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明杰教授:技术革命浪潮下的转型机遇
日期:2015-03-17来源:复旦管院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芮明杰教授谈——

技术革命浪潮下的转型机遇

  从聚焦智能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技术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到以互联网技术推进制造业趋向智能化的“工业4.0”……眼下,一股革新的力量正在席卷全球,人们都在拭目以待——这轮技术革命浪潮究竟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芮明杰长期从事产业与企业发展、企业战略与经营、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并主持完成了数十项上海市政府及大企业公司委托的重大规划、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与改革方案课题。在他看来,此次技术革命不仅将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还将导致全球人类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面对这样变革的趋势,制造业必须尽快升级,而上海的产业经济要抓住机遇突出重围、实现转型发展,“未来要实现创新驱动,必须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为创新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以及配套环境。”
  
技术革新聚焦三大领域


  在2013年,德国将“工业4.0”上升为整个国家战略。“德国正推动多个重大实验室一起合作,通过互联网技术把一大批工厂连接起来,从而进行智能化改造。”据芮明杰介绍,“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在他看来,当下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主要聚焦在三大领域。首先是新能源,“现在人类使用的能源基本上还是化石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而且污染比较严重。这些不可再生性的资源随着不停地开采,储藏会越来越少。大家都希望有更清洁的再生性能源来替代现有的能源。从目前来看,业内讨论比较多的还是太阳能。”


  其次是制造技术。传统的制造技术可以叫做“削减式制造”——先要做一个模具,经过多道切割后,再形成零部件或者是产品。不难发现,整个生产过程就是切削式的,过程中难免造成诸如边角料之类的浪费,以及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而全新的3D打印技术就可以叫做“叠加式制造”,它的原理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材料是一层层打印叠加起来的,不需要切割就能一次成形。”从削减式到叠加式,变化的实质是实现了个性化生产。


  第三则是互联网技术。“‘工业4.0’就是讲的智能互联系统,将成为互联网全面进入生产制造系统的一个突破口。”他表示,“如果把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数据采集起来,等于形成了一个大数据库。互联网可以快捷、低成本地把大数据传送过来,智能制造系统再根据这些个性化的要求,加工出相应的产品。”
  
改变生产,也改变生活


  芮明杰表示,技术的革新将对现有生产方式、制造模式乃至组织生产的方式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智能设备需要研究和发展,3D打印机需要各种各样的材料,新材料延伸出很多产业;而提到智能互联系统,不光是互联网还有物联网。这些都将可能导致我们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他指出,“我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叫做大规模、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以廉价大规模生产出来满足大家需要。而全新的生产方式将是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以智能化作为基础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原本定制的概念可能是小批量的,但今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就有了解决大规模定制的可能性。由于人口众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必须解决大规模定制的问题,而小规模的定制只能解决少部分高端人士的需求。”当然,如今大规模定制已经不再遥远,正在慢慢照进现实。


  为什么新技术还会导致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我们现在生产组织方式是集中生产、全球分送,而将来的生产组织方式会是分散生产、就地销售。如此一来,库存没有了,运输没有了,节约不少社会资源,还能降低大量排放。”他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将来可以不再需要集中到办公室工作,直接在家里面就行,开车来回浪费资源没有必要。至于在家里是不是在工作,通过传感器就能知道,如此交通问题就解决不少,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所以,新技术革命的变化实际上是顺应消费者未来需求的变化,而这又反过来反映了人类对于绿色、环保、低碳、健康、可持续的要求。”


  “其实倒过来一看,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本身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了变化的趋势,更倾向于个性化、寻求一揽子的集成服务,以及追求便利,”芮明杰认为,“正因为消费者未来有这样三个大趋势,新技术革命顺应而生。其实技术革命也好,生产变化也好,最终是要满足消费者需求,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
  
上海要抓工业互联机遇


  在芮明杰看来,上海对于互联网的发展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此次互联网技术引入生产制造领域的浪潮等于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上海毕竟还是有相当好的工业基础,人才也不少,研究机构也不少,但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它,打造出具有世界领先的企业,我们有没有这样一种气魄去追赶甚至是领先别人?”

 

  他表示,在改革开放后,上海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有如下几条。第一是“由轻入重”,由轻工业为主转化为重工业为主的发展。重工业确实可以创造高的经济产值,但由于节能环保技术不过硬,就会带来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给城市发展造成障碍。第二是“由低向高”,从低技术向高技术方面发展。他在研究后发现,尽管目前上海高技术产业的产值规模看起来很大,但创造的利润率却在逐步下降。仔细一看,这些表面上的高技术产业,实际主要集中在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比较低。随着土地、商务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利润率逐步下降,竞争力也越来越差。第三,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主力军”集中在国有的企业。通常来说,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积极进取精神、生产效率都比不上更为灵活的民营企业。“我个人认为,针对以上三个上海产业发展的问题,前面两个与产业结构相关,后一个则是市场主体,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转型发展。”


  “与之前的思路相对应,未来上海产业转型的路径也有三条。”芮明杰总结道,首先就是“由重入轻”,“由重入轻并不是指从重化工业向轻工业转换,而是指重资产产业向轻资产产业转型,轻资产产业包含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高端生产服务业等。这些主要靠人力资源,不需要消耗很大的能源,更为低碳环保。”


  第二条就是“三高”,即高端化、高效率、高附加值。“上海要在产业价值链上做高端环节,因为高端环节既跟人才密切相关,也跟创新密不可分。通过在高端环节获得更高的产业附加价值,推动更高的生产效率,这才是上海应该追求的未来新型产业选择。我们不能再做低端环节,而是要去真正鼓励创新,集聚更优秀的人才。”


  第三条是国资国企改革。通过新一轮的改革,让上海的国有企业在创新和发展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同时也要给民营资本、民营企业留下更开放的空间,培育出一批全新的、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共同为上海未来的发展助力,“这其中涉及到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


  在激励机制上,芮明杰特别强调,上海把国有企业分成三类,包括公益性、功能性以及竞争性国企,不同类型的国企应该有不同的薪酬激励制度。“公益性、功能性和竞争性类型的国企肯定要设计不一样的机制,竞争性国企的薪酬制度应该具有市场竞争力,否则怎么能竞争过别人?我希望国资国企改革在薪酬激励制度上也要分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薪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