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吴哲颖副教授:全国首个ESG区域行动方案,为何在上海?

3月1日,上海市商务委印发了《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下称“三年行动方案”),是全国首个ESG区域行动方案。
方案设定的目标是在2026年形成涉外企业ESG生态体系,初步建立企业ESG报告编制及评价标准体系,提升涉外企业ESG能力——“力争具有涉外业务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实现全覆盖,民营上市企业ESG信息披露率明显提高”。 
对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吴哲颖副教授接受了界面新闻的采访。
为什么重点聚焦的是涉外企业?
上海三年行动方案中的核心之一,是激发涉外企业提升ESG能力。提升涉外企业ESG水平的目的则是支持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分工合作。
研究国际商务与战略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吴哲颖告诉界面智库,涉外企业一方面面临供应链终端买方企业的压力,另一方面ESG表现好的涉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如何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本土ESG标准?
从上海三年行动方案可以看出,上海想推动制定与国际接轨、又适应本土的ESG标准,提升在国际标准中的话语权,如“支持本市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牵头制定ESG标准体系及规则指引,参与ESG国际标准制定和规则推广,引导行业内企业规范编制ESG报告,加强ESG能力建设”,“鼓励外资企业积极参与本市ESG标准编制及评价规则制定、实施和应用”。
吴哲颖向界面智库分析了今年2月8日中国三大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征求意见稿),发现了其中与国际接轨、适应本土的尝试性思路。
一方面,三大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与现行的国际标准【如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欧盟《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报告指令》(CSR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框架保持了一致,并遵循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倡议组织(GRI)标准的一项核心原则——双重实质性,即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所处行业和经营业务的特点,识别每个议题是否对企业价值产生重大影响,以及企业在这些议题的表现是否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化工企业较为重要的实质性议题是环境安全和产品安全,互联网平台较为重要的实质性议题可能是信息安全、数据伦理、与平台上中小企业的关系。
其次,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与国际要求接轨。除了我国以往要求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披露环境污染等信息,新的指引也谈到企业应披露节能减排措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章节,新的指引提出企业应披露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这与国际披露标准的要求一致,也与我国双碳目标一致。
另外,新指引在融合国际披露框架中也融入了中国特色的维度,比如企业社会信息披露将乡村振兴列为第一项披露要求,充分展现了中国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共识。第二项所要求的创新驱动,反映了中国投资市场对企业科技进步创新的期待。这些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披露要求。
“我们的国企不太善于表达,ESG披露让企业用大家都接受的方式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利益相关者沟通,这对企业在国际上获得更好的评级有帮助。”吴哲颖对此评价道。
更多报道内容请见:https://m.jiemian.com/article/10923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