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老郑院长离开我们整整一百天。冬去春来,万物萌苏,当人们充满希望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时,一位勤恳敬业,严谨博学的长者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校园里,老郑院长踱过步子的小径依然静谧;办公楼里,他曾伏案工作的书桌似乎还有余温;讨论室里,似乎还回荡着他谆谆教导的话语,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温暖。老郑院长似乎从来没有离开他亲爱的同事、学生们,从来没有离开他奉献一生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老郑院长的家人、同事和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举行了一次特别的追思会。追思会由我院党委书记黄丽华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我院院长陆雄文教授等学校、学院领导及老郑院长生前好友、同事、学生代表出席并发表了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发言
巨大的精神财富
杨校长深情回顾了和老郑院长最后告别时的情形,并恳切地说道:“我从老郑院长那里学到了很多学校治理的方法,这让我在遇到棘手的行政事务时不显慌乱,全都得益于老郑院长的培养和支持。”思及老郑院长一生的奋斗与奉献精神,杨校长诚挚地说:“今天的追思会是对我们心灵的净化,老郑院长提过:‘大学之大,不是大楼之大,而是大师之大,精神之大。’所谓精神之大,首先要看到老一代学者对学术精神的坚守,独立的思维;其次是对整个学科战略的制定与规划;第三,抛开小团体的利益,将眼光放至全国甚至全世界;最后则是表现在对后生的严格要求和大力提携,传承学术思想和学术视野。”
我院院长陆雄文教授发言
在此基础上,杨校长进一步指出:优秀的老学者能够给年轻的学者一种动力,这是他们最大的价值,也是今天在这里召开追思会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学者治学的精神应当被一代代传递下去,这实际上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只能延续不能断掉的线。一所大学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人文精神都是来自于历史的延续,所有曾为复旦大学做出贡献的老师的故事如果能得以传颂,这才是复旦大学真正的希望,才是复旦未来腾飞的基石。“希望郑绍濂院长的精神在复旦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和整个管理学界延续下去,把复旦大学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传承下来。在正确传统和精神指引下,贡献出更多的学术力作。我相信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一定能够成为国际一流商学院!”
我院党委书记黄丽华教授主持发言
为人为师的楷模
追思会上,南京大学企业管理系教授、国际商学院首任院长周三多教授有着太多的话想倾诉,他和老郑院长是50多年的好友。他特别提到自己当年在南大进修的课本就是郑老师写的《概率论》,这本书足以证明老郑院长数学研究的天赋与成就。“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后来全身心投入管理教育发展,这是一种非常伟大的境界。”在周教授看来,郑绍濂教授在管理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同时,郑老师对人生的看法非常潇洒,已经到了自由超然的状态。郑老师对人生的态度很坦然,活着的时候,为人民、为社会尽自己的努力。今天我们追思郑老师,就是学习他对学术、对事业、对人生的态度。”周教授的一席话唤起了大家深深的感动。
南京大学企业管理系教授、国际商学院首任院长周三多教授发言
作为老郑院长的学生,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对郑绍濂教授的追思也是对自己的要求,郑教授给了他足以支撑事业发展的精神。上世纪80年代初,年轻的王方华被选派到上海市企业干部专修班。当时郑老师是管理科学系的系主任,给他们讲工业企业的技术管理。对于郑老师的授课风格,王方华教授回忆道:“郑老师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慷慨激昂、引经据典,而是非常清晰地把管理学及管理理论勾勒出来,上郑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从那时起我就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像他那样教书育人。”毕业后的王方华留在复旦当老师,任教期间也做了很多课题,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个国家自然重点基金的项目《提高企业管理的系统研究》。郑老师是项目负责人,他作为项目秘书跟随郑老师去了南开、中科院等多家高等院校,深深感受到了郑老师对科学的追求、对管理教育的发展所投入的心血。“郑老师给我带来的精神财富是一生的。在任何场合,我都没有称呼他为院长,因为在我心里,他永远是我的老师,学业上的恩师、工作上的严师、事业上的良师。郑老师是我一生做人、处世的楷模,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他的理想和事业。”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教授发言
浙江工商大学前党委书记、校长胡祖光教授作为郑老师的第一届硕士生参加追思会,心里十分感慨。1982年年初,他师从郑老师攻读管理学硕士。印象最深的是郑老师对研究方向的精准把握,当时他们研究中国科技指标,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郑老师对学生要求很高,要求他们把所有相关文献都看一遍再下笔。学习之外,郑老师对学生的生活也很关心。胡祖光教授深情地回忆道:“我当时被下放当天目山,家里生活很困难。郑老师主动提出让我参与一本书的翻译,既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又贴补了家用,至今我仍然非常感激。后来,我在杭州组建商学院,毕业短短9个月就担任了杭州商学院的副系主任,郑老师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没有郑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浙江工商大学前党委书记、校长胡祖光教授发言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院长盛昭瀚教授作为老郑院长生前挚交也言辞恳切地谈到:“今天我来到这里,受到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大家佩服郑先生,不只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还有他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把国家、人民、科学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把个人放在次要的地位。盛教授表示:我们要理解郑先生的一片苦心,要理解并传承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良心与品格。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院长盛昭瀚教授发言
吴立鹏老师作为老郑院长的老同事,对管院初创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他回忆道:“虽然老郑院长带领我们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建院的过程是艰难的。他的思想观念很先进,做事也雷厉风行。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在各方面促进了学院的整体建设与融合,推动老师们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和互补,并完善了一系列的体制措施。这个过程很艰辛,如今的成就也证明老郑院长当年的体制改革是英明的,有效可行的。”
我院顾问吴立鹏老师发言
实现未竟的理想
我院院长陆雄文表示,老郑院长的奉献与钻研精神值得全院上下继承和发扬。陆院长谈到,老郑院长大局感很强,无论是想问题,还是做决策,都具有高度的远见和开阔的思维。在学院的重大发展阶段中,老郑院长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从大局着眼,做出了很多极具远见卓识的判断和决策,奠定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国内和国际性地位。在学院条件还很困难的时候,老郑院长求贤若渴,努力邀请公派留学回来的精英人才加入管理学院,郑祖康教授、薛求知教授等著名学者都是那时成为管院干将的。不仅如此,他怜才惜才,对有能力、有才华的年轻人给与特别关照,十分关注青年骨干教师的发掘与培养,并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培养方法。他认为要与国际一流商学院的师资接轨,把年轻人才送到海外进修是必须的,而且需要采取循环型、螺旋式的培养方案。事实证明,这些观念和举措都是相当富有远见的。
郑绍濂教授的夫人张开明教授
虽然没有直接师从老郑院长,陆院长仍对郑绍濂教授怀有深切的感情:“我个人有幸成为这一代被培养的中青年学者的一位,3次出国进修,老郑院长都十分热心地支持我,帮助我。这种培养方案也是我们现在一直贯彻的政策:优秀的师资不断地送出去,持续地、循环地、螺旋式地发展他们的见识与能力。”
陆院长接着说:“对一个老师、领导、朋友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想做的事情继续下去,实现他未竟的理想。今天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在十分健康、活跃地向前迈进着。我们这几年的学习结果,论文发表都是双位数增长。2006年,我们的老师只有110个,现在是143位老师。老师是这个学校是最大的财富,老师的素质和品位决定了今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水准。这也是老郑院长留下的宝贵理念。”最后,陆院长表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大的方向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