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以及《复旦大学关于教书育人的决定》,充分发挥导师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启动实施“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推进工程”,并建立长效机制,使广大研究生导师在学习上指导的同时,在人生上引导研究生全面成长,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评选标准:
1、品德高尚,治学严谨,献身科学,恪守学术道德;
2、在思想、学习科研、生活等各方面全面关心研究生成长;
3、以学术造诣和人格风范引领研究生全面成长成才。
经过第一阶段的广大研究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选举,已在全校选举产生77位“好导师”候选人(见下表),管理学院有黄丽华老师,苏勇老师,芮明杰老师,孔爱国老师入选,让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和崇高的敬意。77位候选导师的详细资料请看ftp:10.62.0.197:ygb:ygb。
现在评选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各位候选导师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同学们的关注也在日趋上升。请您投出神圣的一票,在77位候选导师中根据以上的评选标准选出20位您心目中的好导师。
请不要犹豫!在2004年12月28日下午4点前拨打65648561,选出您心目中的“好导师”。
管理学院研究生工作组
2004.12.26
复旦大学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推荐候选人
1.章培恒,男 ,中共党员,1934年1月生 ,古籍所教授 ,博导 ,任导师21年,指导研究生55人。
个人简介与事迹:1954年1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并任教至今。1980年12月任教授。 1983年至1985年间任中文系主任, 1985年迄今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1984年被国务院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5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先后获得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杰出教授称号。主要社会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二、三届),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章培恒先生自1983年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已经培养了数十位研究生。他用严格的标准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地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在第一线教学,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答疑解难。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培养,已经桃李满天下,不少学生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章先生指导的99级博士研究生杨光辉博士论文<<萨都剌生平及著作实证研究>>入选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除了教学任务,章先生还担任中心的领导工作,虽然年岁已高,但经常为繁忙的事务废寝忘食。他在学问和人品上做出了榜样,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深受中心全体学生的爱戴。
章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先后开设中国文学史(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明代文学研究、中国哲学与文学、西游记研究、中国小说史、古籍校读法等课程。承担指导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的博士生、硕士生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古籍整理)硕士生的任务。 在科学研究方面,1979年出版专著《洪升研究》(搜集大量资料,对清初戏剧家洪升的生平作了系统的考订和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该书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理论著作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文共80余篇。章培恒教授与骆玉明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国文学史》,于1996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学术界和读书界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上的一种突破。 章培恒教授自1985年以来,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编纂《全明诗》(集体科研项目)。该书已由上海古藉出版社陆续出版。自《辞海》1979年修订版起,他担任分科主编(负责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和编委,又与其他专家合编大型丛书《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和《近代小说大系》(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均已完成。他还与其他专家共同主编《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巴蜀书社出版)和《中国禁书大观》(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其中的《中国禁书简史》 (己由日本新潮社出版日译单行本)。他所主编的《新编明人年谱丛刊》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七种。
2.周斌:男,1949年2月,党员,电影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授,博导。任导师年限硕导10年/博导4年,指导研究生硕士10人/博士12人
个人简介与事迹:1982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后即在职攻读研究生课程,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兼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文科科研处处长等职。现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系学术委员会委员、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文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兼任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理事、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沪港联合发展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长期坚持“双肩挑”,在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及管理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已发表论文、评论160余篇,出版专著7部,主编著作9部,作为主要撰稿人参与编写辞典4部,参与撰写著作4部。其中专著《夏衍剧作艺术论》曾获第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作为主要撰稿人的《新中国文学词典》和《中国电影大辞典》也曾多次获奖,前者曾获第二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和华东优秀文艺图书奖等,后者曾获第三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和国家辞书奖等。承担国家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项目2项,上海市社科项目1项,并参与中文系承担的“211工程”项目的研究工作。1998年被评为“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类)先进个人”。2003年获复旦大学“薇阁中国语言学科奖教金”著作奖,2004年获复旦大学“薇阁中国语言学科奖教金”教学奖。所指导的研究生文章曾于2002年获全国军事题材影评征文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所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被评为2003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
3.王振复,男,中共党员,1945年11月生,中文系教授、博导,任导师13年,指导研究生29人。
个人简介与事迹:复旦大学文艺学、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美学学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国际易学联合中心理事、专家委员兼《易学纵横录》(易学丛书)编委。长期从事周易文化、中国美学、文艺理论与中国建筑文化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佛学也有所涉猎。有《周易的美学智慧》、《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等著作多种与《论崇拜与审美》、《坛经法海本思想因缘》等论文百余篇,在国外与台、港地区发表具有一定影响的论文十多篇。在台湾出版著作两部。其学术著论在海内外获奖多次。1994年率团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第十一届国际易学大会,1997年,应遍赴韩国启明大学讲学一年。
4.陈思和,男,中共党员,1954年生,中文系教授,博导,任导师11年,指导研究生69人。
个人简介与事迹: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2001年任中文系系主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理事等职。曾获上海市共青团颁发的“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和五四奖章,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
陈思和老师继承了中文系贾植芳教授的学术传统,在人格培养和学术方法两方面给以研究生较为根本的训练。他强调人文精神是一种实践,研究生的人格培养必须落实在具体的日常的行为里。在贾先生生病住院、贾师母生病去世等过程中,他始终以身作则,带领研究生轮流在医院照顾病人,洗身用厕,在第一人民医院引为美谈。陈思和老师的学生总是去看望贾先生,也成为贾先生的学生。陈门学生中家庭有难,导师带头学生捐款资助的事迹不足为奇,学生用导师的研究经费参加海内外学术会议,都视为平常之事。今年贾先生逢九十岁大寿,思和老师发起在已经工作、事业有成的学生中集资自费为老人编印四卷文集,不到两个月一百三十多万字的四卷文集就送到了先生手中。有记者采访,陈老师总是说这是学生们被贾先生的人格所感召,但反过来学生在这些具体的集体行为中也获得了思想、人格上的培养和锻炼。
研究范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巴金研究: 1986年出版第一部学术专著《巴金论稿》(与李辉合著),对巴金早期思想作出较全面地论述,以后陆续出版巴金研究著作《人格的发展——巴金传》,《巴金研究的回顾与瞻望》等,还策划出版大型画册《巴金对你说》和手稿本《随想录》,电视专题片《真话、真城、真情——巴金晚年身影》等。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著作有文学史专著《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主张打通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分界,将二十世纪文学视为一个整体。九十年代以来,在学术研究领域相继提出“当代文学中的战争文化心理”、“民间文化形态”“共名与无名”“文学史上的潜在写作”等系列文学史理论,来重新解读文学史。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