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萍:做二十一世纪的隐性冠军
日期:2015-03-19来源:复旦管院

  或许每一个创业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波澜壮阔的个人奋斗史,而张跃萍校友的经历却更加独特:他16岁进入重庆大学冶金专业,20岁考入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3岁进入上海宝钢集团,成为宝钢集团的第一个研究生,并很快成为国内连续铸造方面的专家;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第一批走进大学的创新者,也是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觉悟的领跑者。

  作为宝海集团的创始人、也作为复旦大学MBA项目的校友导师,张跃萍的身上体现出了一位企业家的鲜明特质:眼光长远、信念坚定,拥有迎难而上的魄力和掌握全局的智慧。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张跃萍,一直都肩负着家庭所赋予长子的特殊责任。从小喜爱学习的他深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在1978年政府恢复高考后,年仅16岁的张跃萍以超出录取分数线一百多分的拔尖成绩被重庆大学冶金专业录取,物理化学成绩几乎达到了当时的满分。他直到现在还保留着当时的录取通知书。回忆起当年复习备考的情形,他不胜唏嘘:“那时候我们只有一边干农活一边在煤油灯下挑灯夜战,个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也正因为如此,考上大学对于张跃萍而言意义非凡。“如果我没有考上的话,肯定就跟大多数同学一样回家干农活去了,高考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 张跃萍感慨地说道。

  张跃萍本科和硕士阶段读的都是冶金专业。在取得硕士学位以后,他作为当时不可多得的专业人才进入了人人称羡的宝钢集团。在出色完成技术工作的同时,在科研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3篇论文用英文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成为国内最年轻的链铸专家。然而,从小喜欢挑战的他并不甘于从此过这样的生活,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绝对不只是生活的安逸。“我认为自己还有巨大的潜力没有得到发挥。”于是,他选择了一家能够给予他竞争平台的香港中宏工程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进入了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陌生行业----制冷;几年后又成为德国基腾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涉足港口机械……在这样不断摸索、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张跃萍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但是,从相对安逸稳定的国企转换到竞争激烈的外企,毕竟会面临一系列困难。张跃萍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无限张力,也发现了更新知识的必要性。为了更准确地寻找到自己将来要走的道路,他走进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成为了一名MBA的学生。

  与当时大多数储备干部不同的是,他几乎没有缺席过学院的任何一门课程,直到今天还能记起教授大家“组织行为学”的芮明杰教授以及“战略管理”的项保华教授。在谈及刻苦学习的初衷时,张跃萍坦言:“我是纯理工出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意识到,如果缺乏基本的管理原理和财会知识是无法适应当今发展的;而在复旦所学到的这些内容,后来无一例外地被我运用到了企业的创办和经营上。”

  这样的姿态和行动,或许冥冥之中就已经指明了张跃萍后来的发展道路:在复旦MBA课程期间,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机会被他敏锐地觉察到——工业气体的配送和销售,张跃萍辞去了外企首席代表的职位,成立了上海宝海冶金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走上了艰苦而又光辉的创业之路。

 

将口号变成现实

  刚刚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处处充斥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机会。05年在一个偶然的情形下,张跃萍了解到了利用钢铁厂除尘灰生产氧化锌技术,于是他很快建立了氧化锌工厂,2年后又了解到他的客户—微量矿物元素硫酸锌制造企业有着不错的行业前景。经过自己谨慎的调查后,他发现硫酸锌这个行业整体水平不高,经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而市场需求却又很大,常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于是,他通过入股他的客户企业,,进入这个给动物和植物补锌的特别行业---硫酸锌产业,于是有了后来的萍乡宝海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和江西宝海锌业有限公司,开始了宝海集团的发展之路。

  在接管饲料添加剂公司后,张跃萍决心要将这家当时还是作坊式的家族公司改造成为一家现代企业。他先从管理层开始,让公司股东逐步退出管理层,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管理人员一律外聘,同时也从自己做起,禁止自己的任何亲戚、朋友进入公司。从小就善于学习的张跃萍把学习的心得和感悟也融入了企业发展。他始终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抓住身边的一切机会。”正如他自己所践行的那样:当市场机遇呈现在面前的时候,他自信而勇敢地抓住了契机;虽然新开拓的行业和以前的专业并不对口,但他却能以敏锐的眼光发掘崭新的成长途径。

  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张跃萍把萍乡宝海锌业和萍乡宝海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合并成为了现在的宝海集团:这不仅使得企业统一了品牌,规范了财务报表,更在某种意义上扩大了企业的原有规模。由此,张跃萍也从一个单纯的投资者转身为了管理宝海集团的职业经理人。现在的他不单只为自有资金负责,更为整个宝海企业负责;他时时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我们宝海人就是能创造奇迹!”也早已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它更反映了所有宝海人最实在的感受。

  宝海在4年前进入硫酸锌领域时与他大多数的同行处于一个水平,但是今天其生产规模达到6万吨,已是其同行的十倍,占国内市场的25%,直接出口金额由原来的几十万美金到现在的两千万美金,成为硫酸锌这个小行业的中国内最大的制造商和出口商。宝海的目标是在没来的几年内,其生产和销售能占到全球市场的25%,成为赫尔曼。西曼所描述的21世纪隐形冠军。张跃萍校友喜欢说:我们只做第一。

 

信念是最大的财富

  从炼钢专家到成功的创业者,张跃萍用15年时间完成了这个转变;而他选择的产业在外人看来是如此“冷门”和“生僻”,远远不及IT、网络、新能源等行业那么炫目。不过,投资300万元、当年就收回上千万元的回报率却着实令人刮目相看。谈及其中的秘诀,张跃萍认为:“只有选择一个有发展潜力却又还没有被充分开发过的产业,企业才有发展前途。而宝海所经营的零散型产业就是这样一个容易被创业者忽视的缝隙市场。很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它。”

  但是,在这样没有太多经验可循的行业中打拼,还要成为其领头人,谈何容易!张跃萍把自己的成功总结为了一系列理念:“为客户创造价值,成为客户心目中最佳供应商;为员工创造福利,成为员工心目中的最佳雇主;为投资者带来最大的回报,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最有价值企业。”这些话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困难,但张跃萍做到了,而且长年累月地坚持了下来。他把不变的信念作为企业最大的资本,不但使宝海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更使它成为了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受人尊敬的企业范本。

  如今,面对当前土壤严重缺锌导致谷物缺锌的严峻状况,张跃萍把针对植物补锌的化肥与动物补锌的添加剂确定为宝海集团的主要业务方向。很多人劝他要扩展企业的经营类目,但固执的张跃萍坚持认为:我们要精,而不要泛。“一个企业的主要产品只有做到无可替代,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存活。”

  困难的环境下坚持考大学、安逸的生活中持续迎接挑战,而在复旦两年半的MBA经历,也给张跃萍打下了所有复旦人特有的烙印:坚韧,上进。在人生和事业的征途上,他一步步刻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而未来,也定会在他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