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讲堂聚焦对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思考
日期:2015-05-18来源:复旦管院

2015年5月11日晚,以“对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几点思考”为主题的“问学讲堂”在我院友邦堂隆重举行。作为复旦管院恢复建院3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国家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业务发展局局长,复旦大学兼职教授、博导刘勇第五次站在“问学讲堂”的讲台上。我院财务金融系系主任孙谦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

合影留念

刘勇局长首先从“量化宽松(简称QE)货币政策的概念、理论基础及传导机制”开始谈起。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指各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银行金融资产等做法。其理论基础包括经典的货币非中性理论、流动性陷阱理论、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伯南克的经济大萧条理论、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等。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则包括资产组合平衡效应及其他类型的传导渠道等。

之后,刘局长详细地剖析了美国、欧洲和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历程、效果及影响。

嘉宾演讲

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历程可谓“功成身退”。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美联储自2008年11月以来共推出了三轮量化宽松(QE)政策及一轮扭转操作(OT)政策,在有效阻止危机蔓延的同时,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就业率逐步降至7%以下,且通胀较为温和。美联储于2013年6月首次提出考虑推出量化宽松(QE),2014年10月29日,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在10月末停止资产购买计划,意味着实施6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式结束。今年以来,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有可能在2015年第三季度重新启动加息计划,逐步恢复货币政策的正常化。

欧洲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历程则为“渐进式宽松,并不断加码,前景待定”。由于欧盟只有统一的欧洲央行,但缺乏相应统一的“欧洲财政部”,因此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始终幅度有限,而且缺乏财政政策和结构调整的配合。经过多次协调,从2010年开始,欧洲央行实施SMP方案,拉开了欧洲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序幕。

日本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历程可归纳为“从QE(量化宽松)到QQE(质量化宽松政策),为保通胀不遗余力。”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创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先河,目前日本已先后实施了五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本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实现2%的通胀目标的开放式资产购买项目,这一点和美国、欧洲相似,但日本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更为激进,引发日本政府债务率的增加,目前债务率高达230%,但以内债为主。

最后,刘勇局长解析了中国应对全球QE的货币政策实践。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和美国QE政策的推出,我国货币政策采取顶住美国QE的基本策略,多管齐下,应对次贷危机和美国QE的冲击。

活动现场

刘勇局长的精彩演讲获得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在场的同学和校友们积极踊跃地提问,纷纷得到了他的细心解答。

至此,本次“问学讲堂”圆满地落下了帷幕。“问学讲堂”会一如既往地举办优质的讲座,解读时下经济热点、把握前瞻管理趋势,搭建深度交流和深入研讨的高端平台。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

2015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