很少去参加一些party等社交活动。所以哥大校方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比如International Cultural Festival。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们都借此展示出最能代表自己民族文化的节目,还有各国美食供大家免费品尝。“但是我想了解的不仅有哥大,还有纽约,我想更清楚地看看这个全世界人都来寻梦的地方。”郁老师认真地说。
所以,郁老师选择了住在了纽约皇后区,用650美元的租金租到了一间性价比比曼哈顿高出许多的小公寓,每天坐1个小时的地铁往来于住处和学校。郁老师说,其实纽约比上海要老旧很多。比如上海的建筑、上海的地铁,很多都是崭新的,崭新到连外国人都要惊呼amazing;而纽约的地铁已经使用了100年。但这也恰恰说明了纽约的伟大,建了100年却仍在使用。“每天穿行于这样的地铁中,看着世界各地来来往往的人,可以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奇妙与美丽。”
没事的时候,郁老师会在Chinatown转转。“虽然我那时只是个穷学生,但还是把Chinatown的中餐吃了个遍,不过还是最怀念上海的风味。”那时候,他也曾经花最便宜的30块门票去百老汇看歌剧,而且是最经典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花很少的钱,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种经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郁老师的话语里充满了怀念。
在美国期间,郁文老师还特意去到波士顿,先后拜访了哈佛、MIT、耶鲁、NYU。“哈佛有着历史的沧桑和厚重,MIT则处处洋溢着现代感,耶鲁可以算作一个小城市,NYU则是全美国大学生最想去的学校,因为身处纽约。”相比这几所名校,郁老师认为哥大就像“繁华中的一片净土”,很美、很小,却包含了无数大师和伟大的思想。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郁老师生命中精彩的插曲。“我从来没有想过留在美国,因为我知道,我是一定要回去的”。郁老师想要回去的地方,便是曾铭记着他难忘青春的、心中永远的复旦。
在学院扎根
2009年7月,郁文老师拿到了复旦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博士学位。此时,正值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加强师资引进、大力建设国际化商学院的时期。学院引进了许多顶尖的“特聘教授”——帮助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兼职教授”——有博士学位、有经验的企业家、CEO等;“访问教授”——主要是指海外的学者,吸引他们来中国做研究和交流,同时也与复旦的老师共同申请课题研究。几个月之后,郁老师成为了复旦管院统计系的讲师,并且是统计系13名老师中最年轻的一个。而他的第一节课,正是他的博士研究方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站在讲台上,我成了一个全新的人。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郁老师坦言。在当老师的头半年中,备课差不多要花掉他工作2/3左右的时间,而这也是许多青年老师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复旦管院因此给予了多种形式的支持,比如开展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讲课水平的“红墨水”计划:将成功的教学经验进行凝练和总结,以此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红墨水”课程内容细致详实,从课堂内容的组织表达,到诸如“课堂上案例雷同怎么办”的具体问题都有涉及。经过几轮培训,如今郁老师已经可以将备课时间压缩至1/3,从而腾出了更多的时间从事研究工作。
提起郁老师,资历稍长的教授们无不称赞,都说这个80后的老师很厉害。而郁老师的学生则亲切地称他为“小郁老师”。由于课讲得好,小郁老师在学生中颇有人缘。
“在这里工作很开心,”郁老师说道,“不仅因为学院给予的大力支持,还有复旦浓厚的人文底蕴。”学院开设有“人文复旦系列讲座”、“知微行远”论坛,百年复旦的校园里文学、历史、哲学、国际政治等讲座从不间断。“有空我也会去听听,这些讲座包罗万象,对我的研究和思路开拓也很有启发。”郁老师说。
除此之外,让郁老师能全心投入工作的,还有学院自身的良好氛围与环境。在郁老师所在的思源教授楼,每个博士生都有自己的办公室,设备一应俱全,每层还备有专门的讨论室。每当来到清幽安静的办公室,打开窗户远眺校园、或是环视四周的书架,郁老师都会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在国内的大学里,我们的办公室条件可算是最好的了!”郁老师颇为自豪地说,“我希望一直在复旦呆下去!”
从复旦附中一路走来,到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学者、复旦的博士,再到复旦的老师,这一充实而漫长的过程在郁老师的口中显得很是轻松。但是,这一切的成功,并不仅仅源自自身的努力,还源自那颗与复旦紧紧相连的心。郁文老师,这位80后的“老”复旦人,意气风发地迈开步伐,已经准备好在复旦书写自己崭新的人生。
文/马静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